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中秋和晚秋蚕期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2021-06-24杨延红

中国蚕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蚕期蚕室蚕农

岳 红 杨延红

(1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08; 2鲁山县蚕业局,河南鲁山 467300)

多年来,家蚕血液型脓病一直是河南省中秋蚕期和晚秋蚕期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常见蚕病,由家蚕血液型脓病造成的损失约占蚕病损失的80%~85%。而且随着蚕桑产业规模化生产的发展,户均养蚕规模不断加大,养蚕比较集中,导致家蚕血液型脓病更容易发生,有的蚕区甚至连续几年中秋、晚秋蚕期暴发家蚕血液型脓病。目前家蚕血液型脓病已成为河南省秋蚕生产的一大隐患,特别是2020年中秋、晚秋2季蚕桑生产期间,家蚕饲养进入5龄中后期,在全省范围内的蚕区相继暴发家蚕血液型脓病,造成蚕茧大面积减产,有的甚至绝收。这不仅给蚕农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严重挫伤了蚕农植桑养蚕的积极性,阻碍了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预防和控制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确保蚕桑生产稳产、高产、优质,稳步提高蚕农的经济收入,增强蚕农植桑养蚕的积极性,增加蚕农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根据多年下乡指导蚕桑生产的经验及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供同仁参考。

1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传染途径及表现症状

1.1 传染途径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有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2种。

1.1.1 食下传染 食下传染是指家蚕食下被病毒或多角体污染了的桑叶而引起的传染,是家蚕血液型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主要是由于在饲养过程中,使用因消毒不彻底而遗留有病蚕、死蚕流出脓汁(病毒病原)污染的蚕室、蚕具,或饲喂被感染血液型脓病昆虫(野蚕、桑螟、桑毛虫等)排泄物污染的桑叶,致使家蚕发病[1]。

1.1.2 创伤传染 创伤传染是指病毒由蚕体体壁创伤处侵入体内而引起的传染。主要是由于蚕座内蚕头过密,家蚕在食桑爬行过程中相互抓伤;或在给桑、除沙等技术处理时,由于动作粗糙而造成蚕体体壁创伤,血液型脓病病毒从伤口侵入蚕体,致使家蚕发病。

1.2 表现症状

家蚕血液型脓病属于亚急性蚕病的一种,病程较短,发病较急。河南省2020年中秋蚕期3龄起蚕就有部分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发病的家蚕眠期表现症状:迟眠或不眠或迟起,蚕体发亮,到处乱爬,体色乳白而不转青,起蚕体壁松弛,身体缩小呈起缩蚕。大蚕期表现症状:体色乳白,体壁紧张发亮,不吃桑叶,狂躁爬行皮肤易破,有乳白色脓汁流出污染桑叶(图1),血液型脓病病蚕往往爬到蚕座边缘,因腹足失去把持力坠地,流出乳白色脓汁而死;5龄中后期到上蔟前发病,发病迟的结薄皮茧或死于蔟中,死后尸体腐烂发黑,流出腥臭脓汁。

图1 家蚕血液型脓病病蚕及被脓汁污染的桑叶

2 河南省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分析

通过对2020年河南省家蚕血液型脓病暴发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暴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2.1 家蚕血液型脓病病毒广泛存在于饲养环境中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蚕桑生产中一种常见的病毒病,在蚕室、蚕具、蚕沙、病死蚕、烂茧及周围环境中都存在着大量的血液型脓病病毒多角体。如蚕沙乱堆或没有经过沤制腐熟就直接施入桑园,洗刷蚕具或蚕网、塑料薄膜等的废水直接排放在蚕室、养蚕大棚及桑园周围,以及桑园、野外昆虫发生血液型脓病后的排泄物及尸体污染桑叶[2]等,均是家蚕血液型脓病的主要传染源。而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家蚕血液型脓病病毒多角体即使经过3~4年仍然具有较强的致病能力[3],传染性非常强,家蚕一旦食下被家蚕血液型脓病病毒污染的桑叶,就会引起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和蔓延。

2.2 品种选择或蚕种处理不当

因品种、龄期不同,家蚕对血液型脓病的抵抗能力有显著差异,如夏秋用品种的抗性比春用品种强,大蚕的抗性比小蚕强。将眠蚕和起蚕的抗性较差,容易被感染发病;蚕种处理不当,如催青后期温度偏高,或运输途中保管不当,或蚕种受到闷热胁迫,极易导致孵化后的蚁蚕体质降低,增加蚕期发病的可能。

2.3 桑园管理水平低

桑园偏施氮肥、少施甚至不施磷钾肥等,导致桑叶质量差,致使家蚕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抗病能力下降,从而诱发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另外,防控措施不力,桑园虫害严重,部分桑园害虫(野蚕、桑毛虫、桑螟等)携带血液型脓病病毒,并通过排泄物或尸体污染桑叶,与家蚕交叉感染而诱发家蚕血液型脓病。

