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某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方案研究

2021-06-28田云波杨兴镇陆本学

中国金属通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危岩后缘坡脚

田云波,杨兴镇,陆本学

(1.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物化探总队,贵州 都匀 558000;2.平塘县自然资源局,贵州 平塘 558300)

研究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省境内,属于青藏高原东部过渡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地形起伏大,地势以高山峡谷为主,岩层风化层厚度大,岩土体工程地质质量差,节理裂隙及卸荷裂隙发育,极易引起崩塌灾害的发生[1,2]。为消除该崩塌体对省道公路以及下方居民的影响,本文对该崩塌体的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1 崩塌体地质特征

1.1 危岩体基本形态

根据崩塌体的相对位置、主崩方向和坡脚威胁对象分布,将崩坍灾害区分为Ⅲ个危岩带。

(1)Ⅰ号危岩带。I号危岩带位于公路后缘,公路坡脚处,主崩方向358°,高程为2360m~2421m,危岩带长约65m,宽约15m,面积约975m2。该危岩带岩石风化强烈,岩体中发育两组裂隙,即①260°∠78°和②120°∠75°,两组裂隙相互切割,使岩体破碎。同时,两组节理及岩层层面切割组合控制向北西倾向边坡形成临空变形,顺着坡面向西北方向坠落坠入坡脚公路边缘及果园内,据调查访问I号危岩带岩体坠落次数少,坡脚仅有一户威胁对象离危带距离较远,没造成经济损失,且以后造成直接损失的可能性较小。

(2)Ⅱ号危岩带。Ⅱ号危岩带位于Ⅰ、Ⅲ号危岩带之间,危岩体主崩方向310°,高程为2471m~2497m,该危岩带长约30m,宽约8m,面积约208m2。危岩体立面呈棱状体、楔状体等,近直立。该危岩带岩石风化强烈,岩体中发育两组裂隙,即①270°∠83°和②210°∠80°。两组裂隙相互切割,使岩体破碎,且两组节理与岩层层面产状切割组合控制西北面边坡倾向方向变形。

(3)Ⅲ号危岩带。Ⅲ号危岩带位于Ⅱ危岩带西侧,危岩体主崩方向295°,分布高程为2475m~2520m,该危岩带长约45m,宽约15m,面积约675m2。危岩体立面呈棱状体、楔状体等,近直立。测得两组裂隙产状分别为:①300°∠80°②55°∠75°,两组节理与岩层层面产状切割组合控制向南东面边坡倾向方向变形。

(4)坡面零星危岩体。除上述三处危岩带外,研究区坡面零星存在几处面积较小的危岩体(图1),体积一般1.5m3~2.0m3,最大约8m3,大部分集中在三处危岩带后缘,根据现场踏勘预估零星危岩体总量约280m3。由于其规模小、所处位置较为平缓、且离威胁对象较远,够成威胁的可能性很小。

图1 坡面零星危岩体

1.2 崩塌堆积体特征

崩塌堆积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后缘山坡坡面和坡脚处,长约120m,宽约150m,主要为Ⅱ、Ⅲ号危岩带内危岩体崩塌堆积区,堆积体主要物质组成为变质砂岩岩块,少量为砂质板岩岩块。其中,粒径5cm~20cm,约占55%;粒径20cm~50cm,约占25%;粒径50m~1m的约占10%;最大块1.2m×0.8m×0.3m,坠落平距离达60m,高差达110m。已坠落至坡脚平地处,现处于稳定状态。坡面其余堆积物在持续暴雨作用下,易沿坡面下滑,岩体所处位置坡度较平缓,对坡脚住户影响不大。

1.3 危岩的危险区及危害程度

根据外业调查,研究区内危岩体主要发育在果园及公路后缘的斜坡上,危岩体稳定性现状处于基本稳定至欠稳定状态,暴雨和地震条件下处于欠稳定至不稳定状态。据现场调查访问该崩塌对坡脚住户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主要威胁对象为房屋后缘阶梯平台处的果林及公路旁的电线杆。据访问调查该危岩崩塌现威胁8户约50人;其中重点威胁对象2户9人,主要受Ⅰ、Ⅱ危岩带影响。同时,据访问调查5.12大地震对对危岩带影响较小,只有局部岩带掉块最大1.5m×1.1m×0.5m,体积约1m3,其物质组成主要为变质砂岩岩块,崩塌的岩块大多停积在坡面较缓处,少数体积较大滚石的滚落至坡脚处的居民房后缘的果园内。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表6,该崩塌地质灾害的危害对象的重要性和灾害损失程度为三级。

