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盟多边主义刍议
2021-06-28龙希
摘要:虽然中国与欧洲的多边主义的形成存在差异,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全球多边主义无论在应用范围或深度上都得到了显著发展。中国和欧盟都主张多边主义,但倾向的多边主义合作形式有所差异,并且欧盟对亚太地区和新兴大国形成的多边框架与中国对欧盟的多边框架持不同态度。在当今全球化和美国单边主义潮流背景下,中国和欧盟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有助于夯实中欧双边与多边关系,不仅有利于双方的自身发展,也有利于共同解决全球治理问题。
关键词:中国;欧盟;多边主义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3-0030-04
有关多边主义,国内的研究主要基于两种理解:一种是把多边主义作为“国家的一种对外战略”,即战略性多边主义,另一种是把它作为“国际互动方式”,即制度性多边主义[1]。但是,多边主义概念缺乏完整的、统一的定义。西方学者基欧汉(Robert Keohane)认为:“所谓多边主义,指的是多个国家组成的集团内部,通过某些制度安排,协调各国政策的一种实践”[2]。拉格(John Ruggie)的观点得到了西方学者更加广泛的认可[3]:“多边主义是依据普遍行为原则,协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制度形式,这些原则明确行动阶层适当的行为,而与部分的特殊利益无关,与在特殊情况下存在的战略要求无关”[4]。大多数“多边主义”定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第一,相对于“单边主义”和“双边主义”而言,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或行为体;第二,建立在规则、制度安排之上,并基于合作的形式。
一、多边主义的形成
(一)中国多边主义的形成
中国多边主义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应对外部共同威胁,各诸侯国作为政治行为体频繁地结成联盟,即“惧而协来谋”①。联盟的表现形式有“合纵”与“连横”,“合纵”是小国联合制衡大国,“连横”是小国追随大国。这一时期维系多边合作的三个重要条件就是道德、礼制秩序和成员国的诚信,其中“德”被认为是使联盟维系下去的先决条件,为政治行为提供规范[5]。“德”可概括为管仲的“四维”说,即“礼”“义”“廉”“耻”:“礼”指遵守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义”指采取正当、正义的行为,在“义”与“利”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道德要求,把义放在首位;“廉”是指品行端正、公私分明;“耻”是要能分辨荣辱善恶,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6]。此外,“礼制秩序”使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按照国际实力等级排序,以确定分配原则,约束诸侯国之间的争夺,为政治行为提供了秩序保障[5]。“成员国诚信”也在维系联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语》还将遵守诚信视为优先的联盟行为准则,这一点在《鲁语》和《晋语》中都能找到体现②。这一时期的多边主义体现了一种较为朴素的联盟观,多边合作的形式远远不及现在多样,其产生原因也是因为感受到了共同的外部威胁。但是在这一时期多边合作的思想对后来中国的外交思想产生影响,比如“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基本要义就是秉承正确的义利观,与春秋战国时期对“德”的重视形成呼应。
(二)欧洲多边主义的形成
欧洲的多边主义形成可追溯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经过三十年战争后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现出一种协调性的普遍行为原则③,建立了对违约国的集体惩罚机制,该合约确定了通过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家间矛盾和问题的方法。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国家安全方面践行多边主义的典型例子,《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规定:“凡国家间的界河或流经几个国家的河流,从其可航行的起点到河口,应完全自由航行,不得禁止任何人进行贸易,但应按照统一的收税制度和税率纳税”。此外,该议定书还规定了外交代表等级章程,避免了在外交活动中因各国外交代表等级不一致而有可能带来的争议[7]。该会议对当时协调欧洲大国关系、维护欧洲和平起了重要作用,自此之后,维护和平、秩序和均势就成了欧洲的重要任务[2][7]。为防止再次因为有国家意图称霸而爆发战争,欧洲国家开始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的方式对利益进行仲裁协商,目的是维护大国利益并保持均势,维持欧洲的协调,“欧洲协调”比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前进了一步,为后来国际联盟的创建奠定了基础[8]。与中国多边主义富有极强的道德意味不同,欧洲多边主义更加重视形成均势的局面。
(三)全球多边主义的形成
全球多边主义在19世纪末的金融领域就已出现雏形,各国货币在金本位制下采用固定汇率,使得在货币问题上形成多边协调政策,调整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快了国际资本流动,促进了世界资本市场形成[2][9]。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一些国际机构在19世纪建立起來,以促进合作、解决纠纷、行使监督权,如国际电报联盟、国际保护工业产权联盟等,截止1914年,国际组织数量已达三十多个[8]。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但也促进了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在吸收了欧洲协调和其他国际组织的运作机制的基础上,1920年1月2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常设国际组织”[8]。国际联盟会员国数量在1934年发展到顶峰,从44个发展到60个国家加入,包括25个欧洲国家、苏联、波罗的海国家、大部分拉美国家、亚洲国家、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等。