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硒资源变硒产业的重点、难点和发展实践*

2021-06-25尹雪斌刘晓航赵其国王晓虎罗琴陈清清王张民PrinceOforiDanso1刘乐渝

科技促进发展 2021年10期
关键词:土壤资源农业

■ 尹雪斌 刘晓航 赵其国 王晓虎 罗琴 陈清清,6 王张民 Prince Ofori Danso1, 刘乐渝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 苏州 215123

2.南京恒宝田功能农业产业研究院 南京 210031

3.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功能农业研究院 太谷 030801

4.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太谷 030801

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合肥 230026

6.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宜春 336000

0 引言

硒(Se)作为人体必需的19 种矿物质元素之一,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及抵抗艾滋病等作用[1],研究发现,硒在新冠肺炎的防治方面具有一定作用[2]。从全球范围来看,硒的分布并不均匀,地区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全球有42个国家和地区缺硒,美国80%的州存在缺硒问题[3]。硒的缺乏会导致人体发生克山病、大骨节病等疾病。

《2015-2017年中国居民能量和主要营养素的摄入情况》[4]表明,我国居民硒的人均摄入量为41.6μg/d,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健康成人每日硒的需求量(60~200μg/d),并且硒的人均日摄入量远低于美国(127.5μg)和荷兰(59μg)居民,因此我国居民存在矿物质素及营养素缺乏问题,存在“隐性饥饿”这一问题。《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表明,全球约有7亿人口面临饥饿问题[5],但全球处于隐性饥饿的人群比例却高达1/3,其中我国硒、锌、碘等微量元素的缺乏较为显著。为了更好的解决“隐性饥饿”问题,《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中首次提出“功能农业”这一农业新兴发展方向,富硒功能农业作为功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富硒功能农业的发展,能够大力发挥我国富硒地区硒资源主导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富硒产业,带动居民收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人民增寿”的三增效益。本文就我国硒资源背景及硒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概括,并从我国政策指引角度进行论述,创新性的对我国硒产业的发展实践从不同地区进行阐述。

1 我国硒资源背景及硒产业发展概况

在我国硒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存在缺硒或严重缺硒问题。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表明,我国有72%地区处于缺硒地带[3]。最新研究表明,我国存在北东向西南分布的低硒带,从内蒙古东部至青藏高原一带呈现片状不连续分布[6],我国硒资源较为匮乏。2007年调查发现,我国硒资源储量为15600吨,其中资源量为15270吨。我国广东、黑龙江、湖北、青海和甘肃地区硒资源丰富,占全国硒资源总量的79.3%[3]。截止到2021年7月,自然资源部通过开展我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发现了1.21 亿亩无污染富硒耕地,圈定了100 余万亩可供直接开发利用的富硒耕地[7],相较于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调查发现的20.87万km2富硒土地[8],又有大量的富硒耕地被发现,富硒耕地的发现促进了富硒土地开发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推动建设了300余处富硒特色农业产业园。

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山西、江西、陕西等地视察时,多次提及将硒资源变为硒产业,关心我国富硒地区硒产业发展,指出要充分利用好富硒资源,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充分发挥富硒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素质、效益、竞争力。2020年两会期间,习总书记提及到要利用好富硒资源,把它转化为富硒产业。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硒资源变硒产业”的指示精神,将硒资源变为硒产业,对带动农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成果、做到脱贫不返贫,显得至关重要。

2019年国务院出台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15 个重大行动,将居民身体健康摆在重要位置。发展富硒功能农业,不仅能够将硒资源转化为硒产业,还能够以居民健康需求为目标,生产适宜不同人群食用的农副产品,提高缺硒人群的硒摄入量,改善人体生命健康,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我国湖北恩施、陕西安康、江西宜春等地,依托自身丰富的硒资源,大力发展富硒产业,生产培育了一批批富硒功能农副产品,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2 全国富硒产业发展政策指引

