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始末
2021-06-28李其聪邵丽英
李其聪 邵丽英
摘要: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主要包括巴士拉、巴格达、摩苏尔三个省份,奥斯曼帝国在16世纪早期征服了该地区,英国自17世纪以来与该地区开始有了密切的经济往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该地区采取了军事行动,迅速占领了巴士拉省,但在继续推进的过程中遭遇了重大损失。在进行了长时间的建设与调整后,英军继续推进,最终占领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英军的军事占领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成为1920年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人起义的导火索,促进了该地区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生长。
关键词:英国;奥斯曼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美索不达米亚战役
中图分类号:K1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3-0060-03
美索不达米亚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东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战役的研究关注点多在伊拉克史研究或英国对伊拉克委任统治研究,一般只对战役进行大体的描述与概括。例如,在彭树智、黄民兴主编《中东国家通史·伊拉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和王三义著《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等。我们拟在上述先行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及解密档案的发掘,研究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兼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考量。
一、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的背景
(一)英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经济利益
美索不达米亚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毗邻海湾和阿拉伯海,并且将印度洋与地中海连接起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与经济地位,英国将其视为在印度利益的延伸。1723年,英国人在巴士拉建立了一个永久性商号。1765年,大苏莱曼被任命为伊拉克副总督,随后英国人与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1767年,东印度公司与大苏莱曼签订了一项条约,授予英国20年的贸易优惠特权,并允许英国海军为巴士拉的贸易提供保护[1]。到十八世纪,英国已在巴士拉和巴格达建立起密切的贸易关系。
二十世纪初,虽然英国在到巴士拉的运输贸易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此停泊的英国船舶货运量从1904年的13.5万吨增加到1906年的21.8万吨[2]。然而,英国本土出口到该地区的“曼彻斯特”棉织品的价值和数量却出现了令人不安的下降。1903年,出口到该地区的上述货物价值128.5万英镑,占该地区全部进口货物的80%,而到1906年,则下降至86.7万英镑,占全部进口货物的56%[2],而同期德国对该地区出口商品的总量却一路提升。对此,英国外交部高级大臣艾尔·克劳预测,“除非英国控制巴格达铁路的南部,否则美索不达米亚市场中由英国供应的商品将最终被中欧和东欧的商品所淹没。”[3]这使英国对控制美索不达米亚的决心进一步增强。
(二)英国的战前准备工作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对觊觎已久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蠢蠢欲动。8月20日,英屬印度高级官员主张向海湾地区派遣军队。9月26日,印度办公室军事秘书巴罗将军起草了一份关于在美索不达米亚展开军事行动的正式提案,并于10月2日得到内阁的批准[4]。1914年10月5日,克劳在发给哈丁的电报中表示:“如果你认为有必要发表声明来解释阿巴丹的防御性占领,那就指出英国在海湾巨大的物质利益就足够了,我们有必要保护它不受攻击。”①哈丁在回复的电报中表示:“英国不应该向阿巴丹直接派遣部队,因为这样势必会引起波斯政府的抗议。同时,也最好不要在波斯湾采取任何可能被土耳其视为直接挑衅和宣战借口的行动。”②哈丁提出让远征军在距波斯湾500英里处的巴西杜登陆,但巴西杜岛上的供水问题却难以解决,远征军无法在岛上得到充足的补给。最终经过一系列讨论后,决定远征军在英国势力范围内的巴林登陆。1914年10月16日,印度第6师第16旅在旅长W·S·徳拉曼的带领下离开孟买,并于23日抵达巴林待命。
二、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的进程
(一)初期英军推进阶段
1914年11月5日,英国向奥斯曼帝国宣战。6日6时,由陆军上校H·L·罗谢尔率领的多塞特第二团利用“奥丁”号炮击了位于法奥东南3英里处的电报站。在成功攻占电报站所在的堡垒后,“乌玛里亚”号和“瓦雷拉”号运输船沿阿拉伯河向前推进。“马绍纳”号(武装汽艇)拖着7艘满载部队的船只,从电报站出发,在“海洋”号的护送下向阿拉伯河西岸驶去,大约有600人和山地炮兵营的一部分在此登陆,登陆完毕的英军随即攻占了位于阿拉伯河与波斯湾交汇处的法奥②。
