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残墙,一座丰碑
2021-06-28
在龙岩市永定区金砂乡西田村,屹立着一段宽约1米、高不到2米的残墙。这里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的张鼎丞(1898-1981)的家所在地。
1928年6月底至7月初,张鼎丞等人策划并指挥了福建历史上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永定暴动。永定暴动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报复张鼎丞,将原本约占地20平方米的简易泥瓦房,烧得仅剩厨房边的一段残墙。
新中国成立后,张鼎丞曾任福建省第一任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新中国第一、二、三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
乡亲们多次建议张鼎丞重修他们家的房子,但他始终没有同意。1964年8月,永定暴动纪念馆的负责同志写信给张鼎丞的侄子张定安,告知准备重建他家的房子作为纪念馆。张定安将信转给张鼎丞。
张鼎丞收信后马上回信说:“我过去在金砂住的房子,根本不应该考虑重建。一个革命者,应当全心全意为大多数人服务,绝不可为少数人服务,更不可为自己服务。任何时候都应当以大多数群眾的最大利益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家乡人民理解了张鼎丞的良苦用心,此后就再也没有提起重修他们家的房子了。直到今天,他的故居只剩这一小段残墙。
作为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在张鼎丞的影响下,一家人都参加了革命,张鼎丞的父母、两个弟弟以及堂妹都为革命壮烈牺牲。
张鼎丞始终不忘初心,从未想到利用手中职权为个人谋一点私利。他4次辞官,认为这些位置别人更适合。女儿想工作调动进京,他认为别人更需要。
其实张鼎丞生前也有向组织提出过个人要求,那就是他去世后不要搞遗体告别,不要开追悼会,一切从简就好。1981年12月16日,张鼎丞的心脏停止了跳动。1982年1月1日,青山含悲,江水呜咽,一架草绿色“安二”型飞机,沿着“客家母亲河”——汀江缓缓低飞。张鼎丞的骨灰,倾洒在这片他所挚爱的客家热土上。
(来源:龙岩市永定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