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德目体系下的习近平德治情怀与实践

2021-06-28李甜甜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实践

李甜甜

[摘要]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忠、仁、义、礼、智是儒家的核心道德价值与德目体系的一部分。传统儒家德育观作为中国德性主义文化的根基,无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观的源头活水,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观也融合了儒家传统道德观与当代社会的新问题发展成了新的治国理政理念。本文就以儒家孝、忠、仁、义、礼、智六个德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情怀与实践进行分条缕析的探究。

[关键词]儒家德目;德治情怀;实践

中国人向来讲究历史意识和时间感,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政治人物、政党在论述其权力的合法性时都是从历史出发的,历史修养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必备素养。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交汇的今天,人们对知识技能、技巧的开发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强,即在人们所提倡的“知、情、意”的教育中“知”的教育程度在逐渐提高。至此,由“知”的教育重视导致民众的“被利用价值”迅速提升,而由“情”“意”教育缺失导致的信仰危机和传统断裂使得不少人失去了思想根基和精神追求。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忠、仁、义、礼、智是儒家的核心道德价值与德目体系的一部分。面对信仰危机,作为传统文化底色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无疑成为现今时代可供选择的价值体系,也成为习近平德治情怀与实践的历史修养来源。

一、孝亲情怀

儒家传统孝道被认为是所有道德的始基和根本,它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尊祖敬宗,二是指善事父母,三是指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事生”和“事死”被看作是儒家传统孝道的规范体系,比如,传统家庭一般把繁衍子嗣当作家族兴旺、延续的方式,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的祠堂供祖先牌位,现代服丧仪式中仍然保留着男子服丧拄孝棍的传统习俗。“子嗣”“牌位”“孝棍”都可以说是孝道的形象载物形式。《孝经》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此外,它把忠君立身作为孝文化的扩充,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进一步完善了孝的规范体系,强化了孝的道德本源地位。

在传统孝道的传承上,习近平身体力行地为人们做了孝道践行示范,赢得了“家庭暖男”的美称。作为称职的儿子、丈夫和父亲,他将一家三口陪伴父亲、陪母亲齐心散步、携妻子在东山岛和带女儿骑自行车四幅家庭照摆放于办公室中,时时提醒自己谨记孝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习近平对传统孝道的重视,展现了事父、敬母、睦妻、爱女的大国领导人亲亲事家的孝亲情怀,铸就了良好的家风。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累世同居的家庭模式被打破,传统孝道的功能被弱化,大大冲击了家庭养老问题。习近平在以身作则践行孝亲情怀的同时也对家庭养老问题作了实践部署:首先,加强老龄科学研究,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其次,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最后,着力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实时应对空巢老人紧急救助,助力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从这些部署可以看出,孝道在当今社会养老中的他律性和强制性十分明显,而带有深刻的自律性和自然亲情的传统孝道无疑是当今社会解决养老问题的润滑剂和滋补品。只有将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将传统孝道批判地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理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传统孝道的价值重建与理性實践。

二、忠德情怀

忠是中心,即忠心。传统儒家忠德观认为天下行忠才是人的本质,民众共识和民族精神是权威的来源,大臣要唯君权至上,君子应以“天下为公”作为自己的忠德行德,以道义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付诸实践。所以,儒家的忠君爱国理论可以说是一种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结合体,与所谓的“愚忠”和“私忠”不同的是,它强调君王的旨意必须在合乎民众意愿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和威信力。从今天的眼光看去,颇有一些民主主义意味。毋庸讳言,传统儒家思想也带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对“大臣者”“君子”等特定人物的道德约束力明显给忠德蒙上了一层阶级主义的面纱,而整个社会意识则倾向于对普通百姓的压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孝亲情怀中,人们看到了习近平对传统孝德的践行,同样,在为国尽忠上,习近平也树立了一个大国领导人传承传统忠德、践行新忠德的典范形象。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习近平家国思想的核心。在苦难中自强,爱国主义应有民族情怀;在继承中发展,爱国主义应有时代情怀。早在2013年,习近平就作出了“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这一庄严承诺。在家风传承上,他告诫亲朋好友不在自己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着他的旗号办任何事;把重视家风作为对领导干部作风的明确要求。在勤政亲民上,他讲“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不管山大沟深、坎坷泥泞,他总要走到群众身边去,拉着乡亲们的手,唠家常、听意见、看变化。在实干兴国上,十八大以来,他出访15次,到访30多个国家,国内考察20多次,足迹遍布20多个省市区;他铁腕反腐,猛药去疴,严格执纪,铁面问责,铸造了政清人和的良好风气。

三、仁义情怀

“仁”指爱人。“仁爱”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一种最美好的感情,是一种底蕴深厚的大爱。它以亲爱同情的人性为根源,表现在爱人的积极情感、忠恕之道的行仁方式、克己复礼的实践规范和博施济众的奉献精神等方面。“义”指道义,即道德义理等,也指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包含了西方伦理学中的目的论与道义论、理性基础和行为法则,是人的角色道德义务和德性。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人们通常用“仁义”来表达仁爱和正义。以当下的视角看,“仁”带有特殊性和主观性,“义”带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新时代道德建设应该坚持仁义并重。