为大力开发我国硒资源,促进我国富硒产业的发展,国家层面先后出台多个方针政策,为全国富硒产业的发展做出政策指引。

2.1 乡村振兴战略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 号)[9]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与功能农业。富硒功能农业产业作为功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抓手,是大力开发硒资源的新途径,是将硒资源变硒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2.2 健康中国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0]首次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健康产业作为国家支柱型战略产业,对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富硒产业作为“吃得健康”的重要支撑,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路径。

2.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11]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富硒农业产业为农业提质增效、农业三产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力。

2.4 国家相关部委新举措

原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关于“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12]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促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绿色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技部《关于“科技兴粮”的实施意见》[13]中提出,“要在粮食储存、加工、物流营养健康主食等重点和特色产业领域,鼓励企业申请新建一批粮食行业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定的战略框架和政策体系,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农业创新发展、功能化发展之路,为富硒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做出了相应要求。同时,随着时代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未来国家宏观政策还将扩大对富硒产业的支持。

3 我国硒资源变硒产业发展实践

为响应习总书记指示,我国富硒地区以人民健康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硒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将硒资源变为硒产业,切实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下文将对我国硒资源变硒产业发展实践进行扼要阐述。

3.1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拥有着肥沃的土地资源,其中河北等地具有丰富的硒资源,其依托富硒资源,开发富硒产业,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带动全民致富。河北省重点关注硒产业发展,于2021年1月颁布河北省功能农业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大力推动硒资源变硒产业,为硒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引领,促进地区硒产业的发展。柏乡于2012年被证实存在富硒土壤,其土壤硒含量最低值为0.11mg/kg,最高值为0.58mg/kg,硒含量达到0.4mg/kg以上的土壤约3万余亩。柏乡政府抓住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将富硒功能农业纳入县“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成立县级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富硒产业办公室、制订支持富硒功能农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推进柏乡富硒产业的发展。同样位于河北的藁城,其地势平坦,适宜耕作,是全国知名的产粮大县。藁城地区表层土壤硒含量均值为0.32mg/kg,高于1990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检测的中国土壤A层均值0.29mg/kg[14]。为充分利用硒资源,区委、政府等有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富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硒资源变硒产业,推动富硒产业发展,并将富硒产业发展纳入到河北省功能农业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15]。同样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围场,拥有着“京津翼水源涵养功能区”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围场结合自身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优势,通过土壤强化技术,大力发展富硒马铃薯种植业;依托科研机构,以围场马铃薯研究所和围场马铃薯产业服务中心为技术支撑,大力发展富硒马铃薯产业,开启富硒功能农业的新篇章。

山西省作为我国杂粮大省,充分发挥自身区域优势,将有机旱作与富硒产业相结合,生产富硒杂粮,推动杂粮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山西省的河曲县作为中国杂粮之都,结合富硒产业,发展富硒杂粮,建成富硒杂粮核心产区;山西省洪洞县以自身的硒资源为依托,发展富硒杂粮,培育了“硒康乐”“众一农业”等多个富硒产品品牌,将富硒杂粮产品面向更广阔的市场。

3.2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拥有着世界仅有的3 大黑土之一,其黑土区各种重金属的含量极低,每千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仅为其他土壤的2.5%,有发展富硒功能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黑龙江省的方正县,以自身特色黑土地为支撑,于1994年引进富硒水稻种植技术,大力发展富硒水稻;方正县还在首届全国功能农业发展大会上获得“首届全国硒资源变硒产业十佳地区”提名奖。黑龙江曙光农场有限公司多年来与8家企业长期合作,先后建立了“裕美曙光”“中恳王”等富硒杂粮品牌。通过产业融合,每亩谷子加工成小米,比原粮增收400 元,种植富硒谷子、富硒黑豆、富硒芽豆等富硒杂粮2.3万亩,实现增收1150余万元。海伦市重点打造了“寒地黑土富硒+海伦大豆”地理标志产品品牌,2020年5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授予海伦市“全国十大天然富硒基地”称号;同年,在第五届中国富硒农业发展大会暨富硒农产品上海展览会上被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授予“中国富硒大豆产业基地”称号。

