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言接触、自身演化和物性角色看“N-价认知+是”*

2021-06-24

关键词:用例物性构式

吕 佩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041004)

一、引 言

现代汉语中,“一价认知名词”(为了行文简洁,本文用“N”表示“N一价认知”)后加“是”时,构成“N+是”的表达形式,如“问题是”“结果是”“条件是”“关键是”等。以“结果是”为例,例如:

(1)奇怪的是他的智慧似乎突然开启。作业不问人,一无错误;考试轻而易举可获满分。起初老师甚至怀疑他抄袭或作假,后反复考查证明绝无问题。

结果是,留级生又成了跳级生,还是回到自己那个年级。(莫怀戚《陪都就事》)

从词汇构式(lexical construction)①See Booij Geert.Compounding and construction morphology.In Lieber&Stekauer,(eds.).TheOxford handbook of compound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p.201-216.的角度来看,“结果是”属于底层的个体词。按照构式层级观(constructional hierarchy)②See Elizabeth C.Traugott,Graeme Trousdale.Construction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al Chang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p.13-20.,“结果是”之上有抽象程度较高的半图式性构式,即“N+是”。

目前学界对“N+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孙慧妍、李宗江、张璐和吕佩。③参见孙慧妍《“问题是”的篇章连接作用》,《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第66-68页;李宗江《表达负面评价的语用标记“问题是”》,《中国语文》,2008年第5期,第423-426页;李宗江《“关键是”的篇章功能及其词汇化倾向》,《语文研究》,2011年第2期,第40-43页;张璐《“问题是”的话语标记化》,《语言研究》,2015年第2期,第28-32页;张璐《“N一价认知+是”凝固型构式语用现象及其来源探析》,《中国语文》,2018年第1期,第85-94页;吕佩《现代汉语后附缀“是”及其附缀结构“X是”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117-133页。部分学者从历时层面考察与探讨“N+是”的来源与发展,认为“N+是”是构式语法化的结果,“N+是”经历了语言接触和自身演化两个步骤;④参见张璐《“N一价认知+是”凝固型构式语用现象及其来源探析》,《中国语文》,2018年第1期,第85-94页。更多文章则是从共时层面描写与分析“N+是”的表达功用⑤参见李宗江《表达负面评价的语用标记“问题是”》,《中国语文》,2008年第5期,第423-426页。。上述学者对“N+是”的研究十分细致,可惜的是,并未涉及“N+是”构式内部构件成分之间的关系问题。

按照构式互动观(constructional interaction),构式内部的构件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⑥参见施春宏《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5-18页。具体到本文而言,构式“N+是”中,构件成分“N”和构件成分“是”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考虑到“N”是名词,我们打算从名词物性结构(qualia structure)的角度出发,集中考察“N”不同物性角色对附缀“是”依附程度的影响,进而分析“N+是”整合度的高低问题。本文的核心观点是:“N+是”经历了语言接触与自身演化两个步骤,“N”的不同物性角色(qualia role)对附缀“是”的依附程度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N+是”的整合度存在高低之别,进而体现在用频高低之上。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从接触演化的角度分析“N+是”;第二,介绍物性角色及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发展与应用;第三,结合物性角色,定性分析“问题是”;第四,定量统计使用频率,从整合度高低分析“N+是”。本文例句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和人民网图文数据库,所有例句全部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的例句是笔者自拟的,长句做了适当的删略。

二、“N+是”的构式化历程

现代汉语中的半图式性构式“N+是”,其来源到底是怎么样的?本小节从历时发展演变的角度出发对此进行分析。

我们检索了古代汉语语料库,几乎没有发现半图式性构式“N+是”的用例,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类用例呈现出激增的特征。因此我们怀疑半图式性构式“N+是”并非完全是汉语自身演化的结果,正如贺阳所说:“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语法的自然发展通常采取渐变的方式,如果一个语法演变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并通行开来,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这一演变可能是一种接触性演变。”[1]吕佩在大规模检索语料的基础上,证实了半图式性构式“N+是”经历了语言接触和自身演化两个步骤,①参见吕佩《现代汉语后附缀“是”及其附缀结构“X是”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117-133页。这里我们对其进行简单论述(具体请参看该文)。

