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21-06-28陈婉兰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高等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校园封闭式管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使得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线上和远程教育致使学生培养质量受到影响,中外交流受阻使许多毕业生出国深造成为泡影,经济下滑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重重困难。对此,高校应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高度加强生命教育,发挥全媒体融合优势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把握新格局积极拓展大学生就业深造渠道,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心理干预机制进行心理疏导,对困难学生进行精准帮扶,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学生工作。
关键词:新冠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工作;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3-0107-03
2020年1月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上下一心,共克时艰,在极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与扩散,为世界各国控制疫情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新冠疫情仍在不断蔓延并进入第二轮高发期。入冬以来,由于国外疫情输入等引发河北石家庄、黑龙江望奎、北京大兴区等地出现聚集性疫情。据新华社报道,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新冠疫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美国东部时间26日14时22分(北京时间27日3时22分),全球累计确诊100032461例,死亡2149818例[1]。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是大学生高度集聚且流动性极大的场所,疫情期间的学生工作关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安宁与幸福,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因此,做好常态化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冠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封闭式校园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行动自由
当代大學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崇尚民主与自由,正处于学习、交友的黄金时期,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的封闭式校园管理严重打乱了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极大限制了他们正常的自由空间和活动范围,进而引发了他们的心理焦虑和情感失落,偌大的操场一片沉寂,梦寐以求的旅行计划被无限搁浅,心心念念的周末观影聚会郊游等娱乐活动成为泡影……多余的精力无处释放,热烈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大学生们犹如困兽在笼无助又无奈,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抑郁问题。如武汉某学院的大学生甚至划起小船到达东湖某登岸处被辅导员劝回,可见疫情时期的校园封闭式管理是多么无奈又不得不实施的艰难选择。
(二)中西方外交关系出现低谷,大学生出国留学深造严重受阻
新冠疫情暴发与蔓延之后,美、英等西方国家罔顾事实对中国进行污名化以推卸自身抗疫不力的责任,并将疫情泛政治化,采取缩减我国留学生招收计划、延长签证审批时限、增加签证审批难度等一系列不友好政策。2020年5月29日,美国白宫发布了《关于停止部分中国学生和研究人员非移民入境公告》 (以下简称《公告》),时任总统特朗普在发布会上称:为提高美国重点大学研究的安全性,将终止某些具有潜在安全风险的中国公民入境。该《公告》提出:将禁止与中国军民融合有关的中国公民持F类签证(学生签证)或J类签证(访问学者签证)入读美国大学研究生学位,该政策于6月1日生效。这导致那些放弃参加国内研究生考试而申请海外留学的大学生措手不及,制定好的出国深造留学计划无限期搁浅,个别已经获批入境留学的学生,因父母家人顾虑海外疫情的失控及人身安全也不支持出国上学,这些学生处于就业难与出国难的尴尬境地。
(三)高校大学生毕业和就业出现双难
新冠疫情时期各大高校均采取线上授课与线下方式相结合以解决大学生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等学业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面对面课程学习难以进行的难题,但大部分理工、医学类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均需要进实验室做实验获取、分析实验数据,这是远程教学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部分学生需要企业项目课题的支撑才能完成毕业论文,回校开展实验和去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均受疫情防控限制无法进行,导致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无法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从而使得这批学生无法顺利毕业,毕业证无法按期获取,必然导致就业单位难以正常履约,这一连锁反应使得高校大学生的毕业、就业工作双双遇到困境。
(四)部分学生因家庭遭遇变故产生经济、心理困境
目前我国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他们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在城市打工。新冠疫情使得一部分面向大众集中消费的微小企业、服务行业劳动者面临停业失业困境,部分行业停工停产或者是转型升级使得许多农民工失业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这种父母失业带来的经济困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高校大学生面临经济困难,缺乏必要的安全感。
二、新冠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工作应对的策略
(一)加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观生命观教育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既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一中国自古以来朴素民本思想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重要命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把人本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中国共产党不断与时俱进,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党的崇高价值追求。要使人民幸福、国泰民安,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健康的生命和有尊严的生命是基本前提和要求。因此,高校要针对疫情期间大学生生活、学习及心理特点,采取心理疏导、政策宣讲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疫情期间加强校园管理以防止疫情反弹危及广大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没有健康和生命何来自由基本命题的逻辑顺序。引导他们提高政治站位,配合学校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相关管理制度,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确保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二)多渠道指导学生线上线下学习和实习实训,确保培养质量