吉林省立足于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富硒功能农业,实现硒资源变硒产业的飞跃,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燎原之势。白山市培育出长白山高钙富硒黑木耳;2021年,吉林省梨树县农民合作社启动建设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的绿色富硒农产品加工厂,每年可加工绿色富硒水稻7500 吨、富硒花青素玉米系列产品3000 吨、富硒冰小麦粉2000 吨,年产值2000 多万元。柳河县实施了中科院大米姐产业园项目,主打品种为富硒大米,每斤10 元到50 元不等,产品附加值很高,也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该省不仅宣传“米以硒为贵”,还形成富硒食用菌、富硒蔬菜、富硒苹果等一大批示范基地。

3.3 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是中国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区,也是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以江西省为例,江西省于都县作为长征出发地,立足硒土资源,牢记书记嘱托,发展富硒产业,将硒资源转变为硒产业,唱响富硒品牌。宜春坐落于江西省西北部,拥有富硒和足硒(0.175mg/kg<总硒含量<0.4mg/kg)土壤面积达1545万亩[16],拥有着世界唯一的“高硒低硫、可饮可浴”的富硒温泉,宜春市也于2019年被国际硒养大会科学委员会授予“世界硒养之都”的荣誉称号。宜春市政府极为重视硒资源向硒产业的转化,专门成立了富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加大财政支持,每年安排2000 万以上的富硒绿色有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富硒产业的发展[17]。宜春以居民健康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硒资源为支撑,结合自身地理环境特点,大力发展富硒大米及富硒茶油等富硒产业,积极推广富硒品牌。

安徽省石台县素有“生态硒都”的美誉。该地区中硒及以上(>0.175mg/kg)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96.49%,没有低硒(≤0.125mg/kg)区[18]。石台县在2019年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19年石台富硒行动计划》等政府文件[19],通过政府引领,鼓励富硒产业发展。石台县和安徽农业大学共建富硒农业试验站,以成立县硒产业协会等方式,推动形成富硒产业集群,带动当地经济收入。

3.4 中南地区

中南地区具有暖温带和亚热带的气候和多样的自然景观,具有独特的自身地理环境。湖北恩施地区土壤硒资源十分丰富,土壤硒平均含量为0.408mg/kg,高于全国土壤硒含量均值0.4mg/kg[20]。在1992年,恩施政府将发展富硒食品作为重点产业,加强富硒食品研究,通过天然强化等生物营养强化技术,在恩施富硒的沃土上,生产了一批又一批的富硒农副产品。恩施的硒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硒农牧业、硒工业、硒服务业等行业一体的硒产业集群,为恩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1]。

广西壮族自治区福绵地区地处玉林市西南部,土壤硒平均值为0.61mg/kg,超过全国土壤硒含量平均值。政府层面高度重视硒资源的开发及富硒产业的发展,在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富硒农业,推动全市富硒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布局[22]。福绵区通过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创新驱动重大专项中居民膳食摄入硒含量和体硒水平研究工作,弥补了广西天然富硒区硒与人体健康状况研究的空白,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为其他学者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贵港坐落于广西中南部,是广西的“富硒”宝地。贵港富硒土壤区域面积约占地区总面积的77%[23],是广西富硒资源大市。早在2012年,广西就提出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努力建成全国最大富硒农产品产业基地。在2014年,贵港以富硒农业作为切入点,转变传统农业种植,加快对富硒产品的研发生产,助力富硒产业的发展[24]。贵港于2018年6月发布了《贵港富硒产业开发规划(2018-2020年)》旨在通过培育和发展富硒产业,力争到2022年全面建成富硒产业“中国硒港”[25]。西乡塘区位于南宁市西北部,是南宁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一个区。西乡塘坐拥89 万亩的天然富硒土壤,占农用地面积的82.2%。政府通过编制《南宁市西乡塘区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出台《西乡塘区富硒农业发展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富硒产业的发展,以政策支持鼓励富硒行业的技术发展。西乡塘区已拥有广西大学、广西富硒农业研究中心等29家科研院校,截止到2020年,西乡塘建成了2 万亩的富硒产业基地,1209 亩的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园,通过结合智慧农业,打造了富硒科技平台,并与苏州硒谷科技公司签订《中国西乡塘世界硒谷科技园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西乡塘区富硒产业技术发展。

