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特权,无例外
——本刊专访深圳大学法学院、廉政研究院副院长、合规研究院执行院长叶海波教授
2021-06-25采访夏镇龙
采访_本刊记者 夏镇龙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反特权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随着治理特权现象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特权现象得到大力整治;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反对特权无休止符。在党中央反腐败高压态势下,个别干部为何仍然会滋生特权思想?又该如何行之有效地反特权?日前,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就此专访了深圳大学法学院/廉政研究院副院长、合规研究院执行院长叶海波教授(以下简称“叶”)。
特权现象依旧存在
记:个别官员在十八大后依旧存在特权思维,是否也是腐败的体现?
叶:是的,特权是间接的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存在于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身上的特权问题非常重视,对于防治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步伐进行深刻论述,主要是结合反腐倡廉、严明政治纪律与密切群干关系、加强作风建设等内容展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反对特权”的问题,彰显党中央反特权的坚定决心。
叶海波
所谓特权,是指个人或者集团凭借其在经济、政治、社会中的地位或特殊身份等享有的超越法律或政策规定范围的特殊利益。特权与“权力”紧密相连。特权的实现以一定的、或大或小的权力为前提和基础,特殊化的利益是权力的衍生品。特权现象多为间接腐败,权力的掌控者运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地位,使自己、家人或者其他具有密切关系的人享受不应有的待遇、关照或利益,这些利益往往不是直接通过权力交换得来的,而是具有间接性。特权现象与权力运行的规则相背离,也与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相违背。
记:您认为特权行为有哪些具体表现?
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反特权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自“八项规定”贯彻实施以来,党员干部搞特权的现象得到一定的遏制。此外,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中央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力求从制度层面约束权力运行。随着治理特权现象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特权现象有所缓解。
但应当看到,个别干部身上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在不同领域,“特权思想”都在作祟。比如在金融领域,个别官员在网贷清理工作、打击违法集资案件中利用职务之便搞“特权挽损”;有的在资产资源交易中贵买贱卖,采购招投标搞“萝卜”中标;有的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群众纪律,讲排场、搞特权。特权现象屡屡出现,特权思想难以根除,将淡化规则、纪律,最终只会损害党的肌体、阻碍党的事业发展。
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规定遏制党员干部搞特权,但为何个别官员的特权思维仍然存在?
叶:从社会意识的角度,对于社会大众而言,一方面,有些人痛恨他人谋取特权、享受特殊待遇;另一方面,有些人内心又渴望能够支配权力,渴望使自己及家人能够享受特权带来的种种好处。在有些人的身上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社会心理。在有些人的认知中,特权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地位,能够获取和享受特权是一种身份的标识。这种呈现两面性的社会意识与心理取向,为特权的存在及蔓延提供了社会环境条件以及生长的土壤,使得特权现象有了滋生土壤。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存在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两方面的问题。有的制度设计存在漏洞,内容不全面、规定不细致,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为特权思想和现象留下了漏洞和“特区”。有些制度只停留在规定层面,轻视具体落实,趋向于“形式主义”。制定措施、提出要求,但监督不力,缺少刚性执行。监督力度不足,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未形成合力。这些因素都为特权思想和特权想象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条件,给特权问题的治理增添了难度。
反特权需多措并举
记:请您分析,该如何有效治理特权问题?
