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的调查研究
2021-06-28栗冬丽
栗冬丽,彭 蕾,成 云
(1.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2.西华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1]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的关切。2018年7 月,四川省教育厅印发《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 年)》要求‚继续大力实施民族地区‘一村一幼’计划,完善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各州(市)将‘一村一幼’工作纳入县(区)脱贫攻坚工作考核‛。
四川省‚一村一幼‛计划是指在经济与教育发展迟缓的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创新性政策。根据人口、交通的实际情况,按照‚大村独立举办、小村联合举办‛的思路,采取‚一村一幼‛‚一村多幼‛‚多村一幼‛等形式。四川省把‚一村一幼‛计划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作为突破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瓶颈‛的重要抓手。‚一村一幼‛辅导员主要从事幼教点保教工作,属于临聘人员,工作职责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和卫生习惯,让幼儿初步学会用普通话表达和交流,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铺垫。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工作中努力追求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是最重要的行为驱动力,不仅影响到人的行为效率,还影响到人的抱负水平和成就大小。‚一村一幼‛辅导员是‚一村一幼‛工作的落实者,是民族地区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是攻克深度贫困推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一村一幼‛辅导员的成就动机如何,影响其动机的因素有哪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及工具
(一)调查对象
选取四川省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以下称‚三州‛)‚一村一幼‛辅导员和四川省三州内外的市、县、乡镇、村非‚一村一幼‛辅导员(普通幼儿园教师)各800 名发放问卷,对‚一村一幼‛辅导员的问卷调查是借助西华师范大学、四川民族学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及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一村一幼‛辅导员培训的机会将问卷发放到调查对象手中的。对非‚一村一幼‛辅导员做问卷调查时,多采用纸质问卷形式,少部分采用问卷星形式。共发放问卷1600 份,回收1388 份,问卷回收率86.8%。有效问卷1272 份,有效问卷率91.64%。其中‚一村一幼‛辅导员有效问卷668份,非‚一村一幼‛辅导员有效问卷604 份。研究对象具体情况如下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二)调查工具
问卷共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学变量,包括被试民族、学校所属区域、家庭所属区域、所学专业、所教年龄班5 项基本信息。第二部分采用心理学家T.Gjesme 和R.Nygard于1970 年开发、叶仁敏等1992 年加以修订的适合在我国使用的《成就动机量表(AMS)》。量表共有30 道题,分为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af)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15 道题目,量表采用4 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成就动机的总得分是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得分减去避免失败的动机得分而得到,得分越高表明成就动机越强。
二、“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现状
主要从‚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的总体特征,‚一村一幼‛与非‚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的差异,‚一村一幼‛辅导员间的成就动机差异三个方面来呈现。
(一)“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的总体特征
由表2 可知,‚一村一幼‛辅导员在追求成功动机上的得分为44.35±6.52,避免失败动机上的得分为39.05±8.08,追求成功动机的得分高于避免失败动机的得分,‚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的整体水平较高。
表2 “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的总体特征
(二)“一村一幼”辅导员与非“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差异分析
表3 显示,‚一村一幼‛辅导员与非‚一村一幼‛辅导员在追求成功的动机和成就动机总体水平上均存在非常显著和显著的差异(T=2.84**,p<0.01;T=2.40*,p<0.05),在避免失败的动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57,p>0.05)。‚一村一幼‛辅导员追求成功的动机和成就动机的总体水平非常显著和显著的高于非‚一村一幼‛辅导员,避免失败的动机略低于非‚一村一幼‛辅导员。说明‚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的整体水平较非‚一村一幼‛辅导员高,他们更能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更能体验到工作带给她们的成就感,更想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表3 “一村一幼”辅导员与非“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
(三)不同“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差异分析
1.不同民族的‚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
表4 显示,不同民族的‚一村一幼‛辅导员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9.46,p<0.001;F=6.02,p<0.001)。经事后检验,藏族‚一村一幼‛辅导员追求成功的动机非常显著的高于彝族‚一村一幼‛辅导员(P=0.000<0.001),避免失败的动机非常显著和显著的高于彝族和汉族‚一村一幼‛辅导员(P=0.002<0.01;P=0.048<0.05)。而在成就动机总体水平上三者均未达到显著差异(F=1.73,P>0.05)。说明成就动机的产生及发展变化深受民族文化、习俗、地域等的影响。
