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由薄到厚” 到“由厚到薄”
2021-06-25柯晓峰
柯晓峰
摘 要:复习就是重复以前学过的学习内容,但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照抄,而是要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通过复习,学生可以把知识梳理清楚,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知识和查漏补缺的目的,教师可以弥补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做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复习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例,从明确目标、巧用策略、精选习题三个角度来阐述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策略
复习,顾名思义:重复学习已经学过的内容。有人不禁要问:“重复学习,有必要吗?岂不浪费时间?”也有人会说:“复习,就是为了应试,考前讲一讲,确保不遗忘。”我认为,不竟然也,上好复习课,对学生系统地学好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其主要有三方面的意义:首先,温“故”而巩“故”,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能够更加准确、熟练地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其次,温“故”而补“漏”,通过复习,能够让学生堵漏补缺,扬长补短,同时也可以弥补教师在先前教学中的不足。最后,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将原先点状的知识结构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探索新的知识打下基础。
但是,真正上好复习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不认真安排,不精心设计,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前的复习课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误区模式:①简单重复式:照本宣科、重复旧课,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降低学习的积极性;②一练到底式:不分主次、不分难易,搞题海战术,容易导致会做的学生不想做,不会做的学生仍旧不会做,失去了教学的差异性;③一理到底式:堆砌理论知识、不重实际解决,会使学生不知要点、不懂目的、茫无头绪,打击学习的自主性。
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明确目标,给复习课指对方向。
新授课旨在理解掌握新知,重在“探究”,练习课旨在熟练知识技能,重在“操练”,而复习课旨在完善认知结构,重在“梳理”。
因此,首先要明确复习的内容。新授课、练习课的教学内容定位于某一个知识点,而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则需要将各知识点罗列出来,梳理相关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明确复习的层次。新授课教学内容单一,重点、难点一目了然。而复习课内容全、杂,这就需要做好合理的取舍,重中取重、难中确难。
我以六年级毕业总复习《可能性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一课为例:
在现行版本的教材中,关于可能性的教学内容只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在“三上”:让学生感性体验、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并以此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第二次在“五上”: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加深对等可能事件的认识,会用几分之几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并能求出简单事件的发生概率。
因此,本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可能性大小、可能性的影响因素、等可能性、公平性。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比较系统地掌握可能性的初步知识,能准确判断“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能感知、描述和比较可能性的大小。2.明确等可能性是游戏公平性的原理,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物。3.培养公平、公正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点:感知、描述和比较可能性的大小。
二、巧用策略,让复习课轻负高效。
基于“完善认知结构”的教学目标,复习课通常遵循“回顾——整理——练习”三步走的教学模式,究其本质,这是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知识梳理过程,将单一、独立的点状知识进行汇总和整理,这是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提升,再经过知识、方法的提炼,完成由“肤浅离散”到“系统深刻”的升华。这一教学过程,根据不同的复习类型,又发展出发散式、聚合式、链条式这三种教学策略。
(一)发散式:特点是中心发散,比较联结。例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整理》一课,先出示两个问题和两个练习让学生解决,通过这一过程,分析和比较其中的信息,梳理出分数的意义、分类、性质、互化等各项内容。
(二)聚合式:特点是由聚到散,沟通联系。例如:《式与方程的复习和整理》一课,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有关方程的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组织复习。
(三)链条式:特点是围绕主线,分块梳理。接下来我就以《可能性知识的复习和整理》这课来重点讲讲“链条式”教学策略。
由于对可能性的学习停留在三年级和五年级,到六下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遗忘,让学生自主整理相关知识是无法做到详尽和准确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学生知识的“薄”。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以习题为引领,围绕“可能性大小”这一主线,创设了“判断‘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分析、比较可能性大小”——“探究等可能性和公平性”这三个复习版块,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对每部分知识进行较为扎实的复习,让学生的知识积累由“薄”变“厚”。然后根据这三个板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梳理、归纳出可能性知识的框架结构,再次完成由“厚”到“薄”的跨越。最后安排“应用可能性”环节,让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三、精选习题,为复习课加点好料。
习题,是复习课的重要载体,是影响复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精选合适的习题甚为重要。
首先,习题要体现准确性。复习课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所选择的习题必须准确针对相关知识,符合教学目标,切忌过偏、过深的题目而偏离复习的目标。
如《可能性》这课中的习题1,通过五个事件的描述,准确揭示了与可能性有关的所有知识点,集中在一起出现,有助于学生分析、整理和比较。
其次,习题要体现典范性。要通过一节课的内容来复习原先几节课甚至几单元的内容,习题必须能体现重要知识点,习题的“范例”作用尤为关键。
如《可能性》这课中的习题2,该题是教材中的例题,游戏公平性是等可能性的实际应用,是学习可能性知识的重要目的,通过明“例”——辨“理”——实“践”的教学思路解决此题,能起到良好的“范例”作用,有助于其他实际问题的解决。
再次,习题要体现综合性。一節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做到不同的知识点通过不同的习题逐一呈现,于是将相关知识点有机整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呈现非常有必要,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如《可能性》这课中的习题3,在开放式的活动方案设计中,综合了确定可能性大小、比较可能性大小、选择可能性事件等过程,是可能性知识的综合应用,能较好地反映这节复习的成效。
综上所述,复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和关键环节,只有依托学情合理开展,才能真正发挥其查漏补缺、系统梳理、夯实“四基”、提高能力、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胜林.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必要性[J].读与写,2015, (24):348-349.
[2]黎羚.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