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区域救援行动中的应急通信保障
2021-06-24段斌
段斌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和各类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多发,消防救援力量频繁出动,在重特大的灾害事故救援行动中,灾害发生地消防救援力量受编制体制影响,救援人员和救援装备都难以满足救援行动现场對人力、物力的需要。因此,跨区域调度临近救援力量参与灾害事故的处置,是重特大救援行动组织指挥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之一。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岗位特点与亲身经历,以第一视角对在跨区域救援行动中的通信保障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灾害事故设定。
某年某月某日,Y市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加之上游强降雨影响,Y市境内M江干流沿江乡镇、河心洲全部进水淹没,A区、B区、C县、D县等4个县区共计N个乡镇受灾,多处发生群众遇险警情。特别是A区A-1镇、A-2镇、A-3镇,B区B-1镇受灾严重,受灾约N-1万人,成灾面积约N-2公顷。
二、应急通信保障环境分析
在发生此类重特大灾害事故时,容易造成现场大面积停电停水、社会关注度高,受灾地点分散且跨度大,专网全覆盖难度高,公网不同程度存在拥塞、减弱甚至无信号现象;受高温、水淹、空域管制影响,给通信保障带来一定难度。
重特大灾害事故现场通常距离城市经济中心较远,缺乏救援力量的近距离驻守,在发生灾害事故时,常驻辖区的救援力量单薄,灾害地救援力量通信保障设备配备有限且单一,虽能够满足一般灾害事故救援单点通信保障需要。但在遇到重特大灾害事故时,由于成灾面积大,参与处置的救援力量多,救援作业点分散,多点通信保障任务难以完成。
增援通信保障力量由于距离远、保障时间长,对当地情况不熟悉,出动的人员和携带的装备往往难以完全满足灾害现场实际需要,且通信保障随着救援力量任务的转移而变动,极容易造成人员和装备的“水土不服”。
三、对策与建议
加强研判。应做好灾害事故现场通信环境预判,主动联系灾害地救援力量通信保障负责人,了解灾害现场天气情况、空域管制、公网资源完好情况、现场救援力量随行通信保障人员、装备配备情况,紧缺、急缺装备情况,为增援力量通信保障方案的制定、通信装备的携带、通信人员的编组调整做好“预热”。
优化装备。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产品在卫星、公网、专网领域均出现了一些高精尖产品,通信保障也从单一的地面保障、语音保障向“空天地一体”保障、地下保障、固移结合发展,且通信保障的最终目的是为救援行动准确传递信息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救援事故类型不断创新保障方法,保障手段要与典型灾害事故类型相结合,与救援力量多磨合,形成整体合力,为每一次的成功救援做好强有力的支撑。
强化资源整合。充分就近就地利用当地电信、IT企业资源完成保障。除用于上下级互联互通的关键装备必须携行外,一些辅助性装备和通用性装备,建议多发挥当地通信行业优势,就近就地补充,这样即提高了保障效率又减轻了运输、运行难度。
四、通信组织
一次性调集足够人员和装备。要根据研判情况,盘点辖区通信保障资源,多点调派增援力量。根据灾情态势,启动跨区域通信保障机制,坚持“满足现场、留守充足”的原则,按照就近原则调足应急通信保障力量和装备
建全保障体系。根据受灾面积大、救援区域分散、作业时间长的特点,建立指挥部、救援力量、作业现场三级保障体系,明确各层级保障重点、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并通过如电话、微信、视频等多种方试加强保障互动。
统一管理,统筹调配。由于参战力量多、态势变化快、保障要求高,现场通信组要认真制定通信保障方案,将通信骨干力量收拢,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实行编组保障,将到场的通信力量和装备合理调配,采取“1+1”主备编组模式,以满足现场救援指挥通信全时段无中断。
落实专职通信。建立“1名指挥员+1名通信员”保障模式,指定通信员遂行保障各级指挥机构指挥人员,确保指令传递顺畅、情况报告准确。
综合应用,全程保障。为确保救援力量24小时“在线”。在救援力量行进途中,利用公网图传,专网集群、公网集群实时通信,利用微信群、车辆定位系统适时定位;在现场保障中,通过通信专用组,实时调整摄像构图,掌握语音值守情况,及时传达救援部署,适时关注人员状况。
规范通信秩序。在利用专网集群、公网集群、移动电话、模拟常规等多种手段开展保障时,由于通信资源种类多,为避免呼叫混乱,应建立明晰的通信规则和呼号,确保各作业点语音通信畅通、秩序良好。
启动联动机制。第一时间协调通信运营商、卫星设备厂商、无人机厂商派员现场驻点维护设备,确保公网数据流量充足、卫星通信设备稳定运行、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等应用高效率执行。
五、结语
自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隶以来,对标“全灾种、大应急”职能定位,消防救援队伍承担的的各类急、难、险、重任务日趋严峻,应急通信保障作为救援力量的眼睛和耳朵,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只有不断加强技战法研究,才能确保做到第一时间“组成网、随人走,不中断、联得上,听得见、看得清,能图传、能分析”的保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