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用训练成为小学语文课的主流取向
2021-06-28黄健媚
黄健媚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在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围绕语文要素,重视语言文字积累运用,重视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聚焦语用,创设语用训练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实现言语生长。
【关键词】研读文本;寻找规律;小练笔;语用训练点
都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学习语用。都说“语文课要坚守本体”,语文课的本体是什么?语用。都说“语文课要有独当之任,不要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那么,这个“独当之任”“自家的地”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语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这里,语文课程的性质说得十分清楚,那就是八个字:“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一、研读文本,挖掘语用训练点
教材甄选的文章,往往具有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表现力,但是如果没有教师去研读课文,寻找其中的语用训练点,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那么这些字词之美就无法真正为学生所掌握。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一课,在教母亲“掏钱”“数钱”“塞钱”的片段时,笔者先让学生找到作者对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如,“掏衣兜”“揉得皱皱”“龟裂的手”“塞”“大声回答”“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等。然后,笔者把作者对母亲的这些细节描写统统删除,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探究文本。
学生通过与原文的对比、研读、感悟,深深感受到母亲挣钱的艰辛以及对“我”的爱。同时,在与原文的比较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无形当中,教给了学生写作方法——写一个人,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寻找规律,捕捉语用训练点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藏戏》一课,前面的三个自然段本身就很有特点: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时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对语言文字敏感的教师,看到一段这样的文字,心里面一定会有很多想法。笔者看到这段文字后,文字的编排、反问、排比、递进等关键词就冒出来了。仔细研读,我们会发现,这三个自然段不仅把藏戏的主要特点浓缩在三个句子里面,而且还用三个反问形式的排比句呈现。再仔细品读,虽然这三个自然段都概括了藏戏的主要特点,但它们的排列顺序是不能改变的。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的排列顺序和后面作者具体介绍藏戏的特点是一一对应的。从一个小小的切入点竟可以看到作者谋篇布局的意图——三个反问形式的排比句开篇、点睛式的概括、具体的描写。难道这样的语用点不值得捕捉训练吗?
捕捉到《藏戏》一课的语用训练点后,笔者让学生仿照课文1-3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事物,而且要把事物的特点浓缩在三个反问句里。以下是学生的小练笔:
①世界上还有几种武功是像中国功夫这样刚柔并济呢?
世界上还有几种武功是像中国功夫这样内外合一、神形兼备呢?
世界上还有几种武功是像中国功夫这样是打却也能提高道德情操呢?
②你见过还有几种舞蹈是像舞狮这样用来驱邪避魔的呢?
你见过还有几种舞蹈是像舞狮这样立在柱子上表演的呢?
你见过还有几种舞蹈是像舞狮这样几个人套在布偶里演出的呢?
③世上还有几种书是从周朝流传到现在的呢?
世上还有几种书是收录了各种各样诗词的呢?
世上还有几种书是分“风雅颂三个部分”的呢?
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一双发现规律的眼睛,而且还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奥妙,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之下阅读和思考文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作用。
三、关注课后小练笔,夯实语用训练点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用好课后的小练笔。因为课后的小练笔是与单元“语文要素”配套的设计,尤其对教师夯实教学过程中的“语文要素”帮助很大。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腊八粥》,课后就有一道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既然要学生仿写课文的第1自然段,那么,教师首先要带着学生细读文本的第1自然段,学习作者是怎么写腊八粥的。
原文第1自然段: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攏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原文第1自然段就两句话。很明显,第一句话,作者选取了“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写出腊八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仿写的时候,也要学生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所描写的食物的态度,以点带面,写出这种食物深受人们的喜爱。第二句话,作者分别是熬腊八粥的材料、做法、味道、诱人的程度等角度去描写腊八粥,表达出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教师指导时,也要让学生从这种食物材料、做法、味道、诱人的程度等角度去描写,表达出对这种食物的喜爱之情。以下是学生的小练笔:
①食品:糖醋排骨
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已学会独立的小学生,接近成年的大孩子,一听到“糖醋排骨”四个字,谁都不禁开始回忆那酸酸甜甜的味道。糖醋排骨虽是家常菜,却有很多做法。把排骨清洗干净,切成小段,加入适量的水、姜片及料酒在高压锅里压,压好后取出并在锅里放油,将排骨入锅并翻炒,倒入糖、醋。酱油、水等辅料,最后翻炒至汤汁收尽后即可出锅。一出锅,那香味立刻扑向四方,奔向客厅,冲向房间,令“吃货”一闻到就咽口水。尝一口,酸甜适中,不油不腻,口感丰富细腻,盘子马上见底。
②食品:粽子
初会学步的小孩子,会出门打滴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粽子,谁不是嘴里立时生出一种甜腻腻、又黏又软的感觉呢?把糯米洗净后浸包再用粽叶包上,将粽叶卷成漏斗状,放入泡好的糯长,缠紧实后放入锅中糊糊涂涂给蒸手稠了,等煮得粽子发出闷响后,闻闻那能使人咽上三口唾沐的香气,立刻用大碗盛了一小块,滚烫而又鲜美的糯米在口中翻滚,那香味儿,使人吃了一口还想吃!
学生依托课文仿写,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学生从说一说到仿一仿,再到写一写,其既往经验中的语言积累被激活,从静态的积累变成动态的言说,从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从阅读他人的作品变成创作自己的作品,课堂教学灵动而丰富,扎实而有效,学生语用也由此实现了从驱动到模仿再到创作的能力提升。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奥秘几乎全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八个字上,抓住了“语用”这个要素,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灵魂。当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已经全面覆盖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落实,将语文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锻炼之上,让学生在语用训练中切切实实实现语言能力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李银英.清清楚楚明“要素”扎扎实实教“语用”[J].成才之路,2020(16):50-51.
[3]孙萍.立足语文要素发展语用能力[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