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引领广西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

2021-12-24郭李怡邢颖潘丽萍陈锦平陈博谦梁琪刘永贤

科技促进发展 2021年10期
关键词:广西农产品土壤

■ 郭李怡 邢颖 潘丽萍 陈锦平 陈博谦 梁琪 刘永贤**

1.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南宁 530022

2.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南宁 530007

3.广西富硒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南宁 530007

4.广西大学 南宁 530005

5.广西富硒农业研究中心 南宁 530007

0 引言

在当前科技创新发展新时代,科技创新不只是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更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全国各地捷报频传,大部分贫困县通过科技引领产业扶贫、科技特派员点对点进村入户下地帮扶服务等多种措施并举下,正式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富硒产业在科技产业扶贫过程中也发挥出举足轻重的“助”“推”“引”作用,但摘帽并不能解决所有的贫困问题,摘帽也不是我们奋斗的终点,我们应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观察问题、找准差距、规划蓝图[1-2],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亟需发挥科技先锋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筑牢夯实乡村振兴基石[3-4]。广西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天然富硒土壤区,现已查明富硒土壤面积达660 万hm2,2017年以来通过富硒创新驱动引领,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也成为了全国富硒创新工作的标杆。但是,还存在有诸多的不足与问题。笔者团队通过多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其中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如何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引领广西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具体的建议与对策,以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1 广西在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1.1 创新驱动富硒农业井喷式发展

富硒农业在广西起步较晚,2012年广西在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过程中,当时初步发现全区富硒土壤面积达212 万hm2,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与人民群众的热点关注,为此,广西党委与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富硒农业之都”,广西拉开了开发富硒农产品热潮的序幕。2015年广西启动了首批省部级富硒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为广西富硒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与技术支撑;2017年广西启动创新驱动发展富硒科技重大专项,联合全国多个硒领域著名专家团队从富硒土壤资源高效安全利用、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富硒农产品加工与安全评价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通过2018年富硒创新驱动发展科技重大专项全面实施后,广西富硒农业就得到了井喷式发展,2018年广西富硒农产品增长43.3%,2019年增长66.3%,2020年增长18.8%。广西富硒产业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的好势头,富硒产业现也成为广西科技产业扶贫中的新亮点与生力军,广西的富硒创新工作也由此蛙跳式后来居上,成为全国标杆[3,5]。

(1)在创新驱动项目支持下,通过全面调查取样研究,筛选出磷酸盐缓冲溶液浸提法是测定土壤有效硒含量的可靠方法。首次出版专著《硒的检测分析方法》。

(2)系统地研究查清了影响土壤硒活性的关键因子,并阐明硒与主要重金属镉在土壤中的活性特征,找出了活化土壤硒、钝化重金属镉的理化调控与生物调控措施,首次编著了《广西富硒农业生产技术》,在香米、玉米、马铃薯、甘薯、淮山、花生、茶叶、食用菌、火龙果、香蕉、柑橘、杧果、罗汉果、辣木等系列作物上实现了系统的标准化定量富硒。

(3)通过农作物中硒含量与硒形态的安全阈值评价,结合土壤生态系统健康指标评价,系统针对土壤中硒素进行安全评价,首次建立了土壤线虫密度模型和土壤-水稻硒浓度模型用于土壤硒素安全阈值评价,并建立长期定位观测点,基于不同类型土壤(水田和旱地)、不同利用方式(稻田、果园、茶园等),对土壤硒与有害重金属的变化特征与土壤生态环境的响应、土壤硒素安全利用评价因子进行长期监测。

(4)基于国内尚无富硒土壤分类国家标准和富硒农产品分类国家标准,本项目在前期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主要课题负责人成立了土壤硒相关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组,编制了的“土壤质量富硒土壤”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同时,本项目首次提出通过土壤F环境将富硒农产品划分为“天然富硒农产品”“有机富硒农产品”“富硒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等系列标准草案。不仅是理论上的首次,而且对于科学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具有显著指导意义。通过对广西富硒土壤资源高效安全利用进行系统研究,为进一步如何高效、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大自然赋予的资源提供思路,因此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企业开发硒资源提供指导,不仅要实现对富硒土壤资源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而且要确保对富硒土壤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富硒农产品的安全性开发,确保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广西富硒土壤资源丰富,但土壤硒资源分布不均匀且存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研究富硒土壤资源高效安全利用对于合理开发广西富硒资源,同时对于硒与重金属伴生土壤的安全开发以及杜绝外源硒的过度及不合理施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 产业引导富硒农业花开八桂

2013年以来,我区将富硒农业纳入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6-8]。农业部门共投入了富硒产业开发资金20.4 亿元,累计建立了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700 多个,面积达8 万多hm2。并于2015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开展富硒农产品认定,已认定富硒农产品449 个;有60 多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优富硒产品”“中国富硒好米”“中国富硒好茶”等;贵港市、浦北县被授予“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全区富硒产业产值达106 亿元,带动1 万多贫困户脱贫,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富硒产业也成为广西诸多贫困村集体经济的有效来源之一[2]。其中广西富硒农业研究中心指导合作企业创建富硒特色作物标准化生产基地76个,开发出特色富硒产品112 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2 万人次,催生国家高新企业与农业龙头企业22家次,促进新增社会产值已超60亿元,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3 科技先锋引领富硒产业全面发展