汉语中早期出现的“N+是”表达形式,几乎都是受直译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而产生的,如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The question/issue/problem is that…等等,为了与译文表达语序保持一致,直译时几乎都会翻译成“问题是……”等。当然,除了直译外来作品,本国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也会受到类似语序表达的影响,如鲁迅和老舍等。例如:

(2)天下没有不费钱的太太。问题是在自己得设法多挣。(老舍《东西》)

这类用例中的“N+是”是一个跨层片段。其中的“N”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在整个句子中充当主语,前面可以出现别的修饰语,语境中明显能找到其配价成分;“是”是判断词,无法省去,可受到某些副词修饰,如例(2)划线部分可以扩展为“(显著的)问题(就)是”。

为了适应汉语表达,语言接触产生的表达形式,会发生进一步演化。具体到本文来说,“N+是”从跨层片段到半图式性构式,经历了非典型语境、临界语境、孤立语境和习用化语境等阶段。我们以“结果是”为例,例如:

(3)仙坡明知自己的脚小,可是急于听笑话,所以用手遮着脚这样说。南星也没等人家推举他,就拨着大伙儿的脚指,象老太太挑香蕉似的,检查起来。结果是两个马来小妞的最小,大家都鼓起掌欢迎她们说笑话。(老舍《小坡的生日》)

(4)不过,猫人到底是猫人,他们杀人的时候偏要弄出些花样,给钱的不杀,有人代为求情的不杀,于是该杀的没杀,不该杀的倒丧了命。该杀的没杀,他们便混进哄中去出坏主意,结果是天天杀人,而一点没伸明了正义。(老舍《猫城记》)

(5)这周围的山色是如此之萧瑟,青空又如此之寥泬,木叶惊风,又多少的令人触起无名的愁绪,这个楼,这个名字的楼,在这里真是和谐得完全使我中意了。结果是,在茶客之集团中,我又多占了许多时间。有了这样的癖性,十足地有些傻气了。(施蛰存《名》)

总之,从历时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半图式性构式“N+是”起初受到了外语语序表达的影响,产生跨层片段“N+是”,这一变化属于突变。而后经过汉语自身的“改造”和发展,最终演变为构式“N+是”,这一构式化历程是渐变的,经历“语法化连续环境”的四个阶段。

本小节从历时发展演变的角度,分析半图式性构式“N+是”。下文我们将重点从共时平面的角度,结合物性结构体系,进一步分析“N+是”。

三、物性角色及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发展与应用

(一)物性角色简述

物性结构是生成词库理论(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的核心内容,这一概念最初是由Pustejovsky提出的,②See James Pustejovsky.The generative lexicon.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1991(17),pp.409-441.物性结构由四种角色构成,即:形式角色(formal role)、构成角色(constitutive role)、施成角色(agentive role)和功用角色(telic role)。这四种物性角色展示了名词指称的实体所涉及的百科知识①参见李强《基于物性结构和概念整合的名词隐喻现象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6期,第44-53页。,旨在以一种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式对词项(主要是名词)的语义信息结构进行描写②参见李强《从物性角色看汉语供用句的句法语义特点》,《语言科学》,2016年第5期,第488-507页。,将人们对于名词指称事物的基本感受和认识以形式化的方式表征出来。比如,bread knife,lemon juice,glass door中的bread、lemon、glass分别说明中心名词所指事物的功用、来源和材料,显示了中心名词物性结构中的功用角色、施动角色和构成角色。③参见李强《从物性角色看汉语中动句中动词的语义约束》,《外国语》,2018年第1期,第31-42页。

