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驱动的大学教学现代化: 历程、特点及趋势

2021-06-25张靖郑新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趋势现代化

张靖 郑新

摘   要:大学教学的现代化是大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参考,技术在大学教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认为教学现代化就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在技术的驱动下,教学现代化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技术作为工具,辅助大学教学”“技术作为环境,融入大学教学”“技术作为内核,重塑大学教学”。通过分析技术驱动大学教学现代化的五大特点:即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环境电子化、教学运行协同化、教学理念前卫化、教学范式区别化,进一步提出技术驱动的大学教学现代化三大趋势:即人工智能驱动的教学智能化、虚实结合引领的教学立体化和数据分析催生的教学细节化,以期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各类实践提供参照。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现代化;信息技术;趋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10-0006-05

一、引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教育的战略目标确定为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两者均将2020年定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年。因此,在2020年已经结束的当下,总结和探讨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实现情况显得十分重要。

顾明远曾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八大特征,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指标体系的参照系[1]。鉴于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宏大的命题,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各类数据来综合考证,因此本研究选择了教育现代化的下位概念——教学现代化作为研究主题,以期通过论述教学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来考证当前是否已经达到了教学现代化的水平,并探讨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的驱动作用,从而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各类实践提供参照。

二、现代化及教学现代化的内涵

在不同领域,对现代化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在社会学领域,现代化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一大转变,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引起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全面变革的过程。在农业领域,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的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创造较高的综合生产力,同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资源的永续性和合理利用,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2]。

通过对现代化概念的梳理,不难发现现代化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与时俱进”,不同时代对于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工业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基础就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而在信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则是信息化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因此,可以将现代化理解为一个过程,它的目标是要使某事物达到当前整个人类社会所能达到的较高水平。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尝试分析教学现代化的内涵。笔者认为教学现代化就是教学模式、教學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使其达到当前整个人类社会所能达到的较高水平。进入工业社会后,教学现代化往往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即学术界首先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再由国家推动基于这些新理念、新模式的教学改革不断向前。在这一阶段,教学现代化主要由新思想驱动,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非核心。

进入信息社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教学现代化设定了新的目标,也让教学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发生了变化,过去以新思想为单一驱动的情况逐渐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在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地位也逐渐提升,出现了教育信息化领域和教育技术学专业,至此可以认为技术完成了由“配角”向“主角”的转变。如果将教学现代化比作一个拉石头上山的过程,那么在信息社会,新的教育思想就是在前面拉的“人”,而技术则是在后面推的“人”,前者是“引领者”,而后者是“主推手”,共同为到达山的顶峰——“信息社会的教学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技术驱动的大学教学现代化之发展历程

以技术为线索,追寻大学教学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技术在大学教学的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图1所示:

1.技术作为工具,辅助大学教学

工具原指工作时所需要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粉笔、黑板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始终扮演着工具的角色,它们既是大学教师工作时所需要的器具,也是大学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手段,这一阶段后期出现的投影、多媒体设备等也具有工具性,其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教学用具,尽管他们在教学中十分重要,但并没有上升到教学环境的层面。从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中,技术所扮演的角色并非“主角”,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更多地为“教”所用,对“教”的影响很小。

2.技术作为环境,融入大学教学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相比上一阶段技术显现出的工具性,在这一阶段中,技术更多地作为一种环境的构成存在,也就是说它不仅具有单一的教学用具属性,也是教学场所的重要构成部分,兼具两种属性的技术对大学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安装连接互联网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交互式教学设备已成为高等学府修建、翻新教室的“标配”,可以说技术已切实地融入了大学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逐渐成为“理所应当”,新一代大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环境已经十分“适应”,大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资源也在不断丰富。相较于前一阶段技术强烈的工具性,这一阶段的技术更多地体现出环境的属性,它所带来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的变革,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教学的方方面面,为大学教学带来新的理念、新的可能,但也仅仅局限在小幅度的创新,没有掀起高等教育领域教学改革的“惊天巨浪”。

3.技术作为内核,重塑大学教学

对比前两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大学教学出现了新的趋势,“互联网+教育”逐渐显现,并衍生出了网络学习空间、混合式学习、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等新的教学技术、教学平台,由此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新的高峰迈进,即从时间和空间上突破了原有的教学限制,原本在课堂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被打破,大学教学被部分重塑,而技术在这一重塑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正是技术的突破使得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理念得以成为现实。

