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2021-06-28陈秀英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拓展协作竞争

陈秀英

摘  要:“动”是指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说说,动手写写,充分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需要教师加强情感渗透,激励创新精神,创设竞争氛围等,才能让学生动得有欲望,“动”得有信心,有兴趣, 有秩序,有空间。

关键词:课堂;动;情感;创新;竞争;协作;拓展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教学理念,通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应该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现从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活跃地“动”起来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

“动”是指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说说,动手写写,充分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培养能力的课程,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一定要注意训练,不断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我的体会是:

一、加强情感渗透,让学生动得有欲望

学生中存在各种不“动”的倾向,有懒动脑,有不动口,有怕动手。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加强感情渗透,激发学生“动”的欲望,让人人“动”起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当学到“菲利普从船长口中得知卖牡蛎的人是于勒”时,我让学生默读后找出写“菲利普”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神色张皇、狼狈、低声嘟哝。再请学生找出“我母亲”的:暴怒。接下来,我让学生自找搭档,分角色表演这部分情节。有一学生在表演神态“两眼呆直、哑着嗓子、低声嘟哝”时,他一开始微张着嘴,眼睛一动也不动,直瞪着前方,再表情愣愣的,声音放得很低、哑哑的;接着用“头慢慢地转来转去、眼睛随着转动、身体轻微害怕颤抖,两手不断相互交叉”来诠释“张皇、狼狈”。整个扮演过程,这位学生表现得很生动,还不时引起同学的赞叹声。又有一学生在表演“我母亲”时,她把脚用力往地上一踏,双手紧握并不断颤抖,还加快说话速度来表现“暴怒”一词。你看,两位学生的扮演同样精彩。学生表演后,我让其他人发言,指出表演的优缺点。“一石激起千重浪”,表演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整节课气氛浓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试想,这样的一堂课,难道学生会学得没乐趣?难道不会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激励创新精神,让学生“动”得有信心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因而,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标新立异、新颖独到的问题和见解、鼓励、肯定他们的创造性。

教学《敬业与乐业》,导入课文时我提出问题:“大家长大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或你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想当老师”、“我想当宇航员”但有一学生的答案出人意料:“我想当一个有钱的穷人。”话音刚落,全班躁动,我趁机让该生解释自己矛盾的答案,原来他是想有钱时,把极少钱花在自己的身上,而慷慨地资助别人。于是我建议大家重新修订这句话:我想做一个对人慷慨的富人,对己勤俭的穷人。并高度赞扬了该生,又肯定他言之有理、富有创意的回答。这节课,我充分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回答时,我又善于启发诱导,肯定了学生的独特见解,激励其创造精神,使其获得学习的成功。这样,就能让学生“动”得有信心。

三、创设竞争氛围,让学生“动”得有兴趣

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于漪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这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常让学生组合成小组,各自收集信息,然后讨论、探究,经常导引出学生思想智慧的灿烂火花。

教学《孔乙己》时,学生围绕“‘笑的艺术效果”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形成四种意见:①认为:酒客们取笑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他偷书,讥笑他考不中秀才。这些笑声里蕴蓄着悲凉的意味。②认为: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③认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④认为: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人们的笑是无聊的逗笑、取乐,这样的哄笑是麻木的笑。这节课,同学们在争论中明白了“笑”的艺术效果:鲁迅以笑写悲,更突显悲。通过讨论,学生懂得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很好的理解小说的主题。先贤朱熹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节课,我极力创设竞争的氛围,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其竞争意识及兴趣,学生一旦有兴趣,就会对语文产生热爱之情,自然而然就会在课堂上“动”起来。

四、团结协作,让学生“动”得有秩序

部编本的“活动·探究”单元,强调自主性、合作性、操作性的统一,让学生全权参与到活动探究中,先学习,后团结协作,人人参与其中,这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也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活动·探究”的是演讲词,阅读教材提供四篇演讲词,我通过课堂教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演讲词的特点,体会演讲的“感觉”,后让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从课文中任选两到三个段落,试着“讲”,最后每组推选同学进行模拟演讲,完成单元任务一。当学生对演讲的特征有了基本了解后,我教学生一些写演讲词的具体技巧,让学生完成单元任务二:撰写演讲稿《我的梦想》。水到渠成,我让学生完成单元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主要两个环节:一、赛前准备(包括1.个人准备;2.小组选拔赛;3.推选主持人,撰写串场词,安排演讲顺序;4.推选评委,设置奖项,制订评选细则。)二、现场比赛(包括:1.选手抽签比赛;2.评委评奖,公布获奖者;3.评委做点评或活动总结。)这个“活动·探究”单元,由于学习者积极参与、高密度的协作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学习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体验、实践的过程。由于活动循序渐进,学生“动”得有秩序。

五、拓展学习外延,丰富知识面,让学生“动”得有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千教万教,只是教人求真,因而拓展學习外延,是学生由课堂走向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体现。学生经过教师的点拨,自己去寻找去探究,会感受到语文的无处不在,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形成自主性学习。学完《永久的生命》一文,我向学生推荐了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本文通过写作者看到树木飘送种子的现象,受到震撼、折服,赞扬了那种顽强不屈的生命,同时也告诉人们面对生活要勇于奋斗,重要的是奋斗的历程,而非最后的结果。《社戏》学习后,我简介了鲁迅的作品《祝福》、《故乡》、《阿Q正传》。当我介绍命运多舛的祥林嫂,“20年后变成一个画图仪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的“豆腐西施”;有着精神胜利法的阿Q时,我发觉许多学生都感兴趣,课后自己往图书馆跑。一次,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现在,当我拿起语文课本,才体会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宽广。现在,除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我们还接触到许多课外的知识,这样,我们的知识面增大了。比如老师推荐了张晓风的作品,我读了以后,就觉得这个作家非常了不起,这让我经常读她的作品,在此之前,我还不知道有这作家呢。”可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让课外长肉,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能大展宏图。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积极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精髓:人是教育的核心,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就能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热爱起语文,对语文课感兴趣。这样,我们也就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跃地“动”起来。

参考文献:

[1]瞿发兰,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16).

[2]张彩霞. 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J].山西教育,2005(09):41-41.

汕头市澄海澄华中学  广东  汕头  515800

猜你喜欢

拓展协作竞争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
竞争的合适位置
粤桂扶贫协作成效显著 天等脱贫号角铿锵嘹亮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在2018年粤桂扶贫协作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摘录)
协作
感谢竞争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