3.5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其地形较为复杂。但多个地区依靠自身地理环境及自身农业优势,发展富硒产业。江津作为重庆的“长寿之乡”,拥有丰富的硒资源,其中土壤硒平均含量为0.3187mg/kg,中硒水平以上(硒含量>0.20mg/kg)土壤占90.21%[26]。硒资源分布均匀,适合富硒产业的发展。江津于2013年出台《重庆市江津区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27],大力助推江津区富硒产业发展。

贵州省开阳市作为硒产业发展最早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与恩施、紫阳并称中国3大富硒地区,硒资源丰富。开阳土壤硒含量平均值为0.61mg/kg,是全国平均值(0.29mg/kg)的2.1 倍[28]。开阳于1995年就开展了硒研究,在2017年成立了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于2019年3月审议通过并发布《开阳县硒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

3.6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深居我国西北内陆,具有面积广大、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等特点。但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也造就了其独特的产业发展。陕西安康,作为“中国硒谷”,拥有着以紫阳县为中心的天然富硒带,是我国面积最大、最适宜开发利用的天然富硒区[29]。安康市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安康市委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参考《陕西省安康市富硒产业总体规划(2016-2020年)》,于2021年7月颁布安康市“十四五”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助力安康硒产业快速发展。安康立足于自身丰富的硒资源,将市场作为导向,以富硒食品为突破口,围绕富硒茶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核桃等农副产品,大力开发富硒食品,将硒资源转变为硒产业。陕西省平利县是我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利县内大量种植富硒农产品,并成功打造了“平利绞股蓝”“平利女娲茶”“平利八仙腊肉”等多个知名品牌。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也于2020年6月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富硒功能农业发展规划(2019年—2023年),旨在推动自治区内富硒产业蓬勃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石嘴山市坐拥北纬37°黄金产业带,通过种植作物,生产了大量优质农产品,打造了“珍硒石嘴山”这一区域共用品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依托自身独特的气候条件,在肥沃的富硒土壤上种植硒砂瓜,打造了“中卫硒砂瓜”这一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于2019年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4 我国硒资源变硒产业重点和难点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渴望,富硒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但随之而来的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富硒行业标准不统一、消费者对硒缺乏认知、对产品不信任、富硒区存在硒镉伴生问题以及富硒产品缺乏知名品牌等难点,如不及时解决,将会阻碍硒产业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而这些难点也将成为今后富硒产业发展的重点。

4.1 标准化—产业标准问题

针对富硒土壤划定阈值方面,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以土壤硒含量大于0.4mg/kg 作为富硒土壤划定的阈值,但针对不同地区,该阈值不能应用于全国范围内富硒土壤的划分,虽然不同地方出台了有针对性的地方富硒土壤划分标准,但划分阈值差异较大,不能够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富硒土壤的划分[30]。针对富硒农产品标准方面,我国大部分标准缺乏对有机硒含量的界定,如:富硒稻谷(GB/T22499-2008)、富硒大米(Q/YBDH0001S-2019)、宁夏富硒农产品标准(水稻、玉米、小麦与枸杞干果)(DB64/T1221-2016)等标准都只对产品的硒含量进行规定,对于硒的形态并没有做界定。未来,应加强富硒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统一标准,补充富硒产业领域缺少的标准,使富硒产业发展更加标准化。

4.2 智慧化—产品信任问题

我国居民对富硒产品的认知还较为缺乏,对硒元素的了解较为匮乏。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秘书处通过实地考察、电话调研及邮箱联系等多种途径,通过对我国256个富硒区域硒产业发展调研发现(图1),其中有8%的地区为硒产业发展十佳地区,29%的地区拥有富硒产业,其中有48%的地区对富硒产业不清楚、不了解,有15%的地区对富硒产业不感兴趣。刘阳露[31]等针对恩施富硒农副产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15%的消费者对富硒农产品不了解,而35.88%的消费者是通过朋友推荐才对富硒农产品有所了解;而针对富硒农产品有益性方面调查研究发下,仅有9.92%的消费者相信富硒农产品对人体健康有益,而认为富硒农产品有害或者没有用处的消费者占3.43%,由此可见,消费者对于硒元素、富硒农产品的认知匮乏,而这也成为富硒农产品销售推广过程中的重要障碍。在今后的发展中,硒产业应以消费者对硒元素、富硒产品的认知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政府、社会、企业引导,通过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富硒知识的传播窗口,提高消费者对硒元素、富硒产品的认知,并通过建立全程溯源系统,让每个富硒产品拥有自己独立的溯源码,使得每个富硒农产品的生产能够可视化、可溯源化,使得富硒产业发展更加智慧化。