(二)物性角色在汉语中的发展与应用

物性结构体系引入汉语,学者们一方面从理论上加以深化,另一方面结合汉语事实进行分析。

从理论深化的角度来看,主要以袁毓林教授的团队为主。袁毓林根据汉语名词在文本中基本的组合方式、搭配习惯和语义解释,在Pustejovsky的基础上,④See James Pustejovsky.The generative lexicon,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5,p.76.将四种物性角色扩充为十种,分别是:形式、构成、单位、评价、施成、材料、功用、行为、处置和定位。⑤参见袁毓林《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和运用案例》,《当代语言学》,2014年第1期,第31-48页。当然,上述这十种物性角色,并不是在所有的名词中都会体现,而是属于一种大体的区分,还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如周韧在功用角色中划分出占用性功用角色的小类。⑥参见周韧《从供用句到功用句——“一锅饭吃十个人”物性结构解读》,《世界汉语教学》,2017年第2期,第181-193页。我们以“结果”为例。

结果<名词,中性>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物性角色:

形式FOR:状态、情形;

单位UNI:种、类、些、样,等等;

评价EVA:好、坏、一般、预期的、出乎意料的,等等;

施成AGE:做、引起、导致,等等;

功用TEL:满足、厌烦,等等;

处置HAN:接受、否定、无视、排斥,等等。

从汉语事实来看,学者们基于物性结构体系,对汉语实际用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张辉、范瑞萍、袁毓林、李强等。⑦参见张辉、范瑞萍《形名组合的意义建构:概念整合和物性结构的杂合分析模式》,《外国语》,2008年第4期,第38-49页;李强《汉语形名组合的语义分析与识解——基于物性结构的探讨》,《汉语学习》,2014年第5期,第42-50页;李强《谓词隐含、物性角色和“NP1+的+NP2”结构》,《语言研究》,2015年第4期,第9-20页;李强《从物性角色看汉语供用句的句法语义特点》,《语言科学》,2016年第5期,第488-507页;李强《从物性角色看汉语中动句中动词的语义约束》,《外国语》,2018年第1期,第31-42页;周韧《从供用句到功用句》,《世界汉语教学》,2017年第2期,第181-193页;宋作艳《名词转动词的语义基础——从动词视角到名词视角》,《中国语文》,2018年第3期,第295-383页;宋作艳、孙傲《从物性结构看“处所+N”复合词》,《中文信息学报》,2020年第1期,第10-16页;邱颖、施春宏《修辞构式“一量名”的生成基础与机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6期,第65-77页。学者们从名词的物性结构出发,根据不同的物性角色,刻画汉语名词的句法和语义功能。我们以邱颖、施春宏和宋作艳、孙傲的研究为例,分别加以简单说明。

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一量名”的修辞构式,如“一抹斜阳”“一朵娇羞”“一船忧愁”等等,这种非常规量名搭配,其深层理据是什么?邱颖和施春宏基于物性结构体系,从形式角色、构成角色、容器角色、行为角色和处置角色等五个方面加以分析,从生成的角度找出该修辞构式存在的理据,将研究视角从量词转向了名词,是基于名词的全新视野。

除了句法构式(syntactic construction)之外,词汇构式(lexical construction)也可以从物性结构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分析,宋作艳、孙傲一文便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该文系统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处所+N”的词义和释义,主要基于的是功用角色和施成角色,明确指出:结构化的物性特征有助于分化定中复合词构式的构式层级。

综上可见,不论是理论的深化,还是事实的探讨,物性结构及物性角色在汉语研究中有很大的用武之地。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物性结构体系的建立和物性角色类型的细化,给汉语研究尤其是给汉语名词研究,带来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正如袁毓林所说的,“名词的物性结构及其描写框架,可以为解释汉语中一些复杂的句法、语义现象提供理论支持”[2]。

四、从物性角色看“问题是”

“一价认知名词”具体包括哪些,目前学界并未达成一致的看法,大家较为认同的是“问题”,本小节从不同物性角色出发分析“问题是”。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问题”的释义共有五项,与名词相关的义项包括四项,分别是:“①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②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③关键;重要之点;④事故或麻烦。”[3]我们对“问题是”的不同义项分别论述。

(一)“问题是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问题”的第一个义项,其物性角色可以描述如下:

问题<名词,中性>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

形式FOR:题目、考题、试题,等等;

构成CON:题干、选项,等等;

单位UNI:道、个、些,等等;

评价EVA:难、易、一般,等等;