目前,尽管大学生基本上全部都已开展了正常的学习科研生活,但各大高校依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总体部署下,尽量减少聚集性的线下学术讲座、辅导报告、实习实训等活动,许多原来定点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事业单位也因疫情防控无法落实原定实习实训计划。鉴于这些客观因素,高校要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优势主动作为,将学术讲座等搬到线上,通过腾讯会议、MOCO课程、学习强国APP、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将学习资源等通过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及时推送给学生。目前,许多高校已将寒暑假实习实训环节搬到了云端,联合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有关企事业单位制作实践课视频,或视频连线远程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和实习实训。开发和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全媒体融合新技术,已成为高校应对疫情和改进教育教学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把握新发展新格局新趋势,积极拓展学生就业深造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人民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中国要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因此,高校要时刻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走向大局,化危为机,进一步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主动出击,加强沟通,利用校友资源,发挥驻外机构的桥梁作用,拓展与国外友好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深度和广度,为高校毕业生出国深造创造有利的条件,克服疫情带来的全球化逆流的不利影响。同时,高校要全面把握市场新业态动向,引导毕业生瞄准新兴就业市场,通过修学第二专业、课外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方式增强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发展需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与新兴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战略协议,打通人才培养的出口关。此外,加强价值引领,鼓励毕业生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到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到基层就业创业,到部队贡献才干,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创业,切实解决高校毕业生因疫情冲击经济形势下行带来的就业困难。
(四)精准施策对困难学生实行及时柔性帮扶
新冠疫情对整个人类世界经济社会秩序带来了深远影响,对现行的高校管理机制体制带来巨大挑战。受疫情影响,家境突然陷入经济困难而又不在贫困生信息库的学生如何帮扶?对外出找工作、面试的学生返校前必须在校外隔离进行核酸检测的费用及住宿费用如何解决?对出国交流回国回校的学生在入境地进行14天隔离的费用是否进行补贴等问题,都是高校日常管理制度未触及的盲区。对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进行及时精准柔性帮扶,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助力学生走出困境更好地成人成才是教育的本质和初衷。因此,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带着感情做工作,加强请示汇报,争取各方支持,开辟绿色通道,做好科学评估,申请专项经费,对因疫情防控产生的额外费用进行甄别,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全额由学校承担,或由学生个人和学校按一定比例共同分担,或由学校、学生个人或研究生导师按一定比例共同分担的方式。
(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引导学生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
医学研究发现,在疫病大流行之后,部分公众面临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的风险,如抑郁、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虽然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常态化新冠疫情防控阶段,但疫情对人心理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高校大学生人生阅历浅、受挫能力弱,认知能力还不健全,精力充沛而又无处释放,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他们的情绪低落及焦虑,特别是有家庭丧亲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抑郁,诸如以上种种心理异常现象,是大型公共突发事件的共性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首先,在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开辟“聚焦后疫情时代个体心理疏导和社会心理干预”心理帮扶专栏,本就具备精神心理疾病临床醫学研究中心的高校可以发挥专业和经验优势,通过与学生工作部门的通力合作,点对点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干预和疏导。2020年1月,依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成立的国家级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对接国家健康战略、攻克精神心理重大疾病,尤其是应对新冠疫情康复者心理疏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举办“疫情时期的哲学反思与心理调适”学术论坛,引导公众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深刻反思这场影响人类历史走向的大疫,帮助人们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正确观察疫情、认识疫情,抚平疫情带来的创伤与阵痛,进而树立最终战胜疫情的勇气与信心。南开大学教授周一骑指出:古往今来,我们在面对天灾时,一般都会从“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来思考,这两种关系的思考其实也是对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思考。此次新冠疫情也向人们昭示:人不是自然的主宰,是受自然限制的。疾病意味着一种警告,它提示我们不能做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及当前环境要求的不切实际的事情,以至于陷入困境而不能前行。
再次,举办线上或线下高校教师疫情时期心理建设系列讲座,引导教师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如何安顿身心、做好心理应对与调适、更好地开展教学与引领学生,这是大学课堂教育和心理重塑面对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些问题,高校要针对性地对广大教师进行心理建设重构培训,帮助广大教师从文化力量出发,建构希望、乐观、自信、坚韧的心理资本,从而引导广大学生走出心理阴霾,树立乐观自信坚强的人格心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做好疫情期间的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高校教职员工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转变工作思路,积极应对挑战,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和更好地服务学生,让广大学生增强应变能力,增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顺利地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记者.全球新冠病例过亿 世界呼唤勠力同心[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21-01/27/c_1127028816.htm.
[2]辛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提升路径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
[3]赵诤.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J].人民论坛, 2013(2).
[4]刘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1).
[5]李兰兰.自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0(6).
[6]祁萌.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向调整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作者简介:陈婉兰(1974—),女,汉族,湖北新洲人,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与行政综合管理。
(责任编辑:马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