图1 富硒产业发展调研

4.3 绿色化—硒镉伴生问题

有研究表明,硒与镉元素在土壤中存在伴生关系,这导致富硒土壤地区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32]。镉(Cd)作为重金属之一,它对作物、人体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镉能够抑制植物生长,降低作物产量,造成农户经济收入减少,阻碍硒产业的发展。为针对这一难点问题,未来我国硒产业的发展应聚焦产业生态化,从生物技术角度入手,研发富硒降镉技术,形成富硒降镉技术集成,推动我国富硒产业发展向绿色化方向迈进。

4.4 品牌化—品牌建设问题

富硒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步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但品牌建设较为欠缺,我国富硒产业缺乏知名品牌,地方特色品牌仍未打通全国市场,和全国消费者之间仍存在一定障碍。并且随着富硒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及富硒产品,个别地区的富硒企业“小、散、乱”等问题愈加凸显[33-34]。加强品牌建设是我国富硒产业今后发展的重点。未来,硒产业的发展需加强推进富硒产品品牌建设,加大区域共用品牌的培育,推进全国产业知名品牌目录的遴选,打造单品销售冠军产品。对于企业及厂家,可以通过产品推介会等形式,将产品面对面的介绍给消费者,加强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认知,继而更好的进行富硒产品的销售,使得富硒产业更加品牌化。

5 结语与展望

我国硒资源变硒产业的发展仍存在难点,针对我国硒产业发展的重点,就“十四五”期间,我国硒产业发展应基于标准链、数据链、创新链及产业链,加强富硒产业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及品牌化“四化“建设,发展我国富硒产业,致力于将硒资源变硒产业,打造我国富硒产业生态圈示范样板。

5.1 优化标准链,提高产业标准化

我国是富硒产业标准最多、最全的国家,但不同地区富硒土壤划分标准不同,同一产品不同地区间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为此,研制统一的富硒土壤分类标准、确定单一产品的行业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十四五”发展期间,应大力探究我国土壤硒含量,确定统一的富硒土壤划分标准,完善富硒产品行业标准,加强富硒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产业标准一体化。

5.2 积累数据链,发展智慧化农业

所有的研发、创新和生产消费到最后,积累下来的最重要的就是“数据”。未来,我们应加强富硒产业生产过程中的数据积累,建立全国富硒产业大数据中心及智慧溯源系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深度挖掘和决策模型,形成科学的决策指令,通过物联网系统使富硒产品的生产过程更加智慧化、信息化;通过构建智慧溯源系统,提高富硒产业智慧化,使消费者对产品的生产有着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消除消费者疑虑,保障富硒产业可信、有序、高质量发展。

5.3 提升创新链,实现绿色化发展

我国富硒产业企业发展不足,创新能力较弱,缺少核心技术[16]。我们应围绕富硒产业链,补齐富硒产业创新链。一方面紧密结合产业链,从富硒产品原材料的育种、种植、田间管理、收储加工、产品认证、美化包装及销售配送7 个方面进行创新优化,在农、粮、地、科、环、医、智、创8个层面统筹兼顾。另一方面,培养企业科技研发意识,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科技软实力。

5.4 加大产业链,提高产品品牌化

我国硒产业存在产业链短、品类单一、缺少知名品牌等问题[29,38]。对此,我们应加快品牌建设,加大产业链。通过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举办的富硒农产品单品销售冠军等品牌选拔活动,提升富硒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打通富硒产品的市场,消除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隔阂,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富硒产品[24]。

猜你喜欢

土壤资源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土壤
灵感的土壤
我给资源分分类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