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 感知 思维 拓展
2021-06-28保群
保群
[摘 要]文言文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文化血脉的纽带。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了文言文选编的数量。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积淀语言、形成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解读教材,读懂编者意图;同时,要梳理教材课后练习题,发现文言文编排的序列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诵读、感知、思维、拓展等策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言文的艺术魅力,从而理解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策略;序列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6-0011-03
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一条最生动、最丰富和最高尚、最牢固的纽带。它把古往今来世世代代人民连成一个伟大的、历史的、活生生的整体。”对中华民族来说,文言文正是这样一条伟大的纽带。这条纽带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因此,统编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选编数量。通过对教材课后问题的梳理,从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体感知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序列分析,我们对文言文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关于文言朗读
下表(表一)是教材三到六年级文言文课后练习题的朗读要求。
通过列表可以发现,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朗读要求分四步。先跟着老师朗读,注意词句的停顿;其次把课文读通顺,注意关键的词句;其三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最后是背诵课文。
由于文言文在遣词造句、句式结构上跟现代文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分步朗读读通顺
笔者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朗读。一是先让学生听老师读,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出停顿符号;二是让学生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三是去掉停顿符号,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四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去掉标点符号让学生读;五是采取竖排的方式让学生朗读。此外,还采用同桌互读、打节奏读、小组合作读等朗读形式,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二)关键词句规律读
如,《司马光》一文很简短:“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几句话句式相同,都是“谁或什么怎么样”。朗读时,可指导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断句并朗读。
(三)找寻特色表演读
如,《杨氏之子》一文,要求学生能正确朗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学时,既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进行表演读,通过表情、动作、语气、语调读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调皮。
二、关于感知课文
下表(表二)是三到六年级教材课后练习中对感知课文的要求。
根据上表,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我们可分四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一是通过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概意思;二是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三是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四是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为此,我们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材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对文言文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并通过课后习题体现出来。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
如,四年级下册的《囊萤夜读》一课,要求学生“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并在旁边用对话框提示:“用这样的方法,我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二)理解课文大意的两条路径
通过以上的序列分析发现,感知课文的意思有两条路径。一是先通过朗读粗浅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再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关键的词语;二是通过理解关键的词语来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大意。这两条路径的方向刚好相反。
(三)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1.文言常用词的理解。如,“之”字在文言文中是常用词,要引导学生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有三句话:“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 “ 取之信然。”这三个句子中的“之”字意思不同,要引导学生理解。
2.古今异义字的理解。如,“走”字,其意义古今是不同的,要让学生准确理解。“诸儿竞走取之”的“走”,古义为跑的意思。再如,“儿童急走追黄蝶”,成语“走马观花”“飞禽走兽”中的“走”都是跑的意思。
3.古今同义字的理解。有些词语,古今同义,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理解。《司马光》中的“众皆弃去”一句中,“皆”是都的意思。现在也还是这样用,如“皆大欢喜”中的 “皆”字。
当然,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只要求他们掌握一些常用或常见的字的意思,但不能让他们死记硬背,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词语的理解可采用猜测法、联系已学古诗词(经验法)、词语积累法、对比法等,引导学生理解。
三、关于方法能力
请看下表(表三)三到六年级教材文言文课后练习中关于方法能力方面的要求。
通过对课后练习中方法能力序列要求的研究,我们发现统篇教材在这方面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初步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二是重视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三是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如创造思维、演绎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等;四是强调文言文学习的实践性。为此,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指导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其次,要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其三,要引导学生运用猜想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最后,要让学生说说课文对自己的启示。
(二)关注文言文的思维训练
统编教材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尤为重视。温儒敏教授说:“传统语文教学有很多优点,比较讲究涵养,但很少关注思维方式的训练。”文言文语言简练,篇幅短小,但蕴含着丰富的思维训练价值。比如,《司马光》一文中,司马光急中生智,突出他的创造性思维。《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体现的是演绎思维。其大前提是“如果大道旁的李子很甜,就会被路人都摘光”,小前提是“道旁李子很多”,结论是“这李子不甜”。这些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理解。
(三)重视文言文的实践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文言文除了读读、背背、说说、演演之外,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进行实践思考。比如,教学《古人谈读书》一文,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文中讲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生就会想到要虚心好学,向有学问的人请教。
(四)凸显民族文化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精神的根、文化之根。两三千年文化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文言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伯牙鼓琴》一文中,教材设置了“资料袋”,介绍伯牙和锺子期二人成为知音的佳话。“高山流水觅知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或者文化现象。如,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的“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王安石《伯牙》的“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等。教学时,教师应从文化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引领。
四、关于阅读拓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但是,仅靠教材的十几篇文言文是难以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适当地补充文言材料,能使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更加深入。
(一)主题阅读
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是四年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导语是“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可引入《曹冲称象》《文彦博灌水浮球》《孔融让梨》等文章,让学生体会这些聪明的小孩的方法。
(二)补充阅读
比如,《司马光》这篇课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其实,选文的前一段,介绍了司马光酷爱读书的故事。“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这一段文字较为浅显,进一步说明司马光为什么能够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急中生智,这与他平时的积极学习是分不开的。
(三)思辨阅读
《书戴嵩画牛》作者苏轼。“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到底谬不谬呢?
公元1781年冬季的一天, 70高龄的乾隆皇帝来到北京顺义观看斗牛大赛。乾隆发现,这些黄牛在相斗的时候多是尾巴夹在腚沟里,但有少数是翘起来的,特别是得胜的时候尾巴翘得很高。回到宫里,乾隆就在戴嵩的《斗牛图》上又题(他曾题过一诗)了一首诗:
牧童游戏何处去?独放双牛斗角叉。
画跋曾经关画录,录诚差跋更为差。
思辨阅读,让学生更全面透彻地了解文本思想,增强思辨力。
(四)对比阅读
比如,《司马光》这篇课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教学时,可跟《小学生文言文启蒙读本》(张田若、郭惜珍选注)中选录的《司马光》(下文)文言读本进行比较阅读。
“司马光幼时,与群儿游戏。一儿忽堕缸中。缸水深,儿不得出。群儿皆逃。光独取巨石击缸。缸破水泄,儿乃得救。”
引導学生就这下面两组句子进行对比:“群儿皆逃”与“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与“光独取巨石击缸”。这样,让学生体会统编教材中《司马光》一文更能表现司马光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积淀语言、形成语感,而且有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