2.4 蚕农防病意识淡薄

消毒不彻底、不规范,部分蚕农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危害程度认识不足,防病意识淡薄。如在一些新蚕区,有的蚕农从没养过蚕,缺乏消毒防病知识,往往导致消毒不全面、不彻底,甚至部分蚕农对蚕室或养蚕大棚、养蚕用具不消毒就直接养蚕;蚕期不及时对贮桑室、蚕室或养蚕大棚、蚕具、蚕网及周围环境进行有效的消毒,消毒防病工作不到位;将病死蚕随意丢弃或喂食家禽,有的蚕农将除沙后的蚕网未经消毒只是简单清洗后就晾晒在水帘的进风口附近(图2),促进了病毒的扩散;只重视治病,而忽视防病,发现家蚕发病后,才匆忙进行药物防治,但由于目前缺乏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有效治疗药物,往往导致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大流行;蚕期结束后没有及时进行“回山消毒”,或蚕室、蚕具消毒后没有妥善保管,又被污染;对所用消毒药品性能、种类不熟悉,配制的药液浓度低,有的蚕农甚至购买、使用过期的药品,用药不规范等,达不到彻底消毒的目的,造成病毒扩散,危害下一批家蚕的饲养安全。

图2 未经消毒简单清洗后晾晒在水帘附近的蚕网

2.5 饲养管理技术粗放

饲养过程中,小蚕期用叶过老,损伤家蚕口器,使家蚕长期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或桑叶在储存、运输过程处理不规范,导致桑叶萎凋甚至发生蒸热,桑叶质量变差等,致使家蚕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抗病能力下降;没有认真淘汰弱小蚕、病蚕、迟眠蚕、迟起蚕,不进行提青分批,大小蚕混养;不及时进行扩座、匀蚕、分匾,蚕座内蚕头过密,引起相互抓伤,造成创伤感染,以及眠起处理不当等,影响家蚕的生长发育,从而诱发家蚕血液型脓病[4]。

2.6 气候环境条件恶劣

饲养环境高温闷热或低温多湿均是家蚕血液型脓病暴发的气候环境因素。高温闷热能显著降低家蚕的抗病力,有利于病毒在家蚕体内快速增殖,增加感染发病的概率;当遇到低温多湿气候时,单位时间内家蚕的食桑量降低,龄期延长,体质虚弱。随着现代蚕桑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大部分蚕区都利用塑料大棚进行养蚕,在早、中秋蚕期特别容易形成高温闷热天气,而晚秋蚕期又会遭遇低温阴雨天气,如不注意调节蚕室或塑料大棚的温湿度,这些不良因素将严重影响家蚕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家蚕抗病能力下降,增加发病概率;另外,在早、中秋蚕饲养期间,由于农林业防治虫害频繁使用农药,引起家蚕微量农药中毒[5],导致家蚕体质下降,也是诱发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原因之一。

3 河南省家蚕血液型脓病防治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防控意识 选择优良的家蚕品种

家蚕的抗病能力强弱,既受遗传基因的支配,又受饲养环境条件的影响。针对不同的饲养季节,科学选用抗病性、抗逆性较强的家蚕品种[6],对于蚕桑生产防治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饲养模式、饲养水平、饲养季节和饲养地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家蚕品种进行饲养。如春蚕期病原较少,气候条件适宜家蚕的生长发育,应选择菁松×皓月[7]、浙蕾×春晓[2,8]等多丝量蚕品种,以获得稳产、高产、质优的蚕茧;夏秋季高温多湿或低温多湿,病毒新鲜而多,容易诱发家蚕血液型脓病,要选择饲养对家蚕血液型脓病抗性强、体质强健的华康2号[4,9]、华康3号[10-11]等品种;另外,在选择抗血液型脓病家蚕品种的同时,仍必须采取彻底消毒、加强饲养管理、调节气象环境等措施,以保障实现稳产、高产的目的。

3.2 加强桑园管理 防止交叉感染

加强桑园管理,根据桑树生长和桑园肥力情况,增施有机肥,N、P、K合理配比,提高桑叶的质量,以满足家蚕生长发育必须的营养物质。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降低桑园虫口密度,减少家蚕与桑园害虫(野蚕、桑毛虫、桑螟等)交叉感染的概率。尽量不采或少采被野外昆虫粪便污染的桑叶或虫口叶。在防治桑园虫害的过程中要注意药品的选择,要选择农药残效期短的农药,而且还要避开养蚕用叶期使用,以防蚕期农药中毒事件的发生。

3.3 严格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

3.3.1 养蚕前消毒 在养蚕开始前7~10 d对蚕室或养蚕塑料大棚进行彻底打扫,清除各类垃圾,蚕室、蚕具、塑料薄膜、蚕网等用清水冲洗并进行暴晒后,选择含1%有效氯的广谱、高效消毒药品[漂白粉、三氯异氰尿酸、磷酸三钠(蚕用)等[12]]进行全面消毒,消毒后在24 ℃以上的温度中保持湿润30 min,然后用优氯净熏烟剂密闭熏烟,进行补充消毒,消毒过的蚕室、蚕具等要妥善保管,防止被二次污染,以确保消毒效果。