叶:一是严明党的纪律,压缩特权行为滋长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突出了纪律建设这一治本之策。党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纪律建设是党为了维护和加强纪律而开展的各项工作、活动,相对于党的其他建设更加具有强制力和保障性。反对特权既是反腐倡廉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纪律建设的内涵目标。强化党的纪律约束是清除特权思想、防治特权现象的有效途径。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约束能有效构建起预防特权现象的防线。反对特权必然要求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与规矩,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有利于遏制特权现象的产生。严明党的纪律能够挤压特权现象发生的空间,抑制特权思想的发生与蔓延。强化纪律高压线,有利于清除特权意识观念。
二是依法依规行使权力,完善党规国法体系。
所谓依法、依规行使权力,是指权力主体不仅要遵守国家法律,也要遵守党内法规。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都是治国理政的规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党的建设是全方位的,积极落实党的纪律建设只是其中的一环。党的纪律建设也依赖于以《中国共产党党章》为核心的一系列党内法规做保障。为确保党的纪律规定严密细致,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党内法规的制定。加强党内法规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必然要求。要不断规范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与国家法律相协调。规范党内法规的制定,使党内法规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为强化党纪的反特权功能提供了保障。
此外,坚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开展反特权工作,党员干部搞特权,必然触犯党纪,通常要受党纪处分,情节严重的,也可能违反国家法律,要被追究法律责任。完善规范权力运行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将防治特权纳入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框架内,予以明确的条文规定,为反特权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法规遵循。
三是强化党内党外监督,形成监督合力。
针对特权现象,要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高制度的科学性、民主性。特别是要完善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限制权力是反特权的根本路径,抓住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治理特权现象,要严格“治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织密监督之网,权力就难以“特殊”、无法任性。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的制度体系,以制度建设强化监督责任,保障党员权利,厘清权力边界,避免权力任性,破解监督难题,保证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用来为人民谋幸福。要把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相贯通,形成监督合力。
首先,党内监督主体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运用日常监督、专项督查等多种监督方式,做到真正监督,实现监督常态化,督促各级党管干部依法用权、谨慎用权、廉洁用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公开权力行使过程,着力推进领导权力和党内事务公开透明,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保障群众知情权、监督权。要严格执纪问责,敢于亮剑。对于违反规定的特权行为从源头上进行打击,从严要求,提醒告诫。追责严肃,对于严重违纪违法的特权行为,不避重就轻,不姑息迁就。坚持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和权责统一原则,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形成权力清单及其责任清单,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在推进健全党内监督格局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法纪意识、程序意识。要将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用好“四种形态”,综合发挥惩治震慑、惩戒挽救、教育警醒的功效。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增强监督意识,学会在监督之下办事,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其次,通过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构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监督机制,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和法治化。保障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项监督”统筹衔接。
最后,要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通过发挥教育的职能,增强群众的监督意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善于利用舆论媒介监督,让干部的特权行为无处遁形。
四是拓展规则文化空间,凝聚反特权社会共识。
所谓关系学、潜规则在社会上也还有不少生存的土壤空间。一些人觉得可以通过打招呼、找关系这样的潜规则使自己一时受益,但其并未察觉到自己不知不觉裹挟其中,从受害者变成了默许者,甚至成为社会不正之风的帮凶。特权思想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平正义,每一个人都变成受害者。
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成为特权作恶的帮凶,不要对特权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应当在全社会形成学习规则、尊重规则、合理使用规则的风气。通过建立规则文化,让社会关系变得更加简单明了,改变人们对于特权的心理。通过规则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观念,敢于同各种特权思想和腐败行为作斗争。相关主体加强反特权思想宣传,营造全社会反对特权的浓厚氛围,达成社会共识。如果每一个人都敢于对潜规则、关系学坚定地说不,坚持明规则、树正气,社会就会风清气正。
“十四五”开局,反特权需持之以恒
记: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反特权方面有什么新要求?
叶:在2020 年2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干部政治上过不过得硬,就要看关键时刻靠不靠得住。面对大战大考,有的干部不敢担当、不愿负责,畏首畏尾,不推就不动;有的敷衍应付、作风飘浮,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些问题在新征程上仍然可能发生,必须坚持从政治上看,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来加以解决。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0 年12 月11 日召开会议,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21 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我们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开好局、起好步来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把监督融入党的事业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十四五”规划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要把监督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作为实施规划的基础性建设工作来抓。党的初心使命要求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强化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维护党的全面领导,保证党的团结统一。要以有效有力的监督保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巩固和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本质上是封建残余和“官本位”思想作祟,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格格不入,与全面从严治党背道而驰,若不坚决反对,势必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严。特权行为是官员脱离群众的表现,特权现象会消解党群干部和谐关系的社会基础,加深干群的疏离与对立,撕裂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最终将会损害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整个社会的团结和谐的信任根基。
由此,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不断加强政治监督,完善对反对特权的工作部署,彰显党中央一以贯之、坚如磐石的反对特权现象的决心。只有持之以恒地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才能不断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打造风清气正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