表4 不同民族的“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总体水平差异
2.不同专业的‚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
表5 显示,不同专业的‚一村一幼‛辅导员在追求成功的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F=3.24*,p<0.05),非师范类专业的‚一村一幼‛辅导员追求成功的动机显著高于师范类非学前专业及学前专业的‚一村一幼‛辅导员。在避免失败的动机和成就动机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1.26,p>0.05;F=0.81,p>0.05)。说明非师范类专业‚一村一幼‛辅导员的危机意识更强。
表5 不同专业的“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
3.不同城乡的‚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
表6 显示,不同城乡的‚一村一幼‛辅导员在追求成功的动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F=4.64**,p<0.01),在避免失败的动机和成就动机总体水平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F=0.09,p>0.05;F=1.84,p>0.05)。经事后检验,学校所属区域为县的‚一村一幼‛辅导员追求成功的动机显著高于学校所属区域为村的‚一村一幼‛辅导员(P=0.024<0.05)。说明偏远乡村的‚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较低。
表6 不同城乡的“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
4.不同家庭所属区域的‚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
表7 显示,不同家庭所属区域的‚一村一幼‛辅导员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2.38*,p<0.05;F=2.75*,p<0.05),在成就动机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0.74>0.05)。经事后检验,家庭所属区域为县的‚一村一幼‛辅导员追求成功的动机非常显著的低于家庭所属区域为村的‚一村一幼‛辅导员(P=0.009<0.01),避免失败的动机显著和非常显著的低于家庭所属区域为乡镇和村的‚一村一幼‛辅导员(P=0.042<0.05;P=0.005<0.01)。说明城乡差异影响了‚一村一幼‛辅导员对工作的投入。
表7 不同家庭所属区域“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
5.不同学历的‚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
表8 显示,不同学历的‚一村一幼‛辅导员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F=0.45,p>0.05;F=1.74,p>0.05),在成就动机总体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F=2.11*,p<0.05)。经事后检验,学历为本科的‚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的总体水平显著高于(P=0.037<0.05)和高于学历为中专(高中)和大专的‚一村一幼‛辅导员。说明学历越高,‚一村一幼‛辅导员越能做好‚一村一幼‛工作,成就动机水平也越高。
表8 不同学历的“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
6.所教不同年龄班的‚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
表9 显示,所教不同年龄班的‚一村一幼‛辅导员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3.26**,p<0.01;F=2.07*,p<0.05),在成就动机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1.14,p>0.05)。经事后检验,教中班、大班、小学的‚一村一幼‛辅导员追求成功的动机均非常显著的高于教混龄班的‚一村一幼‛辅导员(P=0.004<0.01;P=0.009<0.01;P=0.005<0.01),教学前班的‚一村一幼‛辅导员追求成功的动机显著高于教混龄班(多存在于村幼教点)的‚一村一幼‛辅导员(P=0.044<0.05)。说明‚一村一幼‛辅导员的专业素养还不能适应幼教点工作的要求。
三、“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问卷统计分析出的结果结合实地考察,将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的影响因素归纳如下:
(一)特殊的经济和文化背景
麦克利兰的社会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的成就动机水平受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气等的影响较大,表4 结论与此相契合。四川省民族自治州地理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藏族和彝族属于直过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分别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变化并未达到同步,文明程度有待提升。
时至今日,三州地区乡村社会商品经济依旧落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为主,狭小的经济空间使得当地居民与外界较为隔绝。这也使得藏传佛教和彝族毕摩教和家支(Cyvi)文化在四川省民族自治州依旧保留完好。其中,藏传佛教把人生价值观建立在世间一切皆苦上,众生想要摆脱苦痛就要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众多的善事,利益他人,方得来世善果,而教育事业是典型的扶危济困、造福社会的善业。因此,藏族辅导员追求成功的动机较高。但这种价值观将幸福寄托于来世,易使人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加上‚忍苦‛教理告诫众生人生苦难重重,须忍守戒之苦。也造就了其‚忍辱无争‛‚听天由命‛的生活态度,严重挫伤了藏族人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2]。彝族家支文化让家支内成员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正如彝族谚语所说:‚缺不得的是粮食,离不开的是家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彝族辅导员不畏失败的行为动机。但依赖家支的救助而不求上进的消极行为和思想同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彝族人,除此之外,‚拿来主义‛思想、封建迷信思想、毒品和艾滋病毒依旧在凉山社会蔓延,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现代文明的缺失,使得彝族人精神上的贫困短时间内难以克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行动上的努力奋斗。
(二)工作性质的要求与个人素质的差异
