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性结构视角下的新兴构式“××西施”研究*

2021-06-24

关键词:功用西施语料

王 洁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

“××西施”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出现较早的指人短语结构,其源头可追溯到“豆腐西施”。王宝红、俞理明以具体材料证明,“豆腐西施”在一些晚清小说、笔记中就已出现,后通过鲁迅先生的《故乡》而广为人知。①参见王宝红、俞理明《“豆腐西施”都卖豆腐吗?》,《语文建设》,2004年第12期,第35-36页。不过,长期以来,“××西施”的能产性并不强。近十年来,随着“半边天”们在各行各业中赢得越来越多的点赞,加之语言使用者对个性化表达方式的追求,“××西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大众媒体在人物报道时常用的指人成分。新成员不断汇入到“××西施”集合中,如“口罩西施”“蚂蚱西施”“塔吊西施”等等,既有组合也产生了新义,如新时代的“豆腐西施”多指制作、销售豆腐的创业模范。在结构上,不仅有名词性成分充当定语的“N+西施”,也出现了动词性成分做定语的“V+西施”。

作为在当下语言生活中相当活跃、且能产性颇强的词汇构式,“××西施”这一结构及其大量涌现很值得关注。侯国金概括了三种类型的构式:构式义完全不可预测的、构式义具有一定可预测性和构式义具有较大的可预测性的。②参见侯国金《词汇-构式语用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100-103页。“××西施”成员中,既有意义基本可预测的成员,如“插花西施”是从事插花工作的,“卤菜西施”是制售卤菜的;也有意义仅可部分预测的成员,如语料中的“甘蔗西施”是现榨并销售甘蔗汁的,而不是卖甘蔗的。那么,“××西施”的语义生成机制是什么?新兴的“××西施”中还存在相当多的歧义现象,例如:“口罩西施”有时是研发、生产口罩的创业女模范,有时是戴着口罩的漂亮女孩,类似的歧义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为此,我们以“读秀”数据库中的报纸数据库为语料来源,通过检索2007—2018年的报纸语料,收集到包含“××西施”的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标题共752条,“××西施”短语共318个。③以报纸媒体为语料来源,能兼顾语料来源的正式性和鲜活性。“读秀”报纸数据库收录我国中央级、省级、地市级报纸共541种,能够基本反映某一语言项目在报纸媒体中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物性结构理论,对当代语言生活中的“××西施”进行多角度的考察。

一、“××西施”定语考察

(一)“××西施”定语的语法类型

在语言本体层面,“××西施”可看做一个以定语“××”为变量的构式,该构式具有一定的能产性。根据“××”的语法性质,可分为“名词性定语+西施”(如“月饼西施”)和“动词性定语+西施”(如“插花西施”)两类配列。在318个“××西施”中,前者约占90%,后者仅约占10%。

“××西施”的名词性定语所含的音节数量多寡不一,其中以双音节和三音节定语为主。单音节定语全部为名词性语素。双音节名词性定语以复合词居多,也有少数派生词、单纯词和名方短语。根据语法配列的不同,三音节名词性定语主要有:(1)“名素+名素”式(N1+N2),如“珍珠鸡”“糖葫芦”;(2)“动素+名素”式(N1V+N2),如“手擀面”“葱包烩”,其中N1是从工具、材料的角度修饰V的;(3)“形素+名素”式(A+N),如“小买卖”“满煎糕”。四音节名词性定语均为“N1+N2”式。动词性成分定语全部为双音形式,且多为动宾结构,包括离合词、非离合词和动宾短语。

根据是否为词法模式的产物,现代汉语中复合词可分为“词法词”和“词库词”。①参见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页。充当“××西施”定语的双音复合词主要是“词库词”,但也有少数是“词法词”,如“烤肉”“煎包”等可归入“烹饪方式+食材”词法模式。三音节定语以定中式“N1+N2”为主,“N1V+N2”和“A+N”结构也较常见。

