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该弘扬什么样的国学
2021-06-25郭继承
文_郭继承
文化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人民生活、世界的演变趋势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因此,在探讨弘扬什么样的“国学”时,也应该将这个问题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世界大势的演变趋向等有机统一起来加以考量和分析,才能得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
所谓“国学”,是指全体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创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的时代环境,振兴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方法、途径让中华文化重新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引领?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我们所弘扬的某些具体文化内容与时代发展并不契合,甚至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因此,当我们谈及文化建设时,首要的问题就是探讨新时代应该弘扬什么样的“国学”。
从文化自身来看,既要看到形而下层面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境遇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观点和主张,也要看到形而上层面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与智慧之源。比如,先秦儒家、宋明理学、近代以来的新儒家等思想形态,从形而下的角度看,是儒学发展的不同形态;但从而上的角度看,则始终贯穿着儒家和而不同、日新又新的内在精神主旨。放置在历史长河之中,形而下的一些只适合特定时空的思想和观点,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失去价值和光彩,但贯穿其中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则具有永久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弘扬“国学”的时候,要分清楚哪些内容只是适应了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环境,哪些内容在今天和未来仍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没有这种文化自觉和辨析能力,把在历史上特定时空形成的具体思想形态和观点拿到今天奉为圭臬,恐怕只能是拉历史的倒车,引人走向愚昧、保守和僵化,不免误国误民。
以历史的眼光看待文化传播,文化与社会的演进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大致说来,汉唐时期,中国社会活力四射,气象博大,海纳百川,拓疆万里,社会的景象也是蒸蒸日上。北宋以后,中国社会逐渐走向僵化、保守和呆滞,最终在清王朝引发闭关锁国和文字狱的错误国策,在世界大变局来临的时候被世界潮流抛弃,引来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罄竹难书的苦难史和血泪史。从文化的角度看,唐代的文化融汇各家,吞吐天地,气象万千;北宋以后的文化,逐渐强化对人性的压抑,文化视野和格局逐渐走向褊狭,最终导致万马齐喑,落后挨打。
那么,我们今天弘扬国学,究竟是接续哪个时代的“国学”?是汉唐的生机勃勃、海纳百川,还是宋明以来乃至满清的僵化保守的文化?这个问题不能含糊,如果不加以廓清,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我们所弘扬的可能是晚清时期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丧失生命力的文化。由此观之,弄懂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透析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化现象。为什么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纷纷向国外寻求真理?为什么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学习和传入西方的思想流派?为什么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喊出打倒传统文化的口号?如此等等,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斥其为“偏激”了事。
我们看当时真实的历史,中国文化从唐宋到晚清,昂扬奋进的原创精神逐渐衰落和凋零,最终培养出的是“孔乙己”或者“祥林嫂”以及“阿Q”这样的国民,那时候中国还有什么希望和未来?因此,那些带着家国天下责任和情怀、带着“士不可不弘毅”使命的知识分子,必然突破当时思想的束缚,放眼世界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真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先驱和领袖,都是深入学过中国文化,但为什么扛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因为他们都有着强烈的独立人格和思想追求,也是在反复比较中做出的抉择和判断。当然,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中,他们的很多观点不免偏执,我们今天应该超越那个时代,既要看到我们自身文化的问题,更要很好地传承中华文化,以立国魂!
从文化与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关系看,任何文化形态都和特定生活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放置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今天的生活方式、物质条件、生活状态、思维方式、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等,与老庄孔孟时代、朱熹王阳明时代,可谓天壤之别。我们今天振兴中华文化,决不是走历史的回头路,也不是把历史的翻版套用到今天,而是在新时代做出新的创造。简言之,任何文化形态,如果不能结合和适应当下的实际需要,只会被时代淘汰。具体说来,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前,人类的文化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束缚,是对人类各种需求的压制,这其中既有对人性之恶的防范,也有对人性创造力和活力的窒息。文艺复兴以后,人类的主体性高扬,对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的追求成为全人类的浩荡大潮,在这种大的历史趋势下,不仅是中国文化,整个人类文化都面临重构。
文化不应该是套在人类心灵上的枷锁,更不是对人性的束缚,而是应该不断地开启人类的智慧,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幸福有活力。从人性的角度看,开启人性之中内在的智慧、自我约束能力与对人性弱点的控制和约束,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如果我们只是更多地强调和关注对人性弱点的控制和约束,结果导致千条绳索、万般规矩,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必然招致人们的疏远、拒斥甚至深恶痛绝。文化要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助力,文化要正确地处理开启人性的智慧与约束人性弱点之间的关系;否则,任何文化一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状态不符,只会远离人民。今天,我们在振兴中华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如何奠基于当下人们鲜活的生活,创造出符合新时代内涵要求的新文化形态,这是文化建设的重大使命,也是艰巨急迫的任务。
从文化与世界潮流的相互关系看,中国的发展与文化建设必然是与世界大潮形成良性的互动。回望历史,无视世界大潮的封闭和保守、僵化,只能遭遇落后挨打的险境。十七世纪以前,中华民族长期居于人类文明的第一梯队,某种程度上是人类文明的引领者和塑造者;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西方社会率先实现历史突破,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各方面都走在人类社会发展前面。在这人类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中华民族却将自身置于世界潮流之外,闭关锁国,导致一步步被世界大潮甩下,随之而来的是近代中国灾难深重和积贫积弱的苦难史。回顾历史,我们引以为鉴,承己之所长,补己之所短,创造中华文化的新形态。
在振兴中华文化的征程中,我们有太多需要反思和总结的地方。面向未来,振兴中华文化,助力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既要有传承中华文脉的初心,也要有清除几千年附着在中华文化肌体上污垢的自觉;既要有全球视野,融汇人类文明优势为我所用,又要扎扎实实奠基于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回应中国和人类未来发展面临的难题,真正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