施成AGE:出、设置,等等;

功用TEL:选拔、测试,等等;

处置HAN:回答、解释、跳过、回避、放弃,等等。

我们结合实际用例加以说明,例如:

(6)从素质上说,他数学基本功扎实,和他讨论数学问题是一种享受。(《人民日报》2020年)

(7)只有人类才有语文问题,说语文问题是人类头等重要的问题,也并不为过。(《人民日报》2013年)

上述用例中的“问题”,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表示“数学”“语文”相关科目的题目,此时凸显的物性角色①袁毓林教授在讲座《语言知识资源与“可解释的人工智能”》(2020年5月27日)中谈及,物性角色的凸显问题涉及背景、焦点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是“形式”,可以前加数量短语“这个”等,且“问题”与“是”之间可以插入别的其它成分,如副词“就”。请比较:

(8)a.和他讨论数学问题是一种享受。

b.和他讨论这个数学问题就是一种享受。

(二)“问题是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问题”的第二个义项,其物性角色可以描述如下:

问题<名词,中性>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

形式FOR:矛盾、疑难、困惑,等等;

构成CON:关系、载体,等等;

单位UNI:个、些、种,等等;

评价EVA:困难、复杂、容易、一般、典型,等等;

施成AGE:形成、造成、导致、引起,等等;

功用TEL:破坏、隔阂、困扰,等等;

处置HAN:研究、讨论、解决、回避,等等。

我们结合实际用例加以说明,例如:

(9)雪地在这方面给了你困难,同样反过来也给了极大的便利,问题是你如何善于利用它。(曲波《林海雪原》)

(10)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就此事立刻对王国炎家里的人,或者对王国炎的妻子直接采取行动?(张平《十面埋伏》)

上述用例中的“问题”,词汇意义显著,表示“矛盾”“疑难”,紧接其后的内容是需要研究并解决的。可以在“问题”前加数量短语“这个”等,也可以前加定语修饰语,且“问题”与“是”之间可以插入情态动词“应该”。请比较:

(11)a.问题是你如何善于利用它。b.现在的这个问题应该是你如何善于利用它。

(三)“问题是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问题”的第三个义项,其物性角色可以描述如下:

问题<名词,中性>关键;重要之点

形式FOR:关键、重点,等等;

单位UNI:个、点、些,等等;

评价EVA:重要、决定性的,等等;

施成AGE:形成、造成、导致,等等;

功用TEL:引起关注,等等;

处置HAN:重视、把握,等等。

我们结合实际用例加以说明,例如:

(12)瓦洛加很讲义气,说是光喝我的酒不好意思,非要请我喝他的酒不可。问题是我不会喝酒,只得拼命拒绝。(《俄罗斯酒鬼》)

(13)我们每个人顺手拈来,几乎都可以找到超越时空之流的爱情故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林黛玉……可以说是熙熙攘攘,俯拾即是。

问题是,这些从古破空而来的不朽情爱,几乎展现了两种面目,一种是悲剧的面目,是迷人的,也是悲凄的;一种是想像的面目,是空幻的,也是绝俗的。(林清玄《时间之旅》)

相比第一个义项和第二个义项而言,第三个义项的词汇意义较为抽象,更多凸显的是评价角色,表达一定的情态功用。“问题”前面较难补充出来数量短语,偏离了名词的典型范畴特征。该物性角色下的“问题”与“是”之间的粘附程度较高,附缀“是”的依附程度要高,表现在句法上是,“问题是”后面出现了停顿,甚至“问题是”可以易位到句尾。例如:

(14)沈腾:早知道换一组试题了。

杨迪: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问题是。(《王牌对王牌》第五季)

(15)知道不行,可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了,问题是。

(四)“问题是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问题”的第四个义项,其物性角色可以描述如下:

问题<名词,中性>事故或麻烦

形式FOR:事故、麻烦;

构成CON:原因、过程、结果,等等;

单位UNI:个、些、堆、起,等等;

评价EVA:严重、轻微、厉害,等等;

施成AGE:形成、造成、导致、带来,等等;