动词性成分充当定语的“××西施”中,约84%为“VN”式动宾结构,多用以表述“西施”的职业行为,如“卖鱼西施”“养鸡西施”等。“VN+西施”结构中,大多数“VN+的”可转指职业。马伟忠认为,“人们对某一职业的主观评价越低,这一职业名词可以用‘VP的’表达的可能性越大”[1]。“VN+西施”主要是农民、个体商贩、保洁人员等,但也有新兴服务业的从业者,如“调酒西施”“插花西施”等,其中的VN加“的”后不常用于指称职业。

“VN”式动宾结构和“西施”构成完整的述谓结构,因此“动词性成分+西施”的整体语义透明度很高;但其中所含的N是概念层次较高的单音节成分,而要从所经营事物的角度对“西施”们从事的行业进行细化分类,往往需要语义更加具体的双音节甚至三音节复合名词充当定语。

(二)“名词性成分+西施”定语的语义类型

“××西施”构式中,“名词性成分+西施”的能产性远胜于“动词性成分+西施”。在收集的286例“名词性成分+西施”中,有19例的定语由名方短语或处所名词充当,具有[+方所]义,可做“在”的宾语,在构式中多指“西施”们工作、生活的场所,如“花中西施”“小镇西施”“醋坊西施”等。大多数“名词性成分+西施”的定语是具有功用义的非方所名词性成分。生成词库理论将功用义名词分为典型人造类、纯人造类和伪人造类三类②参见宋作艳《功用义对名词词义与构词的影响——兼论功用义的语言价值与语言学价值》,《中国语文》,2016年第1期,第47页。。其中,“典型人造类与纯人造类是真正的人造类,可做联合谓项,伪人造类不能做联合谓项,本质是自然类附加了功用义”[2]。“非方所名词性成分+西施”可相应分为三类:“典型人造类+西施”,如“粽子西施”“风筝西施”;“纯人造类+西施”,如“肉牛西施”“鞋匠西施”;“伪人造类+西施”,如“莲蓬西施”“蚂蚱西施”。

1.典型人造类+西施

该类共189例,其中159例属于“食材食品+西施”组合。借鉴目前关于食材食品类名词语义分类框架,并结合语料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典型人造类+西施”中的“食材食品+西施”归纳为如下小类。③关于现代汉语食材食品类名词的语义分类框架,参见李葆嘉《现代汉语析义元语言研究》,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3年,第227页;苏新春《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81-84页。

(1)“小吃+西施”,如“炸串西施”“鱼糊粉西施”;

(2)“主食+西施”,如“抓饭西施”“手擀面西施”;

(3)“零食+西施”,如“蛋糕西施”“冰淇淋西施”;

(4)“菜肴+西施”,如“香锅西施”“铁板烧西施”;

(5)“熟食+西施”,如“烤鸭西施”“腊肉西施”;

(6)“副食食材+西施”,如“腐竹西施”“丸子西施”;

(7)“调味(佐餐)品+西施”,如“甜酱西施”“泡菜西施”;

(8)“饮品+西施”,如“奶茶西施”“豆浆西施”;

(9)“餐种+西施”,如“早餐西施”“西餐西施”。

还有30例中的定语为[-可食]的典型人造类名词,呈现出相关职业的多元化态势。其中“实体类”主要有:“手工艺品+西施”,如“绢花西施”;“文体用品+西施”,如“围棋西施”;“日用品+西施”,如“口罩西施”;“机器+西施”,如“塔吊西施”;“装修用品+西施”,如“窗帘西施”;“手持用具+西施”,如“湖笔西施”;“非实体类”主要有:“表演艺术+西施”,如“杂技西施”;“社会活动+西施”,如“环保西施”。

典型人造类名词语义小类在“××西施”中的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在“食材食品+西施”类的定语中,“小吃”“主食”“零食”三小类定语在出现次数上位列三甲。“××西施”主要属于特定职业范畴,而在食材食品类名词中,“小吃”“主食”“零食”不仅所含成员众多,而且容易成为具体职业的关涉对象,如“凉皮西施”的职业是“做(卖)凉皮的”。