由于其肩负的全球使命、机制化程度和作为在集体安全的首次试验,国际联盟成为多边主义历史的重要一步[10]。1945年,联合国的成立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显著的多边主义实践。联合国比国际联盟的覆盖范围更广,几乎涵盖了所有主权国家,并且涉及领域多样,包括经济、社会、安全、环境等,比国际联盟也具有更高的效率,这使得联合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多边主义国际组织”[2]。此外,全世界还涌现出一般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专业性国际组织、一般性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专业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等。截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全世界各类国际组织共计三万余个[11]。此外,从区域上来说,除了全球性多边主义组织,还出现了许多区域性多边主义组织,比如石油输出国组织、七十七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但从今天来看,一体化程度最高、多边合作最深入的还是欧盟。
二、中国与欧盟多边主义道路的异同
(一)欧盟主张的多边主义
欧盟是基于多边合作的政治系统,是“多边合作和以国际组织和规则为基础的全球秩序的先行者和拥护者”[12]。在法律层面,欧盟把对多边主义原则的遵守写入了法律文本。比如《欧盟条约》第二十一条规定,欧盟“寻求与其他国家、国际、区域性或者全球性组织发展关系并建立伙伴关系”“推动用多边方式解决共同问题”,其对外行动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基于更强有力的多边合作及全球良治的国际系统”[13]。2003年,《欧洲安全战略》提出,欧盟将“建立一个以有效多边主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确立为其三个战略目标之一,把有效多边主义“明确定义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和目标”。在实践中,欧盟是“很多重要国际条约和联合国范围内各种条约的参与者”,批准了许多国际条约,在一些多边法律机制中甚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12]。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欧盟通过将对内和对外的气候政策联系起来而形成强大的气候监管框架,使之在国际层面具有能动性,所以被认为是应对国际气候变化政策的领军者[12][14]。
(二)中国主张的多边主义
中国也非常重视多边主义的发展与建设。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陆续参与联合国的各项事务。改革开放后,中国进一步加强与各类国际组织合作。新世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主办了一系列多边峰会、创建了多边机构(如亚投行等),进一步加大了多边合作力度。中国非常重视发展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机制的关系,并积极推动了如《巴黎协定》等国际条约的谈判起草及批准。此外,中国还为世界多边主义发展贡献出了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多次明确提出要维护多边主义,并在2013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主张通过“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将立体发展和虚实发展相结合[15]。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赞同,并被写进联合国重要文件。
(三)中国与欧盟主张多边主义的异同
中国和欧盟都坚持多边主义,但双方对多边主义的阐述存在不同。首先,中国和欧盟倾向的多边主义合作形式有所差异。欧盟的决策机制是有多边安排的,欧盟内部存在从国家层面到超国家层面的主权让渡现象,以经济领域为起点和核心逐渐外溢到其他领域,根据不同领域的主权让渡程度不同,在欧盟层面形成了专属权能和共享权能,偏好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和强有力的国际机制”[12]。中国的多边主义是以坚持主权为前提的,强调“和而不同”。自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成‘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并一直贯穿中国外交始终[16][17]。相比较于欧盟,中国更多地选择政府间合作方式。
其次,欧盟对亚太地区和新兴大国形成的多边框架和中国对欧盟这一多边框架持不同态度。中国尊重欧盟内部让渡主权的多边合作机制,支持欧盟稳定与统一。但有欧洲学者指出,欧盟认为新兴大国的力量和亚太地区形成的多边合作机制结合起来,是一种“竞争性多边主义”,即使其商议结果可能不具备约束力,却可以影响和协调国家政策和立场,以增强在国际谈判中对欧的话语权[12][18]。
但是,中国和欧盟都支持构建多极世界、主张多边主义,这奠定了双方在双边与多边合作的基础。多边主义促进中欧经济发展,欧盟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让中国融入国际经贸体系,支持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欧经贸合作也给欧盟带来了机遇。同时,中国的世界地位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成为“新的东亚—东南亚全球性中心的核心”。因此,中欧进行全面建设性合作对致力于构建多极世界、主张多边主义的欧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19]。由于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动引发中国和欧盟的不满,中国和欧盟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的共识似乎更多,进一步拉近了中欧关系。在美方对伊朗制裁问题上,中国和欧盟表示坚决反对,希望与伊核相关各方一道,致力维护和执行全面协议,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美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是其单边主义行动,没有与七国集团(G7)成员国进行磋商,也引起了G7欧洲成员国的不满。在全球新冠病毒疫情蔓延的背景下,“美国优先”的种种行径再次伤害欧美关系,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和减少在德国驻军等单边行为也引發欧盟不满[20]。