1914年11月14日,中将A·巴雷特爵士率第18旅抵达英军所在营地,英军开始商讨向巴士拉推进的事宜。17日,英军在北上途中与萨希尔的奥斯曼守军发生了战斗。英军派弗莱少将率第18旅向土军的中、右方向发起正面进攻,而德拉曼带领第16旅转向左翼占领了一处要塞,随后巴雷特带领预备队的一个营增援德拉曼,在炮兵高效的火力掩护下,从三面向土军阵地推进。最终,土军不敌英军的猛烈攻势而撤退,英军于18日占领了位于巴士拉东南部的萨希尔。据统计,此战奥斯曼帝国方面损失惨重,死伤800余人,被俘47人③。
1914年11月21日,英军得到确切情报,驻扎在巴士拉的土军已经向北撤退到巴格达,在得到这个情报后,巴雷特连夜派出两个营率先进驻巴士拉维持秩序,大部队于23日全部抵达巴士拉。至此,英军完全占领了巴士拉。在这之后英军继续向巴士拉西北部的古尔奈推进,并于12月9日攻占了古尔奈,确保了巴士拉和阿巴丹岛上石油的安全。
(二)中期土军反击阶段
由于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军事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英国政府重新考虑了他们的计划,约翰·尼克松将军于1915年4月被派去指挥远征军,他命令查尔斯·汤森少将带领部队向库特推进,如果可能的话,甚至可以向巴格达逼近。汤森率部沿底格里斯河向上游进发,途中遭遇了几次小规模的战斗,但都击退了土军。
1915年9月下旬,塞尔维亚战败,保加利亚参战,英国担心德国在波斯和阿富汗煽动圣战,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和其他政治人物鼓励进一步向巴格达推进。虽然英国远征军总参谋长穆雷认为这样贸然推进在后勤上是不明智的,但由于在达达尼尔海峡受挫,迫使英国需要一场胜利来维护自身在海湾地区的荣誉,陆军大臣基钦纳建议应尽快占领巴格达。而此时恩维尔帕夏也已经意识到低估了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的重要性,他担心巴格达会陷落,于是改组第38师,成立第6集团军,委派德国将军科尔马·冯·德·戈尔兹指挥。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指挥官努雷丁上校仍担任原职务[5]。
1915年11月22日,汤森和努雷丁指挥的部队在巴格达以南25英里的泰西封镇发生战斗。守城的土军的45师和51师,人数达到了18000人。英军对土军人数严重低估,经过5天的战斗,英军损失惨重,伤亡人数达到了4500人。此时后勤方面的隐患凸显,英军士兵得不到足够的补给,临时医疗条件太差,伤员无法及时送往后方,只能在前线丧生。对面如此状况,英军只能选择撤退,撤退于12月3日结束。努雷丁在库特包围了英军,并派其他部队沿底格里斯河而下,阻止英国派来的援军。
1915年12月7日,库特被土军完全包围。冯·德·戈尔兹命令土军在库特周围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沿河新设的防御工事挡住了任何试图营救英军的企图。英国方面命令詹姆士·艾尔默将军率领救援部队解库特之围,然而三次救援的尝试都失败了。库特城内英军无法突围,饥饿和疾病肆虐,1916年4月29日,库特英军宣布投降。在库特之围中,英军共损失13309人,其中包括277名英国军官、204名印度军官、2592名英国士兵、6988名印度士兵,以及3248名印度后勤人员[6]。
(三)后期英军重新推进阶段
英国无法接受在库特耻辱性的失利,战争委员会的政治家们下令推进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军事行动。但若要进行下一步行动,英国首先要解决的是后勤问题。起初当船只抵达巴士拉时,必须用小船将货物卸下来,轮船常常停泊数日等待卸货,效率极低。在库特战役失败后,英国作出了重大努力,提高了人员和设备转移的能力。1916年10月3日,第一个可以停泊远洋船只的巴士拉港口投入使用,卸货吨数急剧增加[7]。后勤基础设施的改进使英军能够保持充足的供应,以应对新的行动。
1916年8月28日,弗雷德里克·斯坦利·莫德中将接管了远征军,他被要求先在巴士拉休整,不要进攻巴格达。到11月底,英军的后勤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增援部队也已到达,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兵力充足。12月13日,莫德被授权发动进攻。英军沿底格里斯河两岸向巴格达推进,迫使沿途一些据点的土军撤退。1917年3月,英军开始向巴格达发起进攻。驻守在巴格达的土军只有9000多名步兵和48门山炮,而英军则有41479名步兵和174门山炮④。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土军坚守巴格达,那么他们将被歼灭。于是,土军继续向北撤退至摩苏尔。3月11日,英军在没有遭遇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巴格达。
在攻占巴格达后,莫德停止了前进,他认为补给线太长以及即將到来的夏季会使行军变得极为困难,于是英军在巴格达建立营地。直到1918年2月下旬,英军才重新发动攻势,3月夺取希特,4月攻占基夫里,此时美索不达米亚战场上的奥斯曼守军已无力抵抗。1918年10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与协约国签订了《穆德罗斯停战协定》,英国美索不达米亚远征军总指挥马歇尔将军接受了奥斯曼第6军的投降,并继续向摩苏尔推进。1918年11月15日,英军占领了摩苏尔。至此,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彻底结束。
三、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的影响
美索不达米亚战役期间,英国对该地区的占领加剧了与当地阿拉伯人的矛盾。由于英国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驻扎了大量兵力以及对当地进行军事管制,物资问题不仅是进行军事行动的保证,也是维持地区稳定的基础。因此,最大限度地开发当地资源成为英国对被占地区政策的重点。随之而来的是一项农业发展计划,目的是开发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农业潜力,满足平民的需求,并向远征军的先头部队提供小麦。虽然该计划使巴格达地区的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它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粮食短缺的问题始终存在。1917年至1918年巴格达及周边地区都受到饥荒的威胁,战争造成的经济活动混乱也导致食品价格飞涨。英国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当地的部落,希望从当地部落获得供应,即把希拉、纳杰夫等较小城镇的粮食转移到巴格达以解决饥荒问题,这些小城镇一直依靠部落的粮食生产供应。除此之外,英国还征用大量的当地劳动力,这些都引起了当地部落对英国的不满。
