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调整与适应的抗逆力模型核心概念的本土化研究
2021-06-26王庆妍田国秀马振玲
王庆妍,田国秀,马振玲,绳 宇*
1.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100144;2.首都师范大学
国家统计局201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数接近1.7 亿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1.9 %[1],高龄老人(≥80岁)、失能、失智老年人数增加[1-4]。研究显示,我国高龄老人以及健康水平下降的老年人倾向于和子女生活在一起[5]。大部分高龄老人以及失能、失智老人的照顾由家庭承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6],影响照顾者及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7-8]。如何促进高龄老人及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的适应尤为关键。McCubbin等在20世纪90年代构建了家庭调整与适应的抗逆力模型(简称家庭抗逆力模型),描述了当家庭面对压力源时,激发和调整家庭抗逆力,促进家庭适应的过程[9]。该模型在融合家庭压力理论、家庭优势研究、McCubbin团队家庭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理论变革而产生,呈现家庭抗逆力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同时,该模型描述了文化对家庭抗逆力的影响。家庭抗逆力模型提出后,广泛用于慢性病病人家庭、老年人家庭、儿童与青少年家庭研究中[9-12],证实了该模型的科学性。近年来,家庭抗逆力的相关研究也致力于在不同民族文化下、不同疾病亚群体家庭抗逆力的具体特征及测量工具的开发[13-16]。但将该模型应用于我国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该模型核心概念繁多且多为新引入词汇,概念名称翻译尚未统一,概念定义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影响国内研究应用的准确性。其次,文化会影响模型中的多个概念内容,这一点已在相关研究[17-19]中被证实。该模型中的核心概念迫切需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一步本土化,促进模型应用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推动我国与国际间在该领域理论的对话,对发挥我国社会与社区的支持力量、增加家庭抗逆力十分重要[20]。
1 本土化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家庭抗逆力模型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本土化,在借鉴、修订和运用西方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研究借鉴了前人研究中的本土化过程[21],对家庭抗逆力模型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梳理,确定11个核心概念的概念名称和定义受到文化影响,需要进行本土化;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论证方法进行概念本土化研究。专家论证法是目前进行概念、模型本土化研究中应用广泛、科学性受到认可的方法[22-24]。本研究是在家庭抗逆力模型原有核心概念及其定义的基础上,将与文化相关的概念翻译,并澄清、梳理与修订其定义的语言表述与定义的内容,解决因文化差异和语言描述西方化导致的理解困难,并从源头肃清概念的定义,使其中文定义符合原有的涵义,同时符合中国文化要求。在此前提下,专家论证法相较于其他方法更为快速和准确[25]。具体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专家论证技术路线
1.1 专家的选取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抽取全国范围内的8名专家,均为高级职称,其中4名专家从事文化心理学方向研究,3名专家从事家庭社会学方向研究,2名专家从事老年社会学方向研究,3名专家从事社区护理学方向研究;8位专家均具有相应专业方向10年及以上的研究经验,3名专家同时具有两个专业领域10年及以上的研究经验,保证了专家论证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1.2 资料分析方法 专家意见返回后,逐条提取每名专家的意见;按照核心概念名称、定义将所有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合并相同的意见。之后,结合课题组讨论、文献回顾,针对专家意见逐条对核心概念名称、定义进行修订和补充,确定“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核心概念名称与定义初版;再请专家对初版研究结果进行评价,保留80%及以上专家审核通过的核心概念名称、定义,对未能达到一致的结果继续进行专家论证。
2 核心概念本土化结果
2.1 家庭抗逆力模型中核心概念名称的本土化 本研究对以往研究中未能统一中文名称的概念,family schema、family coherence、meaning、situational appraisal进行了专家论证,结合其英文原意以及在模型中的意义,最终确定翻译后的概念名称分别为:家庭架构、家庭世界观、家庭赋予情境的意义、家庭情境评估。