三、加强中欧多边主义合作
通过对多边主义历史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到,多边主义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强。而当今国际格局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增加了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自上任以来大谈单边主义和美国优先,单方撕毁了包括《巴黎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多边协议,并退出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多个国际组织。此外,英国脱欧、民粹主义的泛滥也给欧盟的可持续性带来质疑。然而,中国和欧盟未来应该继续坚持多边主义。
首先,全球性的治理问题需要依靠多边联合行动去解决。冷战结束之后,两极格局被打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之间的利益也交融得越来越深入,诸如生态环境、资源短缺、传染性疾病、难民问题、恐怖主义等成为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无法通过单一国家去解决,而需要依靠多边行动,建立全球性公共政策,共同规划、共同治理。参与的行为体越多,解决问题的方式越多边,问题解决将会越有效[19]。目前的新冠疫情大流行更凸显了在全球基础上寻求合作解决办法的必要性,世界卫生与经济的双重危机也表明了在世贸组织所有成员之间协调贸易政策和贸易政策工具的必要性[21]。
其次,在美国单边主义潮流背景下,需要中国和欧盟扛起多边主义的大旗。二战结束之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基于美国设想建立的,目的是利用多边主义建立“西方式的自由国际秩序”[22]。可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对多边制度产生质疑,认为多边体系中诸如“一国一票”制和“区域平等分配”是国际组织有效率的障碍[23]。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和“美国优先”政策,借助国内法律对其他国家实施“长臂管辖”,接连退出多个国际组织,给多边主义发展带来障碍。随着全球资本主义发展、信息技术变革,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在这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选择多边主义才是顺应历史的潮流。中国和欧盟作为除美国之外最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要坚定不移支持多边主义,维护多边机制和多边主义发展,遏制霸权主义。
再次,欧盟自身就是基于多边合作的政治系统,其本身可以被视为“国际体系的多边主义缩影”[14]。多边主义对于欧洲而言已经融入成它的一部分,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欧洲的生活方式”[3]。早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神甫圣皮埃尔就提出永久和平方案,康德提出,联盟不仅涉及和平问题,也与改造人类社会相联系[24]。此外,当欧盟所有成员国的诉求是统一的,并以一个声音说话的时候,在国际谈判中的力量会得到强化,更有利于诉求得到实现。在新兴国家在国际舞台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国际背景下,这种多边合作的形式对欧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全球治理中,欧盟在一些领域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给治理全球性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欧盟本身是多边主义的产物,如果丧失内部多边合作基础,不仅在国际舞台的谈判力量会被削弱,作为以多边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系统,其本身也将不复存在。
四、结语
在多边主义的应用范围和深度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全球化日益加深和个别国家奉行单边主义的大背景下,虽然中国和欧盟的多边主义各有特点,存在异同,但中国和欧盟作为除美国之外最为重要的国际力量,唯有顺应历史的潮流,妥善处理分歧和困难,共同捍卫多边主义,在全球治理中积极寻求多边解决方案,才能获得自身长远发展,巩固增进中欧关系,建设完善国际多边体制,合力解决全球性治理问题,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注 释:
①“惧而协来谋”出自《左传》中楚国大夫斗伯比对楚王说的一段话:“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吾临之,彼则惧而协来谋我。”
②《鲁语下·平丘之会》:“夫盟,信之要也”。《晋语八·诸侯之大夫盟于宋》:“自何患焉。忠不可暴,信不可犯,忠自中,而信自身,其为德也深矣,其为本也固矣,故不可抈也。今我以忠谋诸侯,而以信覆之。荆之逆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袭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斃,忠塞无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诸侯以为不信,诸侯何望焉。此行也,荆败我,诸侯必叛之。”
③如合约第123条规定:“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合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第124条规定“同本协议有关的每一方都必须站在受害者的一方,向他提供意见和武力,协助他还击侵害者”。
参考文献:
[1]秦亚青.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10).
