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上的“经济学”
2021-06-28车耳
车耳
在国内参加国际会议太舒服了!免费入住高档酒店、热情接送外加参观游玩不说,那些会议上发言的人还能赚钱。有的会议发言人还必须有外国面孔,组织方一出手就是成千上万、几十万乃至更多,似乎不给钱就不成敬意。这也把一些国外朋友惯坏了,条件不好就不参会,没钱就不来。在国内开会,你感受到的是奢华和享受。
“平静”的参会者、组织者
在国人热衷于举办国际会议、将海报挂满整个城市的时候,在国外开会感觉到的则是平静,外在的平静和内在的平静,那种心灵上的平静。
那次去加拿大魁北克一个大学开国际会议,学校也进行了一定的宣传,都是在网上通过各种电子邮件进行。虽然他们也邀请到了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省长以及联邦的部长,在当地也属于一件大事,却也没有像国内办会那样张灯结彩,从机场到酒店一路上挂满广告。一直到会议结束,加拿大人都是静悄悄的。
平静,是不声张,当然也就不会扰民,没有会议各种宣传海报当然也就不会高调,甚至可能只有一个A4纸大小的说明在门口处。
平静,是和我们开一次大会有时就得造一个新场馆的理念不同。像达沃斯论坛,在瑞士那么小的地方开那么大的国际会议,也没有高规格招待。各国的政府首脑和商界领袖却趋之若鹜,都以参会为荣。他们可能每天从很远的酒店乘坐大巴赶来开会,和专门来滑雪的爱好者——包括他们长长的雪板,挤在一个狭小的电梯里还乐此不疲。
平静,是不申请超额预算,不赶时髦,不追求“高大上”,却能有持久性、稳定性和长远观念。全世界会议那么多,而人们的时间是有限的,以有限的时间参加无限的会议,大家就会有所选择、有所舍弃,于是那些应景的、昙花一现的会议就在被舍弃的行列。短命、不可持续是我们国内一些地方会议的特征。
西方办会,会充分利用那些现存的、已经规范化的、长期行之有效的、不需要增量的社会资源。他们会把个人和机构行为社会化,在与会者接送问题上就和我们的思维方式截然相反。想想看,我们办会能让嘉宾从国外飞过来后自己乘坐机场大巴来酒店吗?西方人就会!
因为他们会算经济账:如果从海外请一位嘉宾,让他自行从另一个大洲飞过来,自行去酒店,自行找到会场,自行认识联系人和分会场主持人,那会节约多少人力成本啊?
“平等”的待客方式
西方人发会议邀请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是常事,那次去蒙特利尔参加会议,他们几次电邮确定后就开始订票。大老远飞行上万公里,要在飞机上度过一夜,当然期待着商务舱,结果会议前一个多月发来信息显示是经济舱,组织方解释说他们以往的国际会议提供的都是经济舱,大家都一样。
平等,指的是大家待遇相同,也指所有人机会均等,在台上发言用时一样,在规定时间内讲述自己的观点。除非是被邀请的主旨发言嘉宾,他的时间相对宽松,其他人发言一旦超时就会被提示。
在西方国家组织的会议上,讲好每个人10分钟发言就是10分钟,多说几句的人会道歉,会议主持者事先有言在先,就得按规矩办。这些平日很少打断别人话的绅士,到了会场真可能进行干预。主持人会一次次提醒,还会安排人蹲在讲台前的通道上一到点就悄悄举出“还有2分钟”的牌子,直面发言人,还不会打扰听众,如此,日程就可以保证。
拖延发言时间会引发很多问题,占用了其他人的时间,影响了午餐,饭菜都凉了,尤其是自助式午餐,因为饭店会在预定时间摆好餐食。关键是,午餐时间经常会被优秀的组织者充分利用,安排一个讲演已经是常态,而这个用餐时间安排的发言往往很重要,经常是大人物和重量级的。西方人善于利用午餐、晚餐甚至早餐时间,这一点上不能不佩服他们,讲究效率而不是排场,讲究内容而不是形式。
更为平等的,是他们面对权贵的态度。每个人的开场白都是女士们先生们,虽然他们也会提及组织者和到场的几位贵宾,那也是一句带过只称呼名字,前面加上个“尊敬的某某”而已,鲜少提及职务,毫无谄媚和夸张。
“平价”的国际会议费
那次在蒙特利尔举办的会议,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名气。但是组织者没有送礼品,也没有提供什么纸质会议资料,像国内开会时的文件袋这种最低标配都没有,处处显示出加拿大教育机构节俭办会、尽量无纸化的特点。
虽然是当地几个大学共同举办的会议,但除了当天入场时见到几个学生模样的人以外,都是参会者。实际上,在整个会议期间我都没看到走来走去的志愿者。后来和一个老师提及,她却大倒苦水,说不敢请学生帮忙,因为学生都加入了工会,请他们帮忙需要付钱,按照市场价格,主办方支付不起,于是会场上没有多少大学生。
此外,区别更大的是,国内开会是要向受邀者支付费用的,尤其是对发言和参与讨论的人。而西方国家则非如此,除了特别邀请的专家、前政客(比如前总统),对一般的讲演者或者分组讨论者是不支付费用的,相反,他们倒是会向参会者收费。毕竟,会议平台提供了认识他人的机会。
國内开会常常是隆重而奢华的,请来的专家学者动辄享用商务舱头等舱、五星级酒店,而且全程有人接送,可以说无微不至。虽然也很享受国内会议的待遇——那种被人前呼后拥的感受,那种几乎所有要求都会被接受的感受,那种被宠惯了的感受,但一场“简朴”的会议也值得被偏爱,因为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细水长流。
什么时候我们把国际会议开得简约如达沃斯论坛,那才叫“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