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在我国动画场景中的文化传承
2021-06-28卢晓红
卢晓红
关键词:五色;色彩;动画场景;传承
“更加了解色彩和使用色彩,可能是艺术从古至今最重要的发展。”[1]五色是隶属中国传统美术中的一套色彩运用概念,“产生并发展于古代汉民族哲学中的‘五行说中,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完善于唐朝,广泛地运用于古代中国的各个社会阶层”[2]。动画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视听语言,肩负着在国际舞台上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动画场景在动画中是无声的视觉呈现,甚至动画镜头中有时可以没有角色、没有声音,但绝对不能没有场景。场景是动画作品中分量最重的美术呈现,有着决定整部动画作品风格的重要作用。在动画场景创作中使用五行色,是我国动画艺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五色的民族文化认同
南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五色是隶属中国传统美术的一套色彩运用概念,在中华民族两千年的歷史长河中,深受历代统治阶层的推崇,被广泛运用于服装、生活器具、建筑、绘画等各种视觉呈现中,是深入民族血液深处的民族认同色彩。如举世瞩目的故宫之美,它是中华民族回忆形象物质化的实体,其跨越数百年,以其赤色的墙壁和柱子、黄色的屋顶、白色的汉白玉台阶征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白、青、黑、赤、黄为正五色。在中华民族近两千年的礼制等级社会中,正五色被赋予了尊贵的内涵,被广泛应用于正式场合。由五色衍生出的是其间色,为绿、红、碧、紫、骝黄。“间色”一词出自《礼记·玉藻》,指正五色中任两种原色配成的色彩,如青与赤调配成紫色,青色与黄色调配而成绿色。“虽然在五色系统中,紫色是间色;但是战国之后,随着阴阳五行说的流行,紫色具有水火相交、阴阳相感之意,逐渐成为高贵之色。”[3]间色虽然没有正色尊贵,但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也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间色中碧色为青绿色,骝黄是什么颜色呢?“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解是:“古书上指黑鬣黑尾巴的红马。”[4]据此可推断骝黄应为红与黄的调和色,即橙色。
二、五色与我国动画场景融合的文化传承
五色在我国动画场景中的运用经历了从简约、朴素到复杂、华丽的过程,场景中的色彩由五色中的两色搭配发展到正五色与间色的多色搭配,整体色彩的纯度亦趋向高纯度,五色在场景中的功能同步趋向多层次性。同时,五色在电影中的视觉呈现较动画短片中更为浓艳。五色在中国风动画的风格体系中亦有变化,早期多为装饰风格的呈现,近几年则趋向写实性风格的呈现。我国在动画发展的初期,就开始注重五色在场景中的运用,且将其广泛应用于艺术动画短片、电视动画系列片以及影院动画中。世界动画大师、中国动画创始人万籁鸣曾说过:“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的土壤里扎根。”[5]五色在影院动画中的呈现相比动画短片较为华丽,在同一部作品中,五色及其间色会同时使用,但同时也较为注重色调的统一性,即主色调会占据画面的大部分,在色彩的统一中寻求五色的变化。而五色的运用,使得动画色彩的功能性在空间属性、时间属性以及美术风格的呈现外,又增加了隐喻性。
(一)动画场景对五色文化内涵的借用
动画场景对五色文化内涵的借用,是指动画场景的创作根据动画中对场景的时间与空间需求,直接借用与动画时间相对应的色彩。如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剪纸动画作品《南郭先生》,便是取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中战国时期齐国《滥竽充数》的故事。其动画时间定在战国时期,空间需求则为齐国王宫。“漆器的赤、黑为主的色调极大影响了传统审美观念,黑与赤的色彩组合成为某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性中国符号。”[6]赤、黑为主的色调更成为战国时期的王宫的代表色彩。《南郭先生》室内齐宣王的宫殿设计便巧妙运用了正五色中的黑、赤两色,简约的色彩处理呈现出王宫的尊严与秩序。黑、赤二色的场景把观众带回到千年前的齐宣王宫殿,体现了色彩特有的古代中国的时间属性以及中华民族战国时期的社会属性。
(二)动画场景对五色文化内涵的提升