四、技术驱动的大学教学现代化之特点

在信息化社会,大学教学的现代化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教学的信息化是“因”,而教学的现代化则是“果”,信息化具有“智能化”“电子化”“全球化”“非群体化”等特点,对大学教学现代化的特点描述也应基于信息化和大学教学的特点,具体如下:

1.技术驱动的教学模式多元化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尋找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适应教育前沿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教学的现代化必然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革。随着教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广泛传播,以建构主义、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也在大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相较于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如大学教学更多地要求学生发挥自主性,更加能够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对学生使用信息化设备的限制较为宽松等。

2011年,萨尔曼·可汗在TED大会上的演讲《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中介绍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紧接着2012年被称为“MOOC元年”,随后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出现的MOOC学分认证、学分互认等举措,大大加速了“纯线上”学习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发展节奏。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信息技术让“停课不停学”真正落到了实处,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在疫情期间发挥了有效作用,让全国高校教师、大学生都成为教学模式创新的受益者。这一特殊的在线教学经历,也让更多的教师、学生重新认识了在线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和推广。

2.技术驱动的教学环境电子化

电子化是信息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新兴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也呈现出电子化的趋势,其中不仅包括教学用具的电子化,也包括教学场所的电子化。

教学用具的电子化主要是指传统的黑板、粉笔、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的电子化。在信息社会,出现了交互式黑板、虚拟实验室、电子书包等产品,替代了原有教学工具,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感染力和丰富度,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更加绚丽多彩的课堂,也为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

教学场所(主要指教室)的电子化可以从两个层面予以解读,即局部电子化和整体电子化。局部电子化是指在教室内添加投影、投屏、交互式教学设备、录播系统等设备,使其具备传统教室所不具备的多媒体展示、教学录像等功能;整体电子化则是将教室作为一个抽象概念理解,所有教师向学生传授课业的场所都被认为是教室,那么网络学习空间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教室。在这个教室中,教师可以教,学生可以学,师生、生生之间可以交流,基本满足了传统教室的功能要求,是对传统教室在互联网空间的迁移和再造,因此可被称为教学场所的整体电子化。

3.技术驱动的教学运行协同化

保持学校教学正常、平稳地运行是大学教务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部分高校专门设立了教学运行中心,主要负责以下工作:①选课、排课及课堂管理;②考试组织管理;③学籍及成绩管理;④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

要确保以上工作为核心的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需要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教师、学生等主体的通力协作,在管理主体的牵头下,其他各主体在各个环节予以及时、有效的配合,才能较为高效地完成。在传统的大学教学环境下,需要使用纸质文档在各主体间传阅、签字才能完成整个工作流程,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长时间保存。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功能丰富的大学教务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工作进度,使教学运行做到协同化,不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各主体的工作、学习时间,也让工作的过程更加有迹可循,严谨度更高,教学运行信息的保存也更加方便、长久。

4.技术驱动的教学理念前卫化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内容。大学教师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中国教育领域教学理念最为前卫的一个教师群体,主要原因就是大学教学环境相对宽松,没有中小学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同时,大学的教学更加需要与时俱进,将学科的前沿信息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大学教师不断地去学习、自我提升,才能够跟上时代、教育、学科发展的步伐。大学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也使得教学研究连带成为大学教师的主要研究工作之一。综合上述原因,大学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有着充足的内在、外在驱动力,而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是我国教育领域一个“常规”话题,不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领域,都在呼吁以学生为中心,归根到底,这是一个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在以技术作为内核重塑大学教学的过程中,MOOC、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的出现,为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条件。在信息化的在线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角色,由教学的掌控者转变为教学的指导者,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需求。

5.技术驱动的教学范式区别化

陈晓端[4]认为教学范式是指人们对教育领域教学这一特殊现象和复杂活动的最基本的理解或基本看法。杨现民等[5]认为教学范式是对教学活动的概括性解释,体现了某个时期或阶段教学的综合特征,不仅包含教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而且包含教学模式、学习策略、教学评价方式等。李爽等[6]将教学范式定义为:特定时期教学研究与实践共同体在教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学的基本信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教学政策和实践模式、方法与策略等。

