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诗歌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2021-06-28陈金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39期
关键词:海燕语气意境

陈金玲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阅读优秀的诗歌作品,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更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纯洁心灵,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如何有效进行诗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从诗歌里吸取精髓达到发展思维、陶冶性情的目的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探讨出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如下:

一、加强朗读指导,通过语言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有人说过:“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次蹩脚的分析。”这话一点不假,诗句所蕴藏的丰富内容,诗歌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以及诗歌中语言的音乐美等,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如,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时,笔者首先介绍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成就:《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语言质朴生动,极少雕饰斧凿,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都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用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学生朗读时再注意方法的指导:诗歌开篇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语言生动质朴,朗朗上口,朗诵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语气的平缓紧张或悲壮豪迈等。这样一来,诗歌中富有的生活气息及浪漫色彩以及通过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的强烈艺术感染力都会通过阅读感受到,基于艺术的魅力,学生就会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有味道,并从心底里喜欢诗歌。

二、以读代品,重现诗歌形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诗歌时,通过反复朗读,能充分感受到诗人的立场、观点,再现出诗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得、有所悟。实践证明,朗读教学法是诗歌教学的最佳的方法。如,学习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教学时可先运用录音带朗读,尽力把海燕高傲飞翔的背景——恶劣天气下海上景象的三幅画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使学生初步感受诗中的艺术形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勇敢地飞翔、欢乐地叫喊的海燕。接着分角色进行表情朗读,让学生分别朗读三个画面并作具体指导:朗读第一个画面——暴风雨将至时,要用比较平缓的语调;朗读第二画面——暴风雨逼近时,要适当提高声调,加快节奏,造成比较紧张的气氛;朗读第三个画面——暴风雨即临时,要采用高亢的调子,有力的节奏,造成更为紧张的气氛。对文中不同的象征体也要用不同的语气读,如,对象征反动势力的乌云、狂风、雷声、闪电,要用低沉的声调和憎恨的语气;对象征不革命和假革命者的海鸥、海鸭和企鹅,要用比较低沉的声调和嘲讽的语气;对象征革命先驱的海燕,要用明快、高昂、充满激情的声调和赞颂的语气;对象征革命人民力量的大海要用雄浑有力的语调和豪迈的语气等。这样朗读就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这几种不同形象的褒贬,领会诗人在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启发想象,引入意境,深刻挖掘诗歌的意蕴

诗歌的意境是从表现方法上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重要标志。意境就是通过对于富有特征的事物的描绘,与诗人内在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含义深远的生活画面。也就是说,“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则是蕴含在这些景画中的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诗歌要依托“境”去表达“意”。诗的意境一般比较含蓄,不会让读者一览无余,如何把诗歌中的意境揭示出来,是诗歌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表情朗读的方法再现意境,也可以通过教师用生动形象、绘声绘色的语言描摹诗中的景象,引起学生联想,启发其想象,并随同教师一起进入意境,在心中形成一幅看得见、听得到的生活画面。心中有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在感情上就会与诗人产生共鸣,就能真正领会诗人的感情,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拓展延伸,比较欣赏,丰富诗歌的积累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材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明确指出实验教材是教师实施科学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惟—的依據。要“用实验教材去教”,而不是教实验教材。因此,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既要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进行拓展阅读积累。中国是诗的国度,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大量优秀诗人写下了无数不朽诗篇。这些不朽诗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必须传承。在诗歌教学时,我们应该进行拓展延伸,纵向、横向都可。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既可就写“月”这一角度进行延伸教学,让学生背诵与“月”有关的诗词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也可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包涵的思想感情上去拓展,它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句异曲同工,都是通过“明月”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怀念与美好祝愿,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古诗的内容往往与作者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补充作者生平经历及其相关著作,以供学生阅读,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时,我们可以在课前先引导学生了解“唐宋八大家”,然后请学生查找有关他们的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把这些作品带到课堂与同学分享。这样的环节设计以点带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信息交流,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该从“导”入手,抓住朗读环节,让学生多读、多品,以读代品、以品代析,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让学生“腹有诗书”,从中受到美学教育。

猜你喜欢

海燕语气意境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语气不对
春色满园
语气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Friendship
一朵花的意境
赏春
赏春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