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06-24陆豹
陆豹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在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下,依然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制约了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对此,教师可立足于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对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6-01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56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并且已经成功走入学校课堂教育中,成为教师的“左膀右臂”。因此,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必须要重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并借助信息技术这一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知识和信息素养。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明确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就高中信息技术这一课程来说,应紧紧围绕“科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加强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信息技术使用观,进而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主要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按照教学需求,主动获得相应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正确的辨识,进而对信息的真伪、目的、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进行正确的区分;计算思维,主要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合理选择科学领域的计算思想,并借助问题解决的途径,滋生学生的信息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主要是指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按照常用的数字化资源、工具等,对信息化课堂的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任务,并生产出创新的作品;信息化的社会责任,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并在日常学习中,对基本的信息规章制度进行遵守,安全使用信息设备等,进而更好地开展信息活动[1]。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一)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是教师在具体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制约,教师对高中信息技术这一课程的重视程度非常低,认为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受到传统小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制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将重点放到了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技能教学中,而忽视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同时,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将重点放到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忽视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严重制约了高中信息素养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陈旧
在新课程改革下,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应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以更好地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但是在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过分陈旧,以至于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氛围沉闷,致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排斥现象。同时,教师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并未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学生实际生活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质量[2]。
(三)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在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明显的课程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主要是部分学校在设置高中信息课程技术教学的时候,并未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进行设置,使得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进而严重制约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在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时候,受到高考的影响,相关课时比较少,在有效的时间内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在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基本上都是由教师主导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决定和引导着整个课堂教学。但是,在这种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下,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
三、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分析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对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紧紧围绕“信息技术素养”,不仅要重视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提升,还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并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并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仅要认识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为其安排足够的教学课时,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同时,还要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设计,避免在教学中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以保障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只有及时更新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不断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学习中。首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教师在优化和丰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时候,应对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详细地了解,针对学生的特点科学设置教学内容,进而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其次,结合生活实践,优化教学内容。在优化和丰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时候,由于这一学科与实践生活之间存在极强的联系,教师应立足于这一现状,结合高中信息技术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在丰富和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融入具有趣味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有趣的学习内容中,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完善课程结构,更好地开展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必须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其更好地满足课堂教学需求。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和处理,以逻辑推导的方式,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同时还要将教学中价值不高的内容进行删除,进而在节约教学时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还要在此基础上增加课时比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以保障教学的顺利和有效开展。
(四)实施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化、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借助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第一种,兴趣教学法。由于当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信息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借助兴趣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第二,分组教学法。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探究学习,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第三,分层教学法。主要是在具体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相应的接受能力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进而促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均可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学生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基本技能的提升,还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首先,在具体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内容,科学设定探究问题,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进而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其次,在具体开展教学的时候,应立足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逐渐摆脱定势思维,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借助有效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应在日常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训练,进而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六)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全面教学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教学评价,并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进行优化和完善。具体来说,教师在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进行完善和优化的时候,应将学生上机作业教学模式与测试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使得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同时,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必须要在传统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将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評价进行有效结合,进而使得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更加科学、有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紧紧围绕“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要求,立足于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转移教学重点、完善教学评价等,不断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小云.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71.
[2]李燕.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优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9(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