2.纯人造类+西施

以纯人造类名词为定语的“××西施”主要有两小类:一是定语指专门用来做食材食物的动植物,如“家禽西施”“肉牛西施”;二是定语为职业名词,如“裁缝西施”“电商西施”。值得注意的是,同职业类名词组合时,“西施”均充当中心语,这与“美女作家”“美女教师”等“美女”修饰职业名词的情况正好相反。王灿龙指出,由职业名词和一般指人名词构成的黏合结构中,如果两个指称成分的外延和内涵属性有明显的级差关系,语序一般是不可逆的。①参见王灿龙《指称黏合的条件及其相关的语法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第23页。“*西施裁缝”和“美女裁缝”的对比也表明:在内涵凸显上,美女>裁缝>西施,而在外延凸显上,西施>裁缝>美女。根据表示性质还是表示要素,名词语义成分可分为描述性和关涉性两类。②参见施春宏《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第212页。从语义上分析,“美女裁缝”中的“美女”是描述性修饰成分,不是关涉性修饰成分,而“裁缝西施”中的“裁缝”则是从职业身份角度对泛称“西施”的描述。

3.伪人造类(自然类)+西施

语料中共有61例,具体小类有:

(1)“动物+西施”,如“黑猪西施”“蚂蚱西施”“珍珠鸡西施”;

(2)“副食食材+西施”,如“芹菜西施”“土豆西施”“木耳西施”;

(3)“水果(干果)+西施”,如“苹果西施”“枇杷西施”“核桃西施”;

(4)“其他伪人造类+西施”,如“蜂蜜西施”“松茸西施”“菊花西施”。

第(1)类定语多为家禽家畜的下位概念,具有典型的[+可食用]特征,也有少数动物的[+可食用]特征不典型,如“蚂蚱”。第(2)(3)类定语多指某些可食的植物和食用真菌,其中指称可食植物的词语数量较多,有些只有整体义,如“芹菜”,少数只有部分义,如“莲蓬”,还有些既有整体义也有部分义,但在“××西施”中呈现部分义,如“土豆”。

在“伪人造类+西施”结构中,不少伪人造类名词属于“动物+身体部位或器官”模式,它们进入“××西施”构式后,在某些具体语境中实指人造类意义。如“猪蹄西施”“鸡爪西施”等,其中的“猪蹄”“鸡爪”等在语料中均指“烤(卤)猪蹄”“卤(泡)鸡爪”等熟食。此类现象与“某材料→用该材料制成的产品”这一转喻方式有关。日常生活中,许多食品名是以食材名为构成成分的,用食材名来转喻食品相当常见,有时“××”食品义的使用占明显优势,如“买鸭脖”中的“鸭脖”一般指食品而非食材,也有些“××”的食品义和食材义都较常用,但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西施”中主要指食品,如“猪蹄”“鱿鱼”。

“××西施”中的伪人造类定语语义类也以“食材食品”类为主,在“××西施”中的具体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伪人造类定语语义类在“××西施”中的分布

综上,以人造类、纯人造类和伪人造类食材食 品类名词充当定语的情况在“名词性成分+西施”中合计比例高达78.3%,“处所+西施”的定语有些也与食材食品密切相关,如“肉摊西施”“醋坊西施”等。此外,也有一些食材食品范畴外的名词进入“××西施”构式提示职业,如“快递西施”“电商西施”等。这表明,受经典语汇“豆腐西施”的影响,食材食品范畴依然是“××西施”中定语的典型语义范畴,同时,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创新也推动了“××西施”中定语语义范畴的拓展。

在充当定语食材食品类词语中,大多数属于基本层次范畴及其下位范畴,也有一些语义层次较高的词语与“西施”组合,在“纯人造类+西施”中还较多见。如“家禽西施”“蔬菜西施”“小吃西施”“卤菜西施”等。这主要源于某些“西施”的经营项目一类多种,但“小吃西施”(《网友热议武汉“小吃西施”》,《武汉晨报》2011年4月1日)则是产生于类指的需要,是以“具体小吃名+西施”为成员的集合。

