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2021-06-25广东省佛山市丹灶镇第二小学528000梁洁青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21年3期
关键词:刺激物智力研究者

广东省佛山市丹灶镇第二小学(528000) 梁洁青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510006) 林潇潇

1 相关概念辨析

1.1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概念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 Disability,简称AAIDD)2002年对智力障碍最新的定义是指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有显著限制所表现的障碍,其表现为概念性,社会性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并且发生在18岁以前。

1987年,我国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和AAIDD的指标,将我国的智力障碍分为四个等级。《特殊教育辞典》中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描述是,具有相当的实用技能,如能自理生活,能承担一般的家务劳动或工作,但缺乏技巧和创造性;一般在指导下能适应社会;经过特殊教育,可以获得一定的阅读和计算能力;对周围环境有比较好的辨别能力,能比较恰当地与人交往。

1.2 自我延迟满足的相关概念

心理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这一概念,他认为儿童在外加延迟满足情境当中,其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会幻想一些不存在的现实去消除紧张带来的烦恼,直到度过延迟时间,最后得到满足。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认知心理学Mischel认为延迟满足是有意识地为了更想得到的长远利益而舍弃即时满足,并在等待的过程中展现出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自我能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是自我控制能力在时间维度上的表现。

2 实验设计

以不同类型条件刺激物(食物奖励作为非条件刺激物,语言奖励作为条件刺激物)为自变量,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维持时间为因变量。在出示不同类型条件刺激物后,测量智力障碍儿童保持自我延迟满足的时间。

2.1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在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执行特定任务时,实验人员向他们提供非条件刺激物奖励或条件刺激物奖励,并伴随语言辅助,以探究不同刺激物和语言发展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在时间层面的影响。

2.2 实验对象与分组

本实验的实验对象为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这类儿童具有一定的言语能力,能够理解实验规则。但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其语言发展能力较为落后。

研究者在佛山市某特殊学校随机抽取34名10~14周岁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作为实验对象。研究者将这34名儿童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7名儿童,两组儿童的平均年龄为13.59周岁,经评估他们的智龄水平相当。对A组儿童实施非条件刺激物延迟满足实验,对B组儿童进行实施条件刺激物延迟满足实验。被试信息见表1。

表1 被试信息

2.3 实验假设

本研究的实验假设如下:

(1)在不同条件刺激物奖励下,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在等待时间上存在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在两种不同刺激物奖励下会表现出不同自我延迟满足能力。

(2)在研究者出示非条件奖励物时,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表现出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显著高于出示条件刺激物奖励时。

2.4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包括1张桌子、2把椅子、不同类型奖励物以及工作器具。桌子的右上角放有1只铃铛(用于任务终止)。奖励物包括薯片、糖果、巧克力、小蛋糕。工作器具包括手摇铃铛、红蓝2种颜色的代币各1罐(让学生将代币进行分类)。

2.5 研究工具

利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

3 实验程序

实验遵循表2中的程序步骤。当研究者和被试进入实验室后,带领被试在椅子上坐好。首先,研究者引导被试玩一个小游戏,让被试放松心情,熟悉周围环境,在实验中能够做出真实、有效的反馈。研究者通过观察记录被试在等待过程中的时间,研究者在房间外的时间为15 min,如果被试在15 min内没有放弃任务(即摇铃)或者直接离开,研究者在第15 min时进入房间给予被试对应的奖励。

表2 两类不同实验的实验步骤

4 实验结果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的目的是利用来自两个总体的独立样本,推断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存在显著差异。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刺激物对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延迟满足时间影响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单位:s)

由表3可知,非条件刺激物与条件刺激物在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延迟满足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非条件刺激物对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延迟满足时间显著大于条件刺激物。

在两个实验中,均采用了食物作为非条件刺激物,因其能呈现最为直观的视觉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A组被试儿童平均等待的时间789.19 s。在17名被试中,有9名被试能够在实验室安静等待老师15 min后回来并得到了奖励物。占比52.9%。被试能够理解等老师回来就可以获得想要的食物这一规则。然而,B组实验中17名被试平均延迟等待的时间是526.93 s,平均不到9 min钟,其中3名被试等待的时间少于60 s。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通过以上两组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当出示非条件奖励物时,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表现出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显著高于出示条件刺激物时。

其次,研究结果显示出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在两种不同刺激物奖励下表现出不同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在实验中发现,研究者对被试出示非条件刺激物作为奖励时,被试等待的平均时间远高于出示条件刺激物作为奖励时,可能是因为儿童能够听懂语言,能把这些词和语句与社会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具备一定的语言发展能力。从而说明这些儿童能够理解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第二信号,即掌握语言的系统。与第一组相比较,第二组实验的儿童等待的时间短,其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对实验不理解,二是对语言奖励背后的社会意义不理解,无法将条件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联系起来。

最后,智力障碍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其对第二信号系统中的条件刺激物反应弱。主要的原因是其言语能力处于低水平状态,无法将概念等复杂语句与大脑内部产生的刺激联系起来。

5.2 建议

根据以上实验结论,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提出如下建议。

5.2.1 注重培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

培养轻度智障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是促进其社会化的必经阶段。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要求个人遵守各种社会规范,如上课时间不能说话,工作酬劳要在规定时间获得,在饭堂吃饭需要排队等,要想获得就需要等待。智力障碍儿童因为身心方面的缺陷,会出现各种不符合社会规则的行为,如发脾气、打闹等情绪与行为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一定的策略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进行开展训练。

5.2.2 实施干预促进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

实验结果证明,智力障碍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在不同的刺激物下存在显著差异,受其言语水平的影响。在一线教学中,特殊教育教师在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表扬的时候会用到,“你真棒”“你真是个好孩子”“你表现好,你当班长”等奖励语,包括在课堂上老师讲的一系列复杂的句子,都是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刺激物。

在对轻度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和行为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其智力发展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的评估结果,使用不同奖励物开展有效刺激以达到强化行为的目的。同时利用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残余智力帮助他们习得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简单语句的学习,为他们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2.3 在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使用符合学生语言水平的指导语

本实验的结论并不意味着在教育和训练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时一直使用非条件刺激物(如食物)进行奖励,而是要帮助他们建立起新的条件反射。可以同时通过语言奖励与食物奖励的双重刺激,促进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理解两类奖励间的等价关系。与此同时,在运用语言奖励时,要尽可能具体、简洁、语速缓慢。以促进学生从“词”到“名称”再到“概念”的转化过程。

猜你喜欢

刺激物智力研究者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喷嚏为啥两三个组团来?
智力闯关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欢乐智力谷
浅谈犬的注意力训练
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