五色的主要文化内涵是其尊贵的象征与体现,借助动画的特殊假定性,五色的运用从现实世界的皇宫上升到动画中人类想象空间中的天宫,从而有效提升了五色的文化内涵。《大闹天宫》用中国的五色营造出了一个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仙世界,色彩浓烈,极具中华传统色彩风格。1983年6月,《大闹天宫》在法国巴黎上映,法国《人道报》评论: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是动画片中真正的杰作,简直就像一组美妙的画面交响乐”。天宫的设计,以王母的蟠桃会这场戏的场景为例,占据画面最多的是桌椅、地毯、栏杆的五色中的赤色,其次正五色中的其他四色青色、黄色、白色、黑色也有呈现,画面华丽,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威严的距离感;灵霄殿的设计,殿顶为五色中的赤色,柱子为五色中的黑色,台阶上的浮雕底为黑,龙浮雕为白,天空为黄,正五色俱全,喻示华丽而森严的天宫权势。
(三)动画场景对五色文化内涵的重构
“可重构性指的是,‘过去本身在任何记忆中都不能被完全保留,留存下来的只是其中为‘社会在每一个时期中,借助这个时期的参照框架所能重构的部分。”[7]五色文化内涵在动画场景中的重构是其最重要的“文化记忆”的再呈现方式。
1.五色结合场景功能达到重构
五色的重构能够借助动画场景的功能完成,五色在动画场景中要肩负完成多元化场景功能的任务。“在有才华的导演手中,色彩可以成为在潜意识层面构建故事的有力工具,它可以让一个场景变得反讽或者荒诞。”[8]色彩的使用要兼顾动画场景的功能性,好的色彩使用可以无限放大动画场景的功能,使场景具有多层次文化解读的可能性。相比画作,动画场景除了呈现美的功能以外,还需要承担多种特有功能,如交代时间空间关系、塑造角色、营造情绪氛围、叙事、隐喻等功能。当下由于观众审美经验的累积,观众对动画的审美要求大幅度提升,这也促使了动画场景的功能性向多元化发展。五色的使用要与场景的时间表达相契合,要兼顾动画场景中国风美术风格的视觉呈现,要能塑造角色,参与故事叙事,营造情绪氛围,甚至要做到巧妙隐喻。
色彩在动画场景中可以完成隐喻功能的视觉重构。《大闹天宫》中花果山的主色调为正五色之青,辅以白、黑、绿,而以暖色赤、黄、紫为点缀;在场景中形成色彩节奏感,像欢快跳跃的乐符,即交代了花果山这一自然环境的空间属性,又运用丰富的色彩展示了花果山蓬勃的生命力、欢快富足的生活气息,从而喻示花果山的主人孙悟空具有自由灵动、不受约束的性格特点,同时与森严的天宫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色彩在动画场景中可以完成时间功能的视觉重构。1981年,由周克勤担任导演的剪纸动画作品《猴子捞月》,全片场景仅用了三色,分别是正五色中的黑、青二色,以及间色里的紫。简约的色彩运用,在画面中营造出视觉上的立体空间感以及别具一格的美感。其全片场景主要分为两个时间单元,影片前小半段是傍晚时段,影片后三分之二是夜晚时段。根据这两个时间单元,场景设计巧妙地形成了两个色彩单元,傍晚的戏里,所有的场景用的都是黑、青、紫三色;而夜晚的所有场景用的仅有黑、青二色。傍晚的色彩处理上,前景的树、灌木、山石全部用黑;中景用深浅略有不同的青,呈现景物的远近不同;最远的天空则用紫色,交代场景是在傍晚這一时间属性。夜晚的色彩处理上,前景与中景同傍晚场景的色彩处理一致,不同的是远处天空的色彩亦融入了青,大面积黑及青的运用,既交代了夜晚的时间,又通过黑与青的对比形成明亮月夜的美,特别是片尾出现的圆月,采用白色,在蓝与黑的背景上显得分外美丽。这一时期五色在艺术动画短片场景中的运用特点是相对简约,每张场景设计仅选取五色中的两到三色,场景功能也仅体现场景的空间属性、时间属性以及美术呈现。
2.五色结合传统绘画完成重构
动画场景首先是一种美术视觉呈现,在我国,五色借助中国传统绘画在动画场景中完成重构,具有先天优势。《南郭先生》室外场景的设计便是五色结合传统绘画技巧完成重构的经典案例。《南郭先生》室外的色彩处理上简洁生动,运用了大面积的白,结合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中的“留白”技巧;白上点缀或黑或碧可以使场景具有独特空间属性的景物,极具中国画特有的写意性,形成了中国风所特有的简约与写意同在的独特风格之美。
3.五色结合现代审美促成重构
新媒体时代,随着观众审美倾向的变化,五色风格动画场景的特点趋向浓艳,五色的使用纯度更高,整体色彩更为华丽。国内动画作品中成功使用五色并形成具有中国风美术风格的作品,如影院动画《大鱼海棠》(2016年)与《大护法》(2017年)等,美术风格既有写实的特点,又有中国美术所特有的色彩感与构图感,形成我国独有的、具有鲜明中国风的场景。《大护法》的场景色彩多以高纯度的色彩为主,色彩浓艳、丰富,有时一张场景中同时出现纯度极高的五色赤、青、黄、黑、白及其间色绿、紫、红、橙、碧,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如此多的纯色在一起,却能够做到和谐表达画面。“一切色彩,只要它们的饱和度(纯度)相同,就可以达到相互和谐。”[9]鲁道夫·阿恩海姆的理论也同时验证了可行性。除了利用纯度高、饱和度相同的色彩来统一画面,同时还可以多采用主色调色彩使用技法。一种是常用的应用单一主色调,使画面更统一,如夕阳的场景会以青色为主色,黄、白、黑、紫则为辅色,画面占比小。另一种是采用两种主色调,让画面更富有冲击力,如《大护法》片首的以黑、绿为主色形成强对比的场景,辅以赤、黄、橙,获得统一中有变化的效果,形成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场景画面。