2.2 家庭抗逆力模型中核心概念定义的本土化 专家建议扩充家庭架构、家庭范式的定义内容,理清社群支持、社会支持的定义范围,并对部分核心概念的定义描述进行修改,使其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修改后,模型中11个受到文化影响的核心概念名称及定义如表1所示,11个核心概念均做出不同程度的修改。
表1 家庭抗逆力模型的核心概念的名称与定义
(续表)
3 讨论
3.1 中国文化背景下家庭抗逆力模型核心概念名称的确定
3.1.1 将family schema确定为家庭架构 本研究中的译者将family schema翻译为家庭图式、家庭架构、家庭世界观与信念。专家认为,家庭图式在中国文化下较难理解,建议翻译为家庭架构或家庭发展目标。结合概念定义及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于家庭架构和家庭发展目标两个概念的理解,课题组决定将family schema的名称确定为家庭架构,与学者冯跃[26]的翻译相同,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3.1.2 将family coherence确定为家庭世界观 本研究中的两位译者将family coherence翻译为家庭一致性或家庭凝聚力,以往文献中研究者将其翻译为家庭一致感[27]、凝聚力[20,26]。专家建议翻译为家庭世界观或家庭与外部环境的关联。结合family coherence的定义为家庭所具有的一种个性化的世界观,经与译者讨论及专家再次论证后,认为家庭世界观与定义更加对应,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同。
3.1.3 将meaning具体化为家庭赋予情境的意义 本研究中的1位专家建议进一步具体化概念meaning(直译为意义)的名称。研究者经文献回顾后将其改为家庭赋予情境的意义,与McCubbin等[28]编写由Patterson等论述的章节——Theoretical Linkage:Family Meanings and Sense of Coherence中对meaning的命名与解释相同[29],经专家再次论证后确认此名称。
3.1.4 将situational appraisal具体化为家庭情境评估 本研究中的1位专家建议进一步具体化概念situational appraisal(直译为情境的评估)的名称,将直译结果情境评估改为家庭情境评估。修改后的概念名称指向更具体,排除了生活中其他场域的情境评估,与原模型中概念的定义更加对应,经专家再次论证后确认此名称。
3.2 中国文化背景下家庭抗逆力模型核心概念定义的本土化8位专家对翻译后的核心概念定义进行了语言描述的修订。此外,还不同程度地修订了受文化影响的核心概念的定义内容,包括家庭架构、家庭范式定义的内容本土化,以及对社群支持、社会支持的定义的澄清与本土化。
3.2.1 家庭架构、家庭范式定义内容的本土化 专家提出家庭构架、家庭范式的定义受文化影响,与McCubbin等[29]观点一致,专家建议在家庭架构的定义中,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代替社区与个人的关系。集体主义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占据着重要位置[30-31]。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的描述更具中国文化特色。此外,专家建议在家庭范式的定义中修订和添加新的内容:将儿童抚养修订为照料未成年子女的期望与规则,修改后更加符合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以及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子女的照料现状,且未成年人一词更加精确[32-34];增加赡养老年人的期望与规则,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以及崇尚孝道的文化特征[35];增加关于财务的分配与收支运转。研究显示,我国人具有恋钱情结,表现为:喜爱象征金钱的事物、信奉财神、喜欢存钱等[36],将家庭财务有关的内容纳入家庭范式,符合中国文化特征且具有现实意义。
3.2.2 社群支持、社会支持定义的澄清 专家认为原模型中社会支持与社群支持的定义存在重叠、界限不清。参照Community and Society[37]一书中对于社群和社会的定义,将社群支持和社会支持进行了明确的区分,重新定义后的社群支持更强调地缘、乡缘力量和帮助,而社会支持更加强调由非亲属关系的、社群之外的人或机构提供的帮助,这种支持往往是在家庭处于特定情境或者面对特定危机时所获得的。修订后的表述更加清晰地对二者进行了区分,且符合中国人对于人际圈子的划分[38]。
3.2.3 支持本质的本土化 专家将支持定义修改为对个体或家庭的帮助,替换了原有模型中支持为一种信息的定义。原模型中的定义来源于Cobb强调的支持是人际间交换的信息而非物质,重在鼓励人的独立性[39]。但与西方重视个体独立性并不一致。将支持定义为信息存在理解和接受困难。《中国文化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中国人重视实用性,认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帮助或者物质给予才是真正的支持[40]。因此,将支持的本质修订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帮助或者是物质给予更加符合中国文化,获得了专家的认可。
4 小结
本研究采用专家论证完成了McCubbin的家庭抗逆力模型核心概念的本土化,确定了多个概念的名称及在中国背景文化下的定义,证实了本土化的重要意义,凸显了中国集体主义文化、家庭与孝道文化、差序格局对理论及实践的影响,是对生态视角的初步尝试,也为中国文化背景下老年人的家庭适应与抗逆力研究奠定了基础。未来研究中,可以基于我国文化继续深挖,探讨根植于我国历史积淀、具有我国文化传承的本土家庭抗逆力特征,为丰富家庭抗逆力理论提供中国视角,响应目前国际上家庭抗逆力研究第四阶段中注重文化特异性、文化背景的研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