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社会因果机制

2021-06-24李海媛

理论与创新 2021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政高校

【摘   要】爱国主义融入高校思政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急切要求,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社会发展的热切要求。青年是新时代历史的创造者,肩负着中华复兴的伟大使命。近年来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多元多面的价值观念和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愈发明显。依托中国“四史”创新教育,推进高校思政课堂工作,助力于青年爱国主义情感渗透、精神培养、行为贯彻。

【关键词】爱国主义;高校;思政;课堂

引言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所包含的情感和精神内核是对祖国的依存,是增强对家国、民族文化归属感、认同感、尊严和荣誉的统一。爱国主义随着国家而形成的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核心且具有民族凝聚力的内部价值取向。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更要具备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具备理性爱国的情感和理念,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行为因此,对高校爱国主义思政课理论、方法、途径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爱国主义融入高校课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首先,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宝藏。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内涵,其具有团结各族人民、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得到了各民族统治者和公民的普遍认同。早在国家的萌芽期——夏朝,氏族公社制度衍变为一种氏族封建的世袭制度,其目的在于广大区域进行有效的统治。此时的爱国主义注重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忠君爱国”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突破“忠君”的思想,强调突出与“爱民”的结合,楚国诗人屈原著有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秦汉时期则强调:“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在儒学氛围下的爱国主义,多表现为认同国家政治思想并为之奋不顾身;在渊源流传的我国国家历史文化的进程中,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诗词也十分丰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等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其次,爱国主义精神是青年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养分。爱国主义的人生价值会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迁发生变化,这对个体自身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纵观我国历史,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没有一个不是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拥有一颗爱国之心可以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使个体的人生更加富有意义。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都应该时刻将国家的利益放置于首位,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仅需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还肩负着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文化的重要任务,这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思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报国之志,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将自身的理想抱负融入到实现中国梦之中,将个人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的追求相结合,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我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只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实现个人理想信念的升华,才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能够正确的面对不同环境、不同文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2.爱国主义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实施路径

2.1加强课堂理论讲授,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课堂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思政课的理论讲授对于实施爱国主教育尤为重要。但是,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和新儒学等等甚嚣尘上。这些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相符合甚至完全背离,却得到某些人的吹捧和逢迎,给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带来巨大的阻碍。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鼓动性,弱化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主义的认同,具有很强的危害性。

高校的爱国主义思政课堂主动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关键在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政治观、价值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渠道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是高校思政课。主要通过课程内容进行政治认同教育和历史认同教育。政治认同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外化,主要体现为热爱中华民族、中华优秀文化、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等。历史认同即引导学生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救亡图存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重要意义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历史条件,深入了解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新时代对于中国社会不断迈向前进的重要意义。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来提升他们对民族历史的认同,培养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重任。

2.2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高校思政课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拓展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新载体、新阵地,把学习教育活动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丰富活动载体,不断提升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实效。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首先,要讲“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要充分利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成果,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教育课和创新创业教育课,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其次,要把握教育时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传统节日、庆典仪式、重大纪念日等具有非凡的叙事能力、独特的凝聚力和鲜明的教化价值。充分利用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纪念活动,通过祭扫烈士陵墓、瞻仰革命遗迹、向党旗国旗宣誓等方式,组织师生追忆党的光荣历史,增强前进的勇气信念。再次,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网络因其开放性、互动性、跨时空性等特点成为话语传播的重要方式。“全面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是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开设网络课程,创作网络精品,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立体生动的全媒体传播。要开展研学实践,用好本地红色资源,组织学生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学习革命英烈事迹,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

參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5-12-30.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014:13.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讲话: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

作者简介:李海媛(1996.10-),黑龙江哈尔滨人,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思政高校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