三、动画场景中五色运用的价值思考
(一)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需要
1.对内,有效地中国文化传承
“从人类思想史演变的规律来看,一旦遭遇某种转型,人们极易滋生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思维,若新生事物属于强势又很容易萌生出与‘传统割裂的情绪进而产生关于传统的边缘化、失效论乃至终结论的观念。”[10]五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动画这一新兴娱乐传播媒介融合,让受众在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同时,无声无息中消除了“对立思维”,“无意识”地接受传统文化,感受到浓艳美感的同时,从而完成了“无意识”学习内化传统文化的过程。“观影者(受众)有着自己的文化无意识,同时也会由影像带来的视觉刺激产生心理的认同反应,而将影视内容的客体纳入受众自身的知识结构时,曾经的无意识则会引发出受众对客体的刺激反应,而伴随着观影的不断深入,受众则会进入深层次的心理反应阶段。”[11]
其次,“正是因为我们一旦呈现于作品,作品的这种真实性便呈现于我们(面前),所以作品才对我们发生作用”[12]。五行色呈现于动画作品的场景中,便会具有某种“真实性”,从而对受众发挥作用。2020年,我国动漫用户中,“年龄方面,90后至00后用户占绝对主导优势,25岁以下用户占比超过61%,25岁至40岁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80后、90后用户占比31.67%,数量也较为可观”[13]。25岁以下正是读书或者初入职场的新新人类,正是人类大量高效接收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25岁至40岁是职场的中坚力量,亦是身兼力行传承中华文化的中流砥柱。
2.对外,实现高效民族文化传播
五行色在我国动画场景中的有效使用,让动画呈现出更本真的中国特色、中国属性。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际观众真正需要的是植根于各民族土壤,有真正民族风格、民族特色的作品。动画史上属于中国的最华美篇章是“中国动画学派”,为世界动画影迷创作了多种中国风风格作品,国际影响深远,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前辈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动画创作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传承中国文化之路,才能走出国门、立足世界。
(二)中国风动画风格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中国动画发展迅猛,各种风格的作品百花齐放,但依然有“亲日、亲美风”作品的出现,且这些作品的市场份额巨大,不利于培养民族认同感。《大鱼海棠》与《大护法》在美术风格中的探索与实践,巧妙地在动画场景中使用五色,使中国动画更具民族特色,为中国动画添上了浓艳的一笔,使中国动画又形成一种新的色彩风格,且区别于早期装饰风的写实风格,既满足观众的审美倾向, 又形成我国独有的动画风格。
“我国的动画创作者一定要树立对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念,坚持民族文化的底蕴,力争创作出更多具有纯正民族风格的动画作品。”[14]中国传统美术与我国动画美术融合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动画史的开端,直至今日,其间亦有迷失和彷徨。所有的探索和经验都告诉我们动画人,国产动画的创作应坚定不移地植根于华夏这片土地。从数十年的国产动画发展,可以看出具有纯正民族风格的动画作品对提升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五色在动画场景中的使用,使动画中的色彩更增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属性。
四、结语
“在中国这样具有浓彩重墨人文情怀的社会,我们一方面要有守正的态度,另一方面又要抱有人文情怀的创新或复归。”[15]中国传统美术的五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视觉传播力的色彩审美理论,而动画场景在动画的整体视觉呈现上,同样是最具有视觉传播力的。研究如何在我国动画场景的美术设计创作中融入五色,之于构建具有无限生命力的中国动画事业,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的,之于中华文化传播与传承更是如虎添翼。结合动画的特性、动画场景的功能,探究与实践中国传统色彩的运用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