关于“仁义”的实践首先能够在习近平身上获得深刻的体会。事实上,习近平本身就是一个仁义情怀万分深重的人。在陕北延安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他扎根农村,为乡亲们实实在在做事,一干就是七年。这七年,他带领村民打井取水,打坝造田,主动吊唁革命母亲等等,以宅心仁厚的人格品质和高义薄云的道德情操换得了人民口中的“仁义之人”,被群众推荐去上了大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仅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还是习近平执政为民的真实写照。在教育实践中,习近平提出“好老师”的标准之一是“仁爱之心”,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在脱贫攻坚战中,他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在外交实践中,他统筹布局、聚焦合作、维权维稳、劝和促谈,在“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主权安全等方面展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担当。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习近平将仁义情怀溶入自身骨髓血液里,将仁义实践扎根在基层国民现实中,继承和发展了“仁爱自觉之修养,道义自觉之担当”的传统道德,铸就了社会浩然正气。

四、尊礼情怀

中国传统礼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指宗教祭祀仪式和礼节,典章制度和法度,文化习俗和观念,个人礼节等方面;狭义的“礼”指社交规矩,行为规则等。传统礼德映射在当今时代的政治范畴中,个人认为主要以“礼法合治”为典型。“礼法合治”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至荀子的“隆礼重法”和董仲舒的“德主刑辅”的治国理政观。“礼”源自儒家,主张“以礼治国”,带有鲜明的阶级性质。“法”源自法家,主张“法”与“刑”结合,推崇“法”“术”“势”下的绝对的君主集权。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儒法斗争”是中国古代政治秩序中一条鲜明的主线,而“礼法合治”又是中国历朝历代鼎盛时期的政治典范,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治国观和以变法改制为追求的法治国家观相生相促,形成了规范而较为完整的传统治国之道。

法安天下,德润民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习近平给予“礼法”高度重视,赋予了“礼法合治”新的时代意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关于“礼法合治”的实践,习近平明确指出“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首先,以道德滋养法律,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在法制建设中充分发挥道德的正面作用,以自律规范行为,以舆论营造环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其次,道德转化为法律,及时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则,提高执法、司法的公信力,良法善治,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道德的约束力与教化作用;再次,以法治保障德治,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维护社会公德,弘扬美德义行,促进良好的公民道德规范建设;最后,狠抓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使其既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做道德建设的倡导者和示范者。

五、崇智情怀

在儒家传统德目体系中,智德是十分重要的德目。在中国古代,知与智通用,智较知后起。知是指闻见、认知之意,是一种小智,具有纯碎理性的特征;智是指人事、道德之智,是一种大智,具有实践理性的特征。孔子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三位儒家代表学者的言论能够看出,儒家智德观是一种知世明伦,带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工具性特征,它强调“以智辅仁”,将智德看作是面对善、达成仁的价值目标的选择和判定。所以,给智德下定义可以认为它是运用理性、智能从事道德选择与实践的品质,即智慧的德性。

传统儒家文化是一种道德本位文化,这就意味着儒家传统智德观不可避免的带有德性价值理性的色彩,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习近平的新智德观也融合了科技价值理性的时代特色,其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智图治”“以智提质”“以智谋祉”三个方面。第一,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强数字经济、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第二,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第三,妥善化解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加强同各国科技界、产业界的合作,推动机器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使机器人科技及其产品更好为推动发展和造福人民服务。从“以智辅仁”到“以智图治”“以智提质”“以智谋祉”,新智德观在汲取传统智德的人文中心精神,融合时代科技理性的实践中,又悄无声息的回归到现实的人本身。因此,当下进行新智德观的教育与实践同样离不开“人”。在人才培养中,育才聚才用才敬才,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环境,提高科技专家在技术路线决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话语权,对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的“情”“意”教育必然要以儒家道德文化作为本源的关键。按照列文森的理论,无论是从脱离了儒学的官僚政治看,还是从离开了官僚政治的儒学来分析,儒学的内部理论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君主制为儒学官僚政治提供了适宜的土壤,19世纪君主制受到冲击,并在1912年被推翻,它本身也就成了一个历史遗留的概念。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全球化时代,自我从昏沉中觉醒后,就可以从自我的转化带动世界的转化。这就要求人们,深刻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理念,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土壤,以时代为坐标的问题导向、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民族为特色的话语体系,践行中国特色创新理念,实现道德新张,民盛国兴。

[参考文献]

[1]付洪,袁颖.论习近平的家国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7.

[2]潘剑锋,张玉芬.弘扬孝文化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5.

[3]庞朴.试析仁义内外之辨[J].文史哲,2006-10-24.

[4]肖群忠.谈仁德[J].中国德育,2014.

[5]朱海林.先秦儒家智德观及其现代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04-20.

[6]肖群忠.智德新论[J].道德与文明,2005-06-10.

[7]欧阳辉纯.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中儒家忠德思想的价值分析[J].桂海论丛,2014-04-18.

[8]高德胜,王瑶,单丽.试论习近平道德观:认知定位·功能体现·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

[9]曹宁.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J].决策与信息,2016-08-01.

[10]邓球柏.“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J].长沙大学学报,2005.

坚持不忘本来。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文化自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中华文化安身立命之“本来”,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弘扬,使其惠及当代、泽被后人。那些数典忘祖、蔑视传统、告别革命、躲避崇高、消解经典、搞历史虚无主义等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当然,不忘本来决不是自我封闭、画地为牢,而是要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推陈出新、守正出新,科学梳理、精心萃取、创新创造,不断发扬光大。坚持不忘本来,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在新时代,我们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文化中辨析主流和支流、区别先进与落后、分清积极与消极,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影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摘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