在286例“名词性成分+西施”中,“人造类+西施”的比例占到了66.1%,如果将纯人造类也纳入其中,更是占到了72%。也就是说,名名组合的“××西施”中,“人造类+自然类”相对于“自然类+自然类”明显占优势。而方清明、彭小川认为,新创名名复合词中,“人造物+自然物”模式非常不能产,主要原因是自然物一般不像人造物那样具备复杂的功能或关系。①参见方清明、彭小川《从认知—心理视角研究新词语》,《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第3期,第86页。对于一般自然物而言,这一看法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对于指人范畴的自然物则未必适用。周元琳较早就注意到了“联想人”“红旗人”(“品牌+人”)和“电影人”“音乐人”(“行业+人”)等“人造物+自然物”指人新组合②参见周元琳《汉语世界,“人”气正旺》,《语文建设》,2000年第5期,第13页。。周韧的研究表明,“钢琴家”“面包师”“咖啡族”中的指人类词缀都可以被标注出功用角色。③参见周韧《汉语三音节名名复合词的物性结构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6期,第77页。我们认为,指人范畴的自然物同样具有复杂的功能和外在关联,“人造物+人”也是相当能产的语义模式,作为其中特殊类型的“人造类+西施”,主要反映了从行业的角度对人群进行高精细度划分的需要。

二、“××西施”整体考察

(一)“××西施”涉及的隐喻、转喻现象

Goossens指出语言中存在同时涉及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现象,即“隐转喻”(metaphtonymy)。④See Goossens Louis,"Metaphtonymy: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expression for linguistic action",Cognitive Linguistics,3(1990),pp.323-342.“西施”代指“美女”可归入“隐转喻”:“西施”意义的扩大既涉及基于相似性的隐喻,也涉及特殊转指一般的转喻。当“××”和“西施”组合为定中结构时,隐喻和转喻又在整体语义生成中发挥作用。方清明讨论了不同类型的隐喻转喻方式对名名复合词词义生成的作用⑤参见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词的认知语义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96-109页。。研究显示,这些类型在“名词性成分+西施”结构中有不同表现。

1.发生隐喻的情况

涉及“××西施”的隐喻在定语、中心语和词语整体上发生得都极少,在我们统计的语料中各发现1例。“西施”发生隐喻的语例是“海带西施”(《太行晚报》2018年8月29日)这里的“海带西施”实指超市中身披海带的人造模特。“××”发生隐喻的语例是“(新)豆腐西施”(《羊城晚报》2009年5月29日)这是指一位接受过多次整形的女士,她的脸部变得像“豆腐”一样,一碰就可能变形,这是将“豆腐”的“易损伤变形”特征投射到了人体域。整体隐喻的例子只有“红梅西施”,实为一种菜名。

2.发生转喻的情况

涉及“××西施”的各种隐喻、转喻类型中,定语位置上的转喻表现最为活跃,“转喻类定语+西施”语义的可预测性相对较低。

“材料→产品”是其中运用最多的转喻方式,上文述及的“伪人造类食材→食品”即属此类。也有“人造类食材→食品”的情况,如“糯米西施”(《长江日报》2010年4月19日)指一位面目清秀、摆摊叫卖“糯米团子”的女孩,“翻糖西施”(《黄河晨报》2015年1月28日)是一位擅长制作“翻糖蛋糕”的蛋糕师。还有一些“××西施”运用了较为特殊的转喻方式,如“牙签西施”(《邵阳晚报》2015年9月29日)中的“牙签”代“牙签牛肉”,这是用食具来转指配有该食具的小吃。“泥巴西施”(《达州日报》2018年3月9日)中,“泥巴”是土地的构成元素,而土地又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要素,于是形成了“泥巴→土地→生态农业”的转喻,该“泥巴西施”实指大力实施生态农业项目的致富带头人。中心语“西施”极少发生转喻,仅有“(男)濑粉西施”1例,其中的“西施”范畴扩大,转喻“帅哥美女”。

