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阈下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2021-06-25王兰伟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教育体系,旨在推动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形成具备协同效应的综合课程模式,进而提升教育成效。本文在护理学研究的背景下,对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基础进行分析,同时对“课程思政”视阈下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提出改革措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护理专业;教学
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课堂授课内容的教学内涵,有一定计划的教学目的,需要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与其他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培养,与社会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可以提升广大学生的红色爱国主义情操,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操守及思想道德修养水准。
一、研究护理学的背景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自然、社会及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生命科学学科,护理的任务主要是帮助疾病患者恢复健康、促进其健康生存,目标任务是促进健康、预防各种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在教学实际中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见习工作较为繁重且复杂。例如,在本学期的一次临床护理见习活动结束后,少部分护理同学产生了一些诸如“护理工作太脏、太累”,“护理工作压力大”,“趁早改行”等护理想法。同时又被要求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本学期的护理授课对象主体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女学生,年龄在17-19岁之间,其大多出生在网络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对各种网络新媒体信息感兴趣,思维活跃。且她们大多生长在一个物质精神生活较为丰富的家庭时代,不少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多在父母的精心宠爱下独立长大,缺乏物质生活实践历练,因而需要进一步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二、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
“课程思政”本意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其他教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注重挖掘课堂授课教学内容的整体思政教学内涵,有一定计划的针对教学目的,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与其他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在其他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培养与社会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提升广大学生的红色爱国主义理想情操,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操守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水准。
三、“课程思政”视阈下的护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明确“课程思政”融合元素
学校应积极成立“课程思政"教研组,使得专业课程教研人员,思政课程专家,院级领导共同搭建起“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专业课程教研人员应深入专业护理教材,合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政内容:思政课程专家应充分发挥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敏感度。配合专业课程教师合理搭配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使“课程思政"融合内容科学合理并具有高度的连贯性:院级领导应做课程教研的组织者,并定时召开教研研讨会,适时纠正“课程思政"方案中的不合理因素,确保课程融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念。
(二)活跃课堂气氛
1.课前引导
引导全体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学校超星视频学习监控平台“统计”督学功能,实时了解学生在线视频学习操作情况并进行督学。例如,在校学生以专家小组为工作单位,搜集各种脑出血病的临床治疗案例,并根据医生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医生扮演主要角色,拍摄一段微视频后及时上传至医生学习传播平台。
2.课上实践
教师根据全班学生个体特点进行学生分组,把学生分为6组(a、b、c、d、e、f),每组按1-6数字进行编号,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进行班会讨论各组中的问题,时间15分钟。a组问题(a小组问题):小儿脑出血的常见病因主要是什么?b组问题(b小组问题):小儿脑出血的发病诱因主要是什么?c组问题(c小组问题):急性脑出血癫痫病人的临床表现症状有哪些?d组问题(d小组问题):急性脑出血患者病人的日常护理以及诊断方法有哪些?e组问题(e小组问题):如何正确护理正在脑出血中的病人?f组问题(f组小问题):急性脑出血患者病人的日常护理与其它出血疾病病人护理的主要异同和特点主要有哪些?15分钟后,教师立即组织每个组的学生一起进行第二次学习分组讨论。
3.课后拓展
引导全体学生充分利用临床教学见习的时机,在专业老师耐心指导下与每位脑出血就诊病人进行实时沟通互动,深入学习课程内容。同时,带领全体学生至农村社区、养老院等地开展脑出血健康护理知识咨询指导,服务和谐社会。此外,引导全体学生及时关注关于小儿脑出血的微信公众号,推荐发送优秀教学文章至微信朋友圈。
(三)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认识与教学能力
专业课教师是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學改革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学改革的主体,专业课教师应积极顺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明确自身与学生在课程改革活动中的地位。教研组应邀请马克思主义思政课程专业教师,对护理专业课的老师进行思想政治培训,给相关老师提供“课程思政”教学资料,促使其能够开拓自身视野,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将“立德树人”作为白身展开教学活动的准则。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研组应在完成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制定后,对专业课教师展开课程融合教学能力的培训,为其提供融合教学的思路,推动专业课老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利用多媒体工具与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与线下课程融合的教学方式,突破老师与学生之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时间,从而缓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提高“课程思政”课程融合的效果。
(四)变革学生学习考评方法
传统考评制度中对学生思政的评价,局限于学生思政课程的成绩考评与校园活动参与度评价等方面,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与评价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使得评价数据缺乏真实性与可靠性,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形成了一定阻碍。为扭转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抵触心理,学校应积极进行学生学习考评制度的变革,将思政考核注入到护理专业技能考评体系中,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形成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使其在日常学习中提高对课程融合的重视程度,以积极的态度完成“课程思政”学习,从而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五)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当前青年教师团队中的成员被社会不良现象所影响,缺乏对“立德树人“的正确认知,开展教学活动时,多以实现自身利益为主,若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约束,将无法有效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学校应针对这一现象,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影响教师考评指标的关键因素中,比如教学工作量、教学成果、论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考核,即可对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所做出的页献进行量化考核,从而促进其自觉主动的转变思想观念,将课程融合落到实处,为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保障。
(六)优化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
课程设置思政教学不仅需要精于教学设计,更需要巧于实际融通。在课堂授课中,要积极探索改变原来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授课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以便能达到更好地课堂授课教学效果。如预先设计一个典型医生病案,并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同时组织全体学生客观分析不同医生处方中的问题,并充分运用之前所学到的知识加以改正;组织模拟公立医院医生护患之间沟通的过程,并运用情景互动教学组织小组学生观看病例视频等。总之,教学过程设计中,充分应用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展示,通过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方法互动,注重广大学生基础知识的系统内化和综合吸收,增加广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组织全体学生围绕本门课程教学任务重点开展专题讨论、演讲与学术辩论,进行科学有效的理论学习,从而达到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思政教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促进我国医护行业健康发展的动力。学校应该根据改革需要,将思政融合有效进行量化,积极完善对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并重视老师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其思想意识与课程融合教学的能力,为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翠玉.三明治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32):203-204.
[2]陆红梅.基于学習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0):209-210.
[3]汪雨龙.医药类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医药消费行为分析》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19):180-182.
[4]韩宪洲.整体把握“三大规律”的主要特征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与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8-12.
作者简介:王兰伟(1983.8---),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台前县,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