3.3.2 蚕期中消毒 在养蚕过程中各龄饷食前用聚甲醛粉(蚕用)[13],或漂白粉防僵粉,或新鲜石灰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定期对贮桑室、蚕室地面及蚕室周围环境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液进行消毒;切桑、给桑前或除沙后要用肥皂洗手,进出贮桑室、蚕室必须换鞋;在蚕室门口铺新鲜石灰,进出蚕室要踏灰通过;除沙后的蚕网、塑料薄膜清洗后用含1%有效氯的消毒液进行浸泡30 min以上后暴晒;采桑用具与除沙用具要严格分开,禁止混用;除沙坑要远离蚕室或养蚕大棚及桑园;一旦发现个别家蚕发病应及时隔离,将病死蚕投放到盛有新鲜石灰的容器内集中销毁或深埋处理。

3.3.3 蚕期结束后“回山消毒” 蚕期结束后,由于蚕粪、病死蚕、烂茧等遗留在蚕室或养蚕大棚、蚕具的病毒比较集中,致病能力很强,趁还没有扩散蔓延,应立即采用同养蚕前一样的消毒方法进行彻底消毒;蚕沙坑内的蚕沙要用泥土覆盖,经过沤制腐熟后方可施入桑园;方格蔟、塑料折蔟要经过彻底消毒后集中妥善保管。

3.4 推广小蚕共育 降低小蚕感染概率

由于小蚕抗病能力较弱,是对饲养环境、桑叶质量和饲养技术等要求较高的阶段。若在同一蚕室或大棚进行大、小蚕共养,不仅存在大、小蚕批次间消毒时间短、消毒不彻底的问题,而且易造成空间、物资及桑叶等资源的竞争,对小蚕生长发育不利,这些不利因素往往直接或间接导致家蚕血液型脓病的传播与暴发。因此,建议在桑园集中连片的蚕区推广小蚕共育,实现大、小蚕分开饲养,做到专人、专室、专具,容易调节蚕室或大棚小气候环境,精养细养,满足小蚕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气候等条件,促使小蚕发育齐一,降低小蚕感染概率。

3.5 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家蚕体质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否暴发与家蚕的体质密切相关,因此不仅要在蚕种补催青阶段或运输途中,严禁接触高温和蚕种闷热,加强催青后期管理,防止蚕期蚕体虚弱而诱发蚕病的发生;更要在蚕期饲养过程中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家蚕体质,提高其抗病能力。

3.5.1 确保稀放、良桑饱食,增强家蚕体质 蚕座内蚕头数过密,不仅容易造成蚕食桑不均不足,群体发育不齐、个体开差大,而且容易造成家蚕相互抓伤,增加创伤感染的概率;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及时扩座、匀座,防止饲养密度过大。另外,要精选收蚁用叶,小蚕期采摘适熟叶,禁采过老过嫩叶、病虫害污染叶、日照不足叶等,“随采随运,轻装快运”,确保桑叶新鲜,防止桑叶蒸热、凋萎变质,要坚持量蚕给叶,及时补叶,保证家蚕在不同时期都食新鲜桑叶并处于饱食状态,增强家蚕体质。

3.5.2 加强眠起处理,淘汰病、弱小蚕 由于家蚕在眠期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差[14],因此应加强眠起处理,确保家蚕饱食就眠、适时进行止桑、饷食。止桑时对于发育较慢的弱小蚕要及时进行提青分批处理,提高群体发育整齐度,若发现患病的个体,坚决进行淘汰。

3.5.3 改善饲养条件,提高家蚕抗病力 家蚕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温湿度的要求不一样,不良的环境气候会严重影响家蚕的生长发育程度。“小蚕火里养,大蚕风里养”[15],充分说明小蚕期以保温为主,大蚕期以通风换气为主,要防止一味追求蚕室或养蚕大棚温度而忽视通风换气,饲养人员在室内操作时,要结合进行通风换气,促进家蚕生长发育,提高家蚕抗病能力。

3.5.4 采取适宜措施,降低经济损失 当发现群体有个别病蚕后,应及时进行淘汰,集中处理。每天用新鲜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若5龄后期暴发该病,可在家蚕食足6 d桑叶后添食蜕皮激素,促使提前上蔟结茧,以降低经济损失。

3.6 加强群体症状观察 早防早治

在饲养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蚕体、蚕座,重点通过“看、摸、听、闻、吹”等方法判断家蚕是否健康,做到早发现早防治,确保蚕桑生产安全。既看蚕的体色、体态是否正常,特别注意对青头和迟眠蚕的观察,又观察家蚕的食桑、活动是否活泼,蚕沙的形状和硬度是否适宜;用手触摸蚕体有凉爽感;听大蚕食桑时有“沙沙”的响声;闻小蚕期蚕室有一股清香味,大蚕室内无臭味;对蚕座轻轻吹气,家蚕反应灵敏、活泼等,均说明家蚕生长发育正常。

猜你喜欢

蚕期蚕室蚕农
宁南县正秋蚕期饲养雄蚕品种“秋华×平30”调查
云南晚晚秋蚕期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秋蚕饲养前消毒防病技术
沼气养蚕的技术
躲雨
农村养蚕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
华东×春晨农村试养表现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品种银丰×玉珠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