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要素学习的比较机制建构

2021-06-28鲍国潮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标题要素文本

鲍国潮

语文要素作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单元编制的重要元素,在单元中并非如同文本、提示、练习题等实体,它是以非实体的方式,存在于单元学习的过程与情境之中,表现为学习的策略、视角、方法、工具等。它既是指对学生单元语文实践的指导,又是指学生单元学习的结果。但是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一旦以很少的文字被提炼出来,就成为抽象的概念,就容易陷入“要素空转”,即要素并没有落实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体验,而是简单地从课文中抽取出相关的内容,用以印证语文要素,使语文学习成为枯燥的答案索取。同时,脱离了学习体验,也就割裂了语文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要素之间彼此孤立,碎片化运行。可见,真正的语文要素存在于学生丰富的单元语文学习体验的过程之中,它不一定很清晰,它与其他的体验一起,成为学生语感发展的支持性力量。

语文要素的学习,既需要一个“基于语言”的过程,也就是能理解单元主题页上提供的这个句子,又需要一个“基于形象”的过程,也就是能建立起这个要素操作的具体形象。因此,语文要素的学习,意在获得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不同文本情境中运用同一个学习策略、方法的能力。这就需要在语文要素的学习中运用比较思维,根据两个(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似与不同,进而运用语文要素做出某种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所以,比较思维是语文要素学习重要的心理机制。下面以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下称“本单元”)为例,谈一谈如何在单元中开展语文要素的学习。

一、关注发展:语文要素间的功能比较

本单元语文要素为“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就需要与已学的语文要素进行功能比较,引领学生在已有的学习体验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关于把握主要内容,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下简称“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七单元(以下简称“七单元”)安排了“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需要在与前面两个语文要素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新学语文要素的功能。

(一)已学语文要素的综合运用

本单元教材中提供的三篇文章,均为叙事类作品,但是篇幅上较以往学到的文章要长,因此把握主要内容就比较难。通过比较,四单元的语文要素适合于写一件事的文章,七单元的语文要素适合于写多件事的文章,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则适合于多人物、多事件综合的文本。联系本单元,三篇课文均进行了分节,相当于把一篇长文章分成了若干篇短文章,所以可以在短文章里运用“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来帮助学生形成每个章节的小标题。当然,如《小英雄雨来》一课在分节时,有的章节内容复杂,有的则相对简单,并不是一件完整的事,因此,是否每一节的内容均有起因、经过、结果,还要看文本的具体情况。在形成小标题的基础上,再根据“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把诸多事件整合成为主要内容。 可见,“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根据长文章的特点,综合运用了以前学习过的语文要素。

(二)新学语文要素的发展分析

如果只是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理解为是四单元和七单元两个语文要素的叠加,就过于简单机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方面的发展:一是要把章节内容用一个小标题来概括,较之用几句话来概括,在难度上有所提升。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教材课后提供了两个小标题的样例,均用了五个字,这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不宜一开始就要求学生用这么少的文字量概括小标题,而应当允许学生可以用较多的文字量来表达,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逐渐提炼,让学生经历一个文字精练化的过程。二是通过小标题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需要在小标题的基础上,再作取舍、补充与丰富,而不是简单地把小标题串起来。《小英雄雨来》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我们家的男子汉》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芦花鞋》要求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就是在引导学生抓课文最主要的内容,有了这个基础,再对小标题作取舍、补充与丰富,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注重运用:文本情境间的形式比较

语文要素是单元中语文实践的重要载体与抓手,它既是单元学习的重要工具,又是单元的重要目标,而单元中的课文则是提供运用语文要素的文本情境。在不同的文本情境中反复运用语文要素,从中得到对规律的体悟,发现细微的差别,学生才能对语文要素获得比较深入的理解。因此,语文要素在文本情境之间进行形式比较,也就是对语文要素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