[2]刘建飞.简析多边主义的历史演变[J].国际政治研究, 2006(1).
[3]A.J.R.Groom.Multilateralism as a way of life in Europe[M]//Edward Newman,Ramesh Thakur,John Tirman.Multilateralism under challenge?Power,international order,and structural change.Tokyo: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2006.
[4]John Gerard Ruggie.M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ternational Form[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5]张鸿石.中国古代经典联盟思想论纲[J].国际安全研究, 2013(6).
[6]樊婧,王引兰.礼义廉耻的历史作用及其现代意义[J].管子学刊,1997(2).
[7]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国际关系史:近代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J].中国社会科学,2015(7).
[9]張新颖.英国霸权下的国际金本位制——从霸权稳定论看1870—1914年的国际货币体系[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9(4).
[10]Frank Petiteville.Le multilatéralisme[M].Paris: Montchrestien, 2009.
[11]钱文荣.关于多边主义、多边外交的几点理论和政策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0).
[12]斯蒂芬·柯克莱勒,汤姆·德尔鲁.欧盟外交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13]Fran.ois-Xavier Priollaud et David Siritzky.Les traités européennes après le traité de Lisbonne[M].Paris:La documentation Fran.aise,2011.
[14]Sebastian Oberthür,Claire Roche Kelly.EU Leadership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J].The International Spectator,2008(3).
[15]周弘.“一带一路”与中欧关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16]约翰·彼得森,卡罗琳·布沙尔.使多边主义有效——全球治理的现代化[M]//卡罗琳·布沙尔,约翰·彼得森,娜萨莉·拓茨.欧盟与21世纪的多边主义.薄燕,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7]黄庆,王巧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2)[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
[18]Stephan Keukeleire,Bas Hooijmaaijers.The BRICS and Other Emerging Power Alliances and Multilateral Organiz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and the Global South:Challenges for the European Union and Its View on Multilateralism[J].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2014(3).
[19]沃爾克·史丹泽.全球体系中的欧盟与中国[M]//沈大伟,艾伯哈德·桑德施耐德,周弘.中欧关系:观念、政策与前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0]金玲.“主权欧洲”、新冠疫情与中欧关系[J].外交评论,2020(4).
[21]Alan WM.Wollf.The future belongs to trade agreements of varying geometries[EB/OL].2020-10-06.
https://www.wto.org/english/news_e/news20_e/ddgaw_11aug20_e.htm.
[22]埃琳娜·拉扎罗,杰弗里·爱德华兹,克里斯托弗·希尔,等.21世纪的多边主义——“准则”的演变[M]//卡罗琳·布沙尔,约翰·彼得森,娜萨莉·拓茨.欧盟与21世纪的多边主义.薄燕,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3]Joachim Krause.Multilateralism:Behind European views, Washington Quarterly[J].Spring,2004(2).
[24]陈乐民.黑格尔的“国家理念”和国际政治[J].中国社会科学,1989(3).
作者简介:龙希(1989—),女,汉族,河北内丘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