2 危岩体形成机制

危岩体的形成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是在双重的作用下使得岩体由稳定状态逐渐变为不稳定状态,在暴雨、地震等影响下进而演化为崩塌灾害[3]。根据对研究区崩塌灾害调查研究,认为该崩塌体的形成机制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控制:①地层岩性,形成危岩体的陡崖均为薄—厚层状变质砂岩,板岩,致密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常裸露凸出坡面,而其中的夹层含炭绢云母板岩岩层与之相比力学性质较差,且易风化剥蚀形成崖腔;②地质构造,任何崩塌都必须有结构面参与,该坡体岩层产状较陡,变质砂岩两组裂隙广泛发育,且切割较深,加上岩体的层面裂隙、卸荷裂隙以及风化裂隙的共同作用,岩体被分割成不同规模的块体,最大块体2.8m×2.5m×1.0m,其完整性降低,为危岩产生崩塌奠定了基础;③地形地貌,危岩发育于在高程2360m~2530m高的陡崖上,与坡脚高差达170m,陡崖作为危岩体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一方面促进了裂隙发育;另一方面高陡的陡崖加大了危岩崩塌产生的破坏力;④风化作用,变质砂岩、板岩显著的差异风化,形成0.5m~2.5m的岩腔,促进了上覆砂岩危岩体的形成;风化作用使砂岩体中原有裂隙扩展,加速了危岩体的形成和局部崩塌的产生;⑤降雨作用,山体变质砂岩体内裂隙发育,贯通性好,受地形切割影响,富水性差,但大气降水渗入砂岩裂隙,溶解可溶物质,加速了裂隙的扩展与贯通,长期的地表水径流和裂隙水溶蚀,使岩体裂隙间胶结物流失或胶结力丧失。在暴雨季节还可产生暂时性水压效应,促进危岩体向崩塌破坏发展;⑥人类工程活动,调查区内总体上地广人稀,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较低,调查区山坡未见建筑物,仅危岩带后缘见高压电塔及坡脚处的电线杆,村民活动以农耕和放牧为主,主要在坡脚较平缓处种植蔬菜和果树等作物,坡面上则以放牧为主,对区内植被造成较严重破坏。

3 治理方案设计

根据研究区危岩体形态特征,危岩体破坏方式及影响因素等,对危岩体采取主动防治及被动措施,拟采取以下两种防治方案。

方案1:Ⅰ号危岩带采取坡面修整+主动防护网支挡;Ⅱ、Ⅲ号危岩带在坡脚堆积区竖立被动防护网。

方案2:Ⅰ号危岩带采取坡面修整+主动防护网支挡;Ⅱ、Ⅲ号在果园位置设立一道挡石墙,挡石墙内填筑粘土以筑起一段落石槽,起到消能与挡石作用。

由上述两种治理方案可知:对于Ⅰ号危岩带的治理方案是相同的,均采用“坡面修整+主动防护网支挡”的治理方法;而对于Ⅱ号危岩带和Ⅲ号围岩带的治理方案存在差异,前者主要在坡角堆积区采用“竖立被动防护网”的治理措施,而后者则在“果园位置设立一道挡石墙,挡石墙内填筑粘土以筑起一段落石槽”的方法治理,虽然前者的治理费用较低,治理效果也较好,有效地消除了危岩体对下方居民的影响,但是对于果园处的治理效果不佳,可能造成居民果园劳作时出现崩塌意外的可能性。综合研究,方案2虽然治理经费相对较高,但治理效果更好,故本文选择方案2的治理设计。

4 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区危岩体的防治工程的实施,将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确保坡脚下村民和省道上过往行人车辆的生命财产安全,从根本上消除该区内的安全隐患。通过治理,解除隐患后,该村还可作为城市规划区,对县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从环境效益来看,可以改善水土流失,美化环境。从直接经济效益来看,可以保护危岩体下部村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猜你喜欢

危岩后缘坡脚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危岩勘查中的应用
玉门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厂区高边坡稳定分析
危岩集合体激振特性试验研究
B737-NG飞机后缘襟缝翼卡阻问题分析
软土深基坑滑坡机制分析与优化方案设计
后缘发散翼型在宽体客机机翼设计中的应用
N元素在陕北矿区采煤沉陷坡面土壤中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波音737NG飞机后缘襟翼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措施
Thalidomide for refractory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from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comorbidities
某高速公路边坡危岩调查和稳定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