(一)根据文本的功能差异运用

单元中的文本,因其在单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其单元功能会有差异。本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一篇为精读课文,两篇为略读课文,就语文要素而言,三篇课文的功能各有不同。《小英雄雨来》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文,教材也提供了两个样例,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学习制作小标题,最后形成的小标题也相对一致,所以其语文要素学习定位于“仿”;《我们家的男子汉》却提供了现成的小标题,但要求学生给每个部分换小标题,引发学生思考小标题的制作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而应当求“变”;《芦花鞋》則让学生自由制作小标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会“创”。所以,基于文本在单元中的功能比较,可以发现,语文要素在“仿”“变”“创”的路径上运行,这一语文要素在单元内的运作路径,也为统编本教材的大部分单元所采用。

(二)根据文本的风格差异运用

文本是具有作家的个人风格的。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风格各异。《小英雄雨来》是解放前的儿童小说,作为现代文学作品,叙事明白晓畅,节奏鲜明,起伏有致,所以小标题的制作主要围绕“事”来写;《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以成人的视角去观察描写儿童的生活,作品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叙事,而是以散点、碎片、综述的方式来表现人物,所以教材提供的小标题是围绕“人”来写;《芦花鞋》一课,以青铜的视角来写,青铜的思绪流动与事情发展融为一体,所以此课的小标题可以围绕“情”来写。因此,文本的风格差异会导致语文要素在实际运作中发生一定的变化,而正是这种变化,让语文拥有了丰富的可能性。

三、表现个性:要素内涵间的创意比较

语文要素的实践并不是如同训练题一样追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语文要素更像一个平台,引导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表现出自己语文学习的个性。但学生的语文个性并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学生在语文要素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比较,也就是把自己的学习实践成果与课文整体进行比较,从中发现细微的差别,进行不断推敲与改进,让要素的内涵在比较中变得越来越清晰,进而形成更加细腻的语感。这种比较,也可以称之为创意比较。

(一)联系文本整体寻找表达个性

学生根据语文要素展开学习之后,就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此时的学习成果,代表着语文要素的“第一次落地”。如《我们家的男子汉》,即学生根据三个小标题形成了自己概括的课文主要内容。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抛开小标题概括的课文主要内容,凭借着已经对课文相当熟悉的优势,再一次回到文本整体之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将这两次概括的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引发学生反思:小标题概括的课文主要内容,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制作小标题还应当注意什么?这个反思的过程可以称之为语文要素的“第二次落地”。通过“两次落地”的创意比较,学生对语文要素的内涵就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通过《小英雄雨来》和《我们家的男子汉》两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运用小标题把握主要内容有了较为丰富的体验,为后续有个性地制作小标题奠定了基础。

(二)关注文本细节寻找表达个性

小标题的涵盖能力有限,而文本的丰富性却很大,所以,不能直奔语文要素而放弃文本丰富的细节。《小英雄雨来》中的爸爸、女老师、妈妈等人物形象,还乡河美丽的风光,在小标题中都无法呈现,但却对雨来影响很大。因此,在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后,要引导学生思考:雨来为什么能成为这样的小英雄?而《我们家的男子汉》细节更为丰富,可以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在每一部分中做一个统计,看作者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共写了多少件事,每一件事中,哪一句话最有趣,让你会心一笑。这样关注文本的细节后,再反观自己拟的小标题,看看還有什么问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的揣摩文本细节过程,对于更有个性和创意地运用语文要素很有帮助。

(三)拓展要素表现寻找表达个性

语文要素常常是方向性的、策略性的,而具体的阅读行为常常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每个人对于语文要素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语文要素学习需要拓展与深化。以《芦花鞋》为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可以根据人物的行为把小标题列为“编鞋”“穿鞋”“卖鞋”“送鞋”,也可以引导学生从鞋子的角度把小标题列为“一百双芦花鞋”“一双芦花鞋”“十双芦花鞋”“一双芦花鞋”,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心理的角度把小标题列为“希望”“坚持”“欣赏”“给予”等,这就实现了语文要素的深化。在此基础上,可以联系整本书的课外阅读,看看作者是如何为自己的作品列小标题的,以求拓展语文要素的学习空间。■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小标题要素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让机关文稿小标题“亮”起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精心打造心灵的小窗
小标题作文格式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小标题作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