除了战时资源开发引发当地居民以及部落成员的不满外,英国的民政管理政策和部落政策也与美索不达米亚的社会结构相背离。英国的部落政策旨在恢复一批经过挑选的酋长的权力和威望,这些酋长被认为是“天生的”领导人,他们在向英国当局提交申请并同意为民政部门工作后,被正式授予合法地位。每个酋长都有责任维持部落的和平,逮捕违法者,在战争期间切断对土耳其人的供应[8]。作为回报,他们得到了武器、农业贷款、补贴,以及税收减免,而一些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名人及宗教人士则在英国的管理系统中被边缘化,丧失了工作和地位。
英国的管理政策使社会的不满逐渐堆积,反英情绪日渐增长。1920年6月,纳杰夫和卡尔巴拉的民族主义者担心英国的长期统治阻碍了他们的个人福祉和民族自治的梦想,发动了武装叛乱。宗教人士也对英国拒绝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政府和操纵继续统治的民意感到失望。叛乱的支持者还包括对严苛的税收制度和强迫劳动不满的部落成员、因在英国管理的民政机构中找不到工作和地位而失望的知识分子。到7月下旬,叛乱分子控制了幼发拉底河中部地区和巴格达周边地区。这次叛乱持续了3个月,虽然最终被英国军队镇压,但它的影响范围扩大到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农村地区。该事件成为伊拉克人展现民族自豪感和反对殖民统治的象征。而对英国来说,叛乱使其遭受了450多人和4000万英镑的损失,英国政府急需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继续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控制。
四、结语
美索不达米亚战役作为一战中东战场的重要战役,对交战双方都具有重要影响。对于英国来说,战役的结果达到其战略目的,进一步控制了波斯湾地区。对于奥斯曼帝国而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战败是这个庞大帝国土崩瓦解的缩影,领土丧失已成定局,即使战后土耳其在独立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摩苏尔地区也无法再重回其领土范围之内。另外,相较于“一战”中东战场的其他战役,美索不达米亚战役也具有特殊性,英军的占领对该地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的统治促进了这一地区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生长,对于伊拉克独立国家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注 释:
①From Secretary of State to Viceroy,5.Oct.1914,IOR:L/MIL /5/748.
②From W.S.Delamain,C.B,D.S.O,Commanding,16th Brigade,I.E.F“D”To The chief of the General Staff,16.Nov.1914, IOR: L/MIL/5/748.
③From Sir A.A.Barrett,K.C.B,K.C.V.O.,Commanding I.E.F“D”To The chief of the General Staff,7.Dec.1914, IOR: L/MIL /5/748.
④Sean Mclachlan.The Mesopotamian campaign of world war Ⅰ,Charles River Editors.
參考文献:
[1]涂斌.委任统治下的伊拉克民族国家构建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2]G.Lloyd.Report on the Trading Possibilities of Mesopotamia[J].L/P&S/3,1908(2832).
[3]Stuart A.Cohen.British Policy In Mesopotamia,1903-1914[M].London:Ithaca Press,2008:43.
[4]S.A.Cohen.The Genesis of the British Campaign in Mesopotamia,1914[J].Middle Eastern Studies,1976(2).
[5]Edward J.Erickson.Ottoman Army Effectiveness in World War I:a comparative study[M].New York:Routledge,2007:75.
[6]尤金·罗根.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M].王阳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59.
[7]Kaushik Roy.From defeat to victory:logistics of the campaign in Mesopotamia,1914–1918[J].First World War Studies,2010(1).
[8]Reeva Spector Simon,Eleanor H.Tejirian,Gary Stick.The creation of Iraq,1914-1921[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25.
作者简介:李其聪(1995—),男,汉族,陕西宝鸡人,单位为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
邵丽英(1964—),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东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