在信息社会,教学范式的转变受到了技术的影响。杨现民等[5]认为数据驱动教学是大数据时代教学范式的新走向;李爽等[6]认为“互联网+教学”并不只是教学的网络化与数字化,而是一场教学范式的结构化变革;王淑芬[7]提出知识可视化以其形象性、自主性、陶冶性和创造性等优势,促进课堂教学范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转变的基础上,教学范式的区别化发展是教学现代化的一大特点。根据学科的不同,各种教学范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而技术则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以学科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教学范式的区别化发展为教学现代化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技术驱动的大学教学现代化之发展趋势

结合凡文吉[8]等提出的高等教育技术的重大发展趋势(见图2),笔者认为大学教学现代化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趋势:

1.人工智能驱动的教学智能化

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渐丰富,我们应当认识到人工智能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发展的机遇,在教学层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教师层面促使教师角色多样化,在学生层面有利于私人定制化的来临[9]。教学智能化是在教学数字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大学教学现代化的新特征,是教育领域对当前社会技术发展的一次主动追求和深入应用,符合教学现代化的内涵定义。

人工智能辅助和替代了教师的部分工作,拓展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使教师与学生摆脱了许多繁重的、低阶性、重复性的工作,极大地解放了教师和学生[10],催生了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变革,由学生主体、双主体向互利共生型的师生关系转变,带动了教学资源服务由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转变,使得个性化学习资源的动态生成成为可能,还让教学环境更加“聪明”,能够更好地收集教学过程信息,并最大限度地加以分析利用。这种全方位的教学智能化变革甚至可以称为一次革命,它所带来的改变触及了教学中各要素的基本联系,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也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一旦实现将会深刻地变革教学的面貌。

2.虚实结合引领的教学立体化

有关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研究已持續多年,王雪等[11]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元分析发现,虚拟现实技术对整体学习效果产生了中等程度的正向影响;周榕等[12]的元分析也发现虚拟现实技术对学习成效具有中上等影响。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虚实结合教学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各类职业技术学院中,如何利用虚实结合让技能教学更加方便、快捷成为关注的重点。

虚实结合为教学提供了更好的视觉体验,对于一些在“实”中难以观测的现象、物体、细节等,“虚”能够提供一种拟真化的视觉冲击,同时将一些“实”中过于微观的变化以一种动态、拟微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有效解决了现有教学条件下对部分细节难以呈现、呈现效果不佳的问题,切实做到教学立体化。

3.数据分析催生的教学精细化

数据分析技术已经连续多年受到《地平线报告》的关注,相关研究与应用也由探索期逐渐进入了深入期,数据分析技术正在逐渐走出学术圈,走进实践圈。在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智慧教学环境将成为教学现代化的“眼”和“脑”,多维感知系统能够“观察”教师、学生的一举一动,将其转化为教学数据,而智能分析系统将通过数据分析功能,生成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指导,为大学教学“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献策献力,为我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支持。

六、结束语

教育现代化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改变,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将在一定程度上随之变化[13]。同样,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构成部分的教学现代化也应当与时俱进,站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所看到的教学现代化情景不尽相同。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将在教育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教学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又将会是另外一番情景,而这也是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孜孜不倦的追求所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33(9):4-10+26.

[2]牛若峰.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农业现代化[J].农业经济问题,1999(10):3-5.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46-51.

[4]陈晓端.当代教学范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13-118.

[5]杨现民,骆娇娇,刘雅馨,等.数据驱动教学:大数据时代教学范式的新走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2):13-20+26.

[6]李爽,林君芬.“互联网+教学”:教学范式的结构化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8(10):31-39.

[7]王淑芬.网络技术下知识可视化的课堂教学范式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7):43-47.

[8]凡文吉,袁磊.高等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与应用思考——基于对2015~2020年《地平线报告》的研究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4):25-31.

[9]周美云.机遇、挑战与对策: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20(3):110-116.

[10]李泽林,陈虹琴.人工智能对教学的解放与奴役——兼论教学发展的现代性危机[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115-121.

[11]王雪,徐文文,高泽红,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应用能提升学习效果吗?——基于教学设计视角的38项实验和准实验的元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6):61-71.

[12]周榕,李世瑾.虚拟现实技术能提高学习成效吗?——基于46个有效样本的实验与准实验元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1): 46-52.

[13]陈琳,陈耀华,李康康,等.走向实现的教育现代化定义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33-37.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趋势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趋势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