功用TEL:困扰、伤害,等等;

处置HAN:分析、解决、回避,等等。

我们结合实际用例加以说明,例如:

(16)小林的问题是房子、孩子、蜂窝煤和保姆、老家来人。(刘震云《一地鸡毛》)

(17)葛洲坝大江电厂发生一起特大停电事故,问题是严重的。(《人民日报》1987年)

上述用例中的“问题”,词汇意义显著,表示“麻烦”“事故”,可以用“麻烦”或“事故”进行替换,且上文中“事故”与之共现(如例13)。请比较:

(18)a.小林的问题是房子、孩子、蜂窝煤和保姆、老家来人。b.小林的麻烦是房子、孩子、蜂窝煤和保姆、老家来人。

综上所述,“问题”有不同的义项,不同义项凸显不同的物性角色。相比而言,当评价角色较为凸显时,附缀“是”的依附程度较高,此时“问题是”的整合度最高。

五、“N+是”的整合度高低及使用频率

除了“问题是”之外,“N+是”还包括“关键是”“结果是”“重点是”“前提是”“条件是”等,本小节从整合度高低①参见李文浩《汉语“有+名”构式的整合层级与认知理据》,《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126-131页。的角度出发分析上述六个“N+是”。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与其它“N+是”进行比较,虽然“问题”有四个义项,我们并不对这四个义项都进行分析,只分析第三个义项,即“问题是3”的整合度。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问题”“关键”“结果”“重点”“前提”“条件”的物性角色加以列表,如下表1:

表1 六个“一价认知名词”物性角色比较

上述六个“一价认知名词”,都可以从六种不同的物性角色进行分析。我们结合实例加以说明,这六个“一价认知名词”凸显的是哪一种物性角色,“N+是”的整合度高低如何。考虑到语体的一致性,检索“N+是”用例时,我们选取文学作品中由标点符号加以标示的用例。例如:

(19)我离开剪影者的时候,不禁反复地回味他说过的话。因为有光明的对照,黑暗才显得可怕,如果真是没有光明,黑暗又有什么可怕呢?问题是,一个人处在最黑暗的时刻,如何还能保有对光明的一片向往。(林清玄《黑暗的剪影》)

(20)按说售楼小姐的套路不能轻易影响沙当当的决断,关键是,沙当当本来心里中意的就是11楼那套单元,却眼睁睁看着别人当场买走了。(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21)你们一走,一半的鱼,就会被五六个头头脑脑分别以处理价分掉,还会用公车给他们一家家送到冰箱边上;另一半哩,倒可能成为明天食堂里的甲菜,我们都得用一大把菜票才能尝到一盘。结果是,你们廉洁,头头脑脑也没犯什么错误,而我们却不能沾光吃上公费报销鱼!(刘心武《曹叔》)

(22)这两位经济学大师的著作,并没有很快地进入大学的课程。对当年僵化的哈佛大学经济学系而言,这些都是太新的观念。重点是,我并不觉得经济分析可以深入到当前世事的核心。因此,我并没有下定决心专攻经济学或成为经济学者,反而自愿入伍,因为我认为这是更有建设性的事。(《诺贝尔之路》)

(23)朦胧诗人舒婷曾经在《致橡树》这首诗里全心全意地赞美说,如果要爱一个人,前提是,千万不要做凌霄花,一定要做木棉树,开木棉花,与高大结实的橡树不分轩轾地站在一起。(《花朵》)

(24)每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发现一具法军无名尸体时,几千名阵亡将士的母亲便一齐去认领,献上亲手制作的花圈,大哭一场。这些母亲深厚的母爱促使法国政府作出决定:在法国建立一座无名战士墓,供没有找到亲人尸骸的家庭寄托哀思。条件是,必须使几千位母亲都坚信,埋在此墓内的就是她的亲生儿子。(《无名战士墓》)