(二)物性结构与“××西施”的语义生成

在“××西施”中,“名词性成分+西施”语义透明度相对较低。“名词性成分+西施”属于广义的名名复合词N1N2,在名名复合词词义生成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还原隐含的谓词。有学者开始运用物性结构分析方法,通过N1或N2的物性角色来还原N1N2所隐含的谓词,把握N1和N2之间的语义联系,推导整体词义。宋作艳重点关注定语名词的物性角色和N1N2整体名词语义关系①参见宋作艳《类词缀与事件强迫》,《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4期,第455-456页。。周韧则采取从寻找中心名词功用角色出发、分层处理方式②参见周韧《汉语三音节名名复合词的物性结构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6期,第78-79页。。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我们分别对“人造类+西施”“纯人造类+西施”“伪人造类+西施”展开物性结构分析。

1.“人造类+西施”的物性结构和语义生成

对于该类中大多数的“食品食材+西施”而言,可以通过食品食材的施成角色(“做”“制作”)和规约化属性(“卖”“出售”)还原谓词,如“煎饼西施”是做煎饼、卖煎饼的。但是,对于“非食品食材+西施”,很多时候就难以通过施成角色或规约化属性来推导意义,如“塔吊西施”“围棋西施”不是“造塔吊的”“做围棋的”,而是“开塔吊的”“下围棋的”。这时,要通过“塔吊”“围棋”等的功用角色“开”“下”来还原谓词。如果要对“人造类+西施”的谓词还原做统一处理,可以从中心语“西施”的物性角色入手,结合N1来生成词义。“西施”是以“VN1”为常见职业行为的(含兼职),因此在“××西施”中具有“VN1”(常见职业行为)这一功用角色。③不少常见职业行为“VN1”加“的”后可转指职业,如“卖包子的”,但也有些难以实现转指,如“棋手”一般不说成“下围棋的”。语言使用者可以结合日常经验,通过常见职业行为“VN1”来还原V:相对于“造塔吊”,“开塔吊”是更为常见的职业行为,“下围棋”比“造围棋”更容易被理解为某一职业的行为。这样看来,“塔吊西施”“围棋西施”中N1功用角色的凸显,“废品西施”中N1规约化属性的凸显,“煎包西施”中N1施成角色和规约化属性的双重凸显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如果“人造类+西施”的定语发生转喻,其语义推导难度会增大。如“翻糖西施”中的“翻糖”是一种人造类食材,和“腐竹”不同,其主要功用是“制作翻糖蛋糕”(也是职业行为),不是“吃”,通过“翻糖”特定功用角色“制作翻糖蛋糕”才能生成整体词义。

2.“纯人造类+西施”的物性结构和语义生成

该类中的“职业名词+西施”语义透明度很高,指“从事该职业”的“西施”。当定语为用来做食材食物的动植物时,也均可通过N1的施成角色“种植”“养殖”和规约化属性“出售”来还原谓词。

3.“伪人造类+西施”的物性结构和语义生成

当该类的定语以伪人造类词形实指人造类时,其谓词还原过程与“人造类+西施”基本一致。当定语实指伪人造类时,大多数情况下仍可根据N1的施成角色“种植”“养殖”和规约化属性“卖”“出售”来还原谓词。但由于伪人造类本质上是自然类,当“××西施”的伪人造类定语具有[+可食]之外的其他功用时,就可能需要通过其他功用来还原谓词。例如:语料中的“甘蔗西施”不是卖甘蔗的,而是现榨甘蔗汁的,隐含的“榨甘蔗汁”其实是“甘蔗”除“吃”之外的特殊功用角色,而“榨甘蔗汁并售卖”又可成为“西施”在特定语境中的功用角色,类似的还有指称“酿柿子酒”的“柿子西施”,“做紫薯饼”的“紫薯西施”。

