APP下载

学生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刍论

2021-06-28党治存

成才之路 2021年17期
关键词: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数学教学

党治存

摘 要:为了使学生能够在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提升个人的合作学习能力,数学教师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帮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养成谦虚、豁达的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学习意见,积极发展自身的数学思维,进而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合作能力;合作精神;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7-0050-02

在社会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合作作为帮助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力量,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步。而小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时期,更需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注重小组学习环节,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帮助学生在提升合作学习能力的同时,能更好地处理自身的人际关系,提高个人的数学学习效率。

一、合作学习对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

从古至今,合作都是促进一个新时代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构建学习小组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团结起来,帮助其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打破思维的束缚,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学习技巧,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并且,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与同龄人的交流中迸发思维的火花,拉近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营造团结、向上的课堂氛围,使其能够在课堂中充分展现自己,并在与他人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掌握数学的逻辑和思维,形成个人独特的数学学习手段。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动手实践、畅所欲言、探索未知的学习空间,使其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语言文字,并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养成谦虚乐观的友善性格,提升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手段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但是,一些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难将课堂主体由自身转变为学生,再加上学生年龄较小,不具备充足的知识和独立的思维意识,所以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至于无法及时针对问题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难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教师需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对于课堂的重要价值,使学生能够逐渐树立独立意识,养成个人的独立思维。另外,教师还需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合作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并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教师才能将多种教学手段与小组合作学习机制进行完美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口诀,教师可以开展“找朋友”课堂小游戏,将乘法口诀的前后部分用不同的卡片记录下来,并逐一分发给班级学生,让学生凭借自己手里的卡片寻找合作伙伴,使其能够在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加深对乘法口诀的印象,并拉近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提升自身合作能力。

2.科学构建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是决定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科学构建课堂学习小组,是教师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应思考的首要问题。首先,教师需要详细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其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等,以确保小组各成员都能够在小组内进行有效交流。其次,教师需要将小组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各组成员在都能够分配到学习任务的同时,不会因产生太多与学习无关的语言交流而影响学习效果。最后,教师还需要转换学习任务,帮助小组成员体会不同职责的独特乐趣,从而使其对合作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利用以上要点所构建出的合作学习小组,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和团队合作的乐趣及意义,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的习惯。另外,教师需要在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时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使学生始终趋于正确的思考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和提问能力,并能将自身独立思考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分享给他人,从而缩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提升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例如,教学“混合运算”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为各组分配问题,如“铅笔和钢笔是学校运动会的主要奖品,铅笔1支2元,钢笔1支5元,问50元经费最多能买几只钢笔和铅笔”。由于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开展此类问题探讨时,大家都能与同学分享和交流自身不同的思考结果,并从中学习他人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技巧,进而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价值,逐渐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

3.开展课堂动手实践活动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将生活实例引入教学活動,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讲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分数的理论知识点后,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即让学生们各拿出一张白纸,再对折纸张,然后展示纸张的1/2、1/4和1/8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当分数的分子不变时,分母越大则分数值越小”,掌握分数的正确表达形式,进而为未来的分数加减法学习奠定基础。又如,讲解“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测量卷尺,并根据学生们的身高、体重合理地进行小组分配,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测量组内成员的身高和体重,从而估算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这样,可以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平均数”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深入学习平均数的理论知识和运算技巧等。

4.帮助学生处理合作关系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但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再加上部分学生因缺乏自信心而很难将自身想法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过程容易出现问题,以致小组成员之间难以进行有效沟通和思维碰撞,无法得出正确结论。为改变这种混乱的合作局面,教师可以与部分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其明确自身在合作团队中的重要地位,使善于表达的学生能够带领性格内向的学生慢慢抒发自己的个人见解,使性格内向的学生能够在他人的尊重和鼓励下说出自身的观点。这样,小组合作就能够在和谐互助的氛围中,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价值,为合作学习的高效开展和成功结束提供保障。教师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不但能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评价他人的闪光点,还能使学生对自己有客观、准确的认知,并积极地完善自己,在学习他人思维和技巧的同时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三、结语

总之,构建课堂学习小组是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其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数学学习水平。教师可以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科学构建学习小组、开展课堂动手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处理合作关系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镜鹦.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小学数学合作式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2]辛玉涵.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

[3]曹素芝.数学教学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7).

[4]杨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数学教学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