2020年是富硒创新驱动发展项目收官之年,也是富硒科技先锋引领强农富民的开局之年。“富硒农业产业科技先锋队”围绕富硒科技创新支持我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制定了4大行动:一是富硒农产品开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二是十项大富硒农业重大成果培育行动;三是富硒科技“强镇兴村”示范行动;四是富硒科技“强百企(社)、带千民”行动。近2年来,富硒先锋队培育了现代青年农场主、专业大户、致富带头人、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主体农村创业型人才181人,带动、带活周边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种养大户等为主体的知富硒、懂富硒、会富硒的农村实用人才1031 人次;创建乡村振兴富硒产业科技示范乡镇11个。先锋队进一步提升了广西富硒农产品附加值,打好了广西特色富硒牌与富硒创新名片,提升了科技进步对农业提质增效贡献率,打造了富硒科技创新驱动引领和支撑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与新典型样板。

富硒农业产业科技先锋队重点开展了特色作物品种对硒素吸收积累调控机制研究及特色农产品靶向性定量富硒标准化技术攻关与示范。聚焦广西粮食主产区,先后在广西贵港、玉林、南宁等地开展富硒水稻、富硒水稻-马铃薯轮作试验示范。联合当地企业,树立富硒品牌,助力水稻产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以广西贵港壮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主要种植红米和黑米,原来的市场价大概是16~20 元/kg,在富硒农业产业科技先锋队的技术指导下,种植了70 hm2富硒红米、富硒黑米,卖到56 元/kg 以上,实现了产值的提升。同时,以富硒红黑米为原料,生产富硒红米茶和黑米茶,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富硒红黑米的附加值。

富硒农业产业科技先锋队围绕广西具有地方特色产业和行业影响力的优势产业,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加强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技术模式集成示范,集成一批农业绿色提质增效技术方案,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 科技创新驱动在引领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2.1 富硒土壤资源优势挖掘利用不够,资源优势没能充分的转化为产业优势。

至2021年初广西现已查明富硒土壤面积达660 万hm2,为目前全国富硒土壤面积最大的区域。但部分地区种植的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却未达到富硒农产品的标准。富硒土壤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充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并非“一日之功”。

2.2 科技引领与产业扶持衔接不够紧密

由于科技引领工作脱离产业需求,导致没有达到产业扶持的目的。富硒产业存在同样的问题,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已经凸显,但在产业扶持上明显乏力,两者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

2.3 加工短板,产业链延长乏力,产值效应没能发挥出来

2013年以来,共投入富硒产业开发资金20.4 亿元,产值106亿元,湖北省富硒产业已实现千亿元大关,富硒产业的价值在广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主要是因为广西富硒产业多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广西天然富硒农产品的价值没有凸显,富硒产业的深加工技术和产业链延长等都存在问题,导致产值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9-10]。

2.4 产、销、需数据脱节

富硒产品消费者有需求找不到购买途径或者对市场产品不信任。而在生产环节也存在无法打开市场不了解市场需求,得不到人们的认可。这些问题的关键核心是产、销、需脱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供应链。

2.5 一二三产融合不够

如何将硒相关知识与广西富硒资源以及富硒产业联合在一起,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和文化也是富硒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广西富硒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单一产业,缺乏产业间的融合,没有其特色,因此导致竞争力不足,影响广西富硒品牌发展[4]。

3 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广西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3.1 充分将富硒土壤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只有做好富硒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打好“天然富硒”这一品牌。前期创新驱动资金支持下已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广西富硒土壤资源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需要继续夯实基础,形成项目的滚动支持。如果只是“一阵风”式的资金支持,研究缺乏持续性,广西富硒土壤资源的开发也会受到限制,没有好到资源基础产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3,5]。

3.2 科技引领与产业扶持无缝对接

科技资金与产业扶持资金相融合,是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产业扶持的关键。其次是科技成果要“接地气”,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结合产业现状和实际,真正做到服务于产业。

3.3 加大富硒深加工技术研发力度,延长富硒产业链,使富硒产业产值效应翻番。

广西拥有很好的富硒土壤资源,也因气候地理位置优势拥有众多特色农产品,在初级富硒产业发展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因为仅仅是初级富硒农产品,没有发挥出广西富硒资源的优势。加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富硒深加工产品以及充分发挥天然富硒的品牌优势十分重要[8,10]。

3.4 让富硒产品成为“网红”

加大销售模式的拓展力度,利用电商平台、互联网、抖音、直播等网络销售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销售,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网红”富硒产品。同时,建立大数据监测平台,为生产企业提供透明的供需信息。健全富硒产品监管机制,让消费者买的放心,也能规范销售市场。

3.5 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硒文化”产业

为了更加凸显广西“天然富硒”的优势,重点打造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富硒休闲农业、富硒田园综合体等,或与长寿区域品牌、生态优势品牌相融合,因地制宜的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6,8,10]。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硒学博物馆”、“硒文化小镇”等具有宣传与体验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广西农产品土壤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广西贵港
《广西戏曲》
土壤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灵感的土壤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