研究对象中,非学前教育专业的‚一村一幼‛辅导员占比52.69%,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人数占比21.7%。而‚一村一幼‛工作要求辅导员具备基本的幼儿发展与保教的知识,组织一日生活、实施双语教学、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落后教育观念、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个性化支持等的能力。而多数辅导员的专业素养还无法与‚一村一幼‛工作的要求相匹配,表5 结论与此相对应。面对自身专业素养与工作要求的差距,一部分辅导员产生了理论学习的热情和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成长的动力。但还有一部分辅导员出于危机意识而迎合家长的需求,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还有一部分辅导员面对幼儿教育这一陌生的领域,面对熟悉又陌生的儿童,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引领,他们一直处于‚门外汉‛的工作状态,久而久之他们以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由,逐渐将幼教点变成幼儿看动画片的场域,辅导员成为名副其实的看孩子的工作。
(三)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
20 世纪50 年代,四川省三大民族自治州相继成立并纳入中国社会主义政体,经历80年代全球化市场的洗礼,三州州民更渴望自己的家乡能在国家发展规划中获得文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村一幼‛辅导员,特别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年轻辅导员经历城市文明的熏陶,接受过高等教育,面对家乡经济和教育落后的面貌,他们有着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和民族发展的使命感,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这也是‚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总体水平较高,且显著高于非‚一村一幼‛辅导员的重要原因。但同时,由表6 结论可知,偏远乡村的‚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水平较低。其中原因,正如刘邵华博士在凉山州田野调查中所描述的那样:‚现代化的推进拓宽了他们生命视野的地平线,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他们渴望拥抱美好的生活,持续扩张的市场效应不断刺激日益高涨的个人渴望‛[3]34。辅导员渴望有一份更体面、更受人尊重的工作。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追求属于他们的灿烂生活。而‚一村一幼‛辅导员社会地位低、工作条件艰苦、薪资待遇差,且缺少晋升的空间,他们的理想抱负得不到充分的施展,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无法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社会比较是影响辅导员成就动机的重要因素
‚一村一幼‛工作有其特殊性,民族地区乡村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普通话普及率低,人口整体素质较低。而‚一村一幼‛工作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普通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儿童顺利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降低辍学率,给儿童更多的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在提升民族自治州人口整体素质、推动当地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相比于其他工作‚一村一幼‛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有些辅导员较认同自身工作,因而表现出较高的工作积极性。而有些辅导员认识不到‚一村一幼‛工作的社会价值,在各种社会比较中丧失了对工作的认同,工作态度消极。如:‚我感觉男孩子从事幼教工作就是个笑话‛。‚辅导员的工作比大街上扫垃圾的阿姨稍微好一点点,跟小学老师和医生比根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见,社会比较是影响‚一村一幼‛辅导员成就动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折射出辅导员对‚一村一幼‛工作的认同问题。
(五)非编、收入偏低导致一部分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
在访谈时问及‚有没有什么因素影响到了你工作的积极性?‛辅导员一致反映工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辅导员只能拿到每月2000元的省级财政劳务补助,没有交纳任何保险费用。部分县财政根据自身的补贴能力为辅导员购买了五险或五险一金,辅导员每月到手工资分别为1614 元和1350 元。有些辅导员每天要在路上花费近3 个小时,扣除路费、餐食费等每月工资基本不够用。辅导员的薪资待遇与其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及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严重失衡,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辅导员的收入水平较大程度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条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薪资问题归为保健因素。他认为提升个体的薪资不会直接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但可以消除员工对薪资的不满情绪,进而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可见,薪资待遇问题已成为影响辅导员工作付出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城乡差异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对工作的投入
有66.3%的家庭在县城的辅导员选岗在乡镇和村,他们追求成功的动机显著低于家庭在农村的辅导员,说明他们还需要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较艰苦的环境,以发挥更大的价值。在县里工作的辅导员追求成功的动机显著高于在村幼教点工作的辅导员,说明在县城的‚一村一幼‛辅导员面对更好的工作环境和众多优秀的同事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们有更强烈的学习意愿。可见,城乡差异已影响到辅导员对工作的投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急遽扩大,城乡发展不均,加上市场文化的全面蔓延,年轻人亟欲远离乡村的环境,向繁华地方流动;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教育不重视等,使辅导员产生了‚逃离乡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