4.“××西施”的歧义成因

定语的多义是部分“××西施”歧义的成因。如“粉条西施”“水饺西施”中的“粉条”“水饺”有时指小吃,有时指食材。“猪蹄西施”“鱿鱼西施”等本质上也都是或关涉食材或关涉食品的歧义结构。更主要的歧义成因是物性角色凸显的差异④魏雪、袁毓林《汉语名名组合的语义解释规律和释义模板库》中在论及“食物+身份”的释义模板时,指出隐含的谓词可能是N1的施成角色或功用角色,但未就出现条件进行分析,参见魏雪、袁毓林《汉语名名组合的语义解释规律和释义模板库》,载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48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85页。。我们就“××西施”的歧义讨论相关的物性角色凸显差异。

(1)对典型范畴义的偏离

“××西施”的典型范畴意义是“从事××(职业)”或“从事与××(事物)相关的职业”的“西施”。如果“人造类+西施”中的“西施”不具有“常见职业行为”的功用,N1凸显的物性角色会呈现变化。如语料中的“口罩西施”指一位研发新型口罩并成立公司生产销售的创业青年,其中“口罩”凸显施成角色和规约化属性,而百度百科中的“口罩西施”指北京地铁上一位戴着口罩的漂亮女生,此处“口罩”凸显功用角色“戴”。语料中“拉面西施”有歧义:一是专门卖拉面的,二是擅长做拉面,但并不卖拉面的。①歧义的实际出现频率往往有明显差异,如24例“馒头西施”都是“做(卖)馒头的”,只有1例指“爱吃馒头的美女”。

(2)定语所指事物功用的多样性

上文中谈到的“伪人造类+西施”中的“甘蔗西施”“柿子西施”“苹果西施”等,其实都是歧义结构,只是某些歧义尚未在报纸语料中出现,这是因功用角色的不同具体内容形成的,这些伪人造类名词指称的事物既可直接食用,也可用以制造食品。“人造类+西施”也有少量类似情况,如“菜籽油西施”在语料中实指专门用优良菜籽油炒菜服务顾客的女店主,这里凸显的是菜籽油“炒菜”的功能。概括地说,如果“可食”的N1有其他常见功用,客观上便存在歧义的可能性:有时通过N1的施成角色还原谓词,有时通过N1“食用”之外的功用角色还原谓词。也有某些“××西施”在语料中由于“西施”功用角色的差异而产生了多义性。如被称为“猪肉西施”的河南张源远、张志远姐妹饲养豫西黑猪,自产自销,而吉林的“猪肉西施”隽明明创办O2O猪肉销售店,专事销售。这种歧义可归因于“猪肉西施”的功用角色“V猪肉”在语境中的语义变异。

三、结 语

在本文搜集的752条含“××西施”的标题中,新闻标题共590条,文学标题共162条,二者比例为3.64:1,可见以“××西施”来指称从事某行业的新闻人物是其在报纸媒体中的主要功能。“西施”本为专有名词,外延凸显特征很强,这种语义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施”所继承,因而,与“××美女”“××女郎”相比,“××西施”的专指特征较强,类指特征偏弱。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西施+人名”的同位结构,而且绝大多数“××西施”不能受数量短语修饰。语料中绝大多数文本里的“××西施”都是专指的,极少有“小吃西施”这样的类指和“牛奶滞销我省出现‘牛奶西施’”这样的不定指。“××西施”的特殊专指性表现在:在客观世界中的所指对象并非唯一,而在具体文本中所指对象常常唯一,这种指称特点是它被用来高频指称新闻人物、文学形象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功用西施语料
谈《西施断缆》对西施入吴原因的改写
海量标注语料库智能构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虎鹤门身法八势
浅谈视频语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西施舌”的诱惑
花朵的作用
《庄子说》(十三)
钢笔和墨水的争吵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