比较六个例句可以看出,“问题是”更多凸显的是其评价角色,表现在句法上是:“问题”的前面不能出现任何修饰成分,必须是光杆形式,“是”前同样不能出现任何修饰成分;表现在语义上是:“问题”语义发生了漂白,其配价成分无法从上下文中找到,“问题是”更多的是一种程式义,不参与基本命题内容的表达,其辖域是后文的整个复句;表现在语用上是:“问题是”更多表达的是发话人的主观态度,标记用法凸显,更多发挥的是调节和组织话语结构、帮助会话顺利进行的功用,起到篇章衔接和主观评注的功用,整体上可以省去。请比较:

(25)a.如果真是没有光明,黑暗又有什么可怕呢?问题是,一个人处在最黑暗的时刻,如何还能保有对光明的一片向往。(林清玄《黑暗的剪影》)

(25)b.如果真是没有光明,黑暗又有什么可怕呢?一个人处在最黑暗的时刻,如何还能保有对光明的一片向往。

相比“问题是”而言,其他五个“N+是”,或者评价角色凸显度不高(如“结果是”“关键是”),或者可以在“N”之前补充出一定的句法成分(如“条件是”“前提是”),或者“N”的语义漂白度较低(如“重点是”)。我们以“前提是”“条件是”为例加以说明,请比较:

(26)a.如果要爱一个人,前提是,千万不要做凌霄花,一定要做木棉树。(《花朵》)

(26)b.如果要爱一个人,[爱的]前提[就]是,千万不要做凌霄花,一定要做木棉树。

(27)a.在法国建立一座无名战士墓,供没有找到亲人尸骸的家庭寄托哀思。条件是,必须使几千位母亲都坚信,埋在此墓内的就是她的亲生儿子。(《无名战士墓》)

(27)b.在法国建立一座无名战士墓,供没有找到亲人尸骸的家庭寄托哀思。[这样做的]条件[就]是,必须使几千位母亲都坚信,埋在此墓内的就是她的亲生儿子。

上述两个例句中的“前提是”和“条件是”,从语义上看,“条件”和“前提”还有具体的词汇义,且配价成分明显存在;从句法上看,“前提”和“条件”以及“是”的前面都可以补充出一定的修饰语;从语用上看,“条件是”和“前提是”的客观命题义要强于主观情态义。这样看来,“前提是”和“条件是”的整合度很低。

综上,相比“问题是”而言,“结果是”“关键是”的整合度要低,“重点是”的整合度更低,“前提是”“条件是”的整合度最低。

上述属于定性分析,为了印证这一观点,我们封闭定量统计了2001年至2019年《人民日报》中六个“N+是”的使用频率,并加以汇总,如下表2:

表2 《人民日报》(2001年—2019年)中“N+是”用频统计

由上表用频统计可以看出,“问题是”的用频最高,说明其整合度也最高,属于典型的构式,“关键是”与“结果是”的用频相对要低,表明二者的整合度相对较低,属于较为典型的构式,“重点是”的用频很少,表明其整合度很低,属于典型度一般的构式,“条件是”“前提是”的用频几乎为零,表明二者的整合度最低,属于不典型的构式。我们将“N+是”整合度高低列表3如下:

表3 “N+是”整合度高低

综上可见,“一价认知名词”凸显评价物性角色时,整个“N+是”的整合度相对要高。除此之外,判定“N+是”整合度高低,需要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综合考虑。

六、结 语

现代汉语中的半图式性构式“N一价认知+是”,经历了语言接触和自身演化两个步骤。不同物性角色的“一价认知名词”,对附缀“是”的依附程度有不同的影响。相比客观词汇意义而言,主观评价角色较为凸显时,附缀“是”的依附程度要高。物性角色不同,整个“N+是”的整合度也存在高低之别,相比“问题是”而言,“结果是”和“关键是”的整合度较低,而“条件是”和“前提是”的整合度最低,属于不典型的构式。从典型到不典型,半图式性构式“N+是”形成一个连续统,表现为用频存在一定的高低之别。

猜你喜欢

用例物性构式
物性参数对氢冶金流程能耗及碳排放的影响
汉语构式化理论研究回顾及展望*
比较类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构式语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承继联接与俄语存在构式范畴的建构*
资费拨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现代视阈下的商品拜物教反思
用例规约在课程成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