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研究①

2021-06-24汪锋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校园技能高职

汪锋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主阵地,院校数量已达1200多所,招生规模300多万/年,在校生人数超千万。《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显示,19~22岁年龄组中大学生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高职学生身体素质数据更为不乐观,明显低于本科学生[1]。高职体育课程承担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转型的重要时期,探讨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具有理论意义。

国外对于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培育聚焦技能培养、健康寻求、体育人生态度3种论述,呈现超越技能、反思性思维,价值追求3种理念[2]。国内学者于素梅[3]、季浏[4]、赵富学[5]关于体育核心素养内涵观点基本一致,主要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延伸[6]。然而,国内学者对于高职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研究凤毛麟角,学者研究存在重宏观、轻微观;重义务教育、轻高等教育的现象。因此,探讨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建设,对于明确高职体育课程理念、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具有实践意义。

1 高职体育课程特性及存在问题

1.1 高职体育课程特性

高职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由高职体育自身性质与属性决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性。高职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为高职学生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具有普遍价值及超专业的功能,具有全面育人的特有价值。当前有学者提出“高职体育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观点,实则是对高职体育课程公共功能的弱化,一旦高职体育课程附属于专业课程,必将失去自我。二是健身性。高职学生自身因素分析:学习自主性、自律性,锻炼积极性均较为薄弱。环境因素分析:相对于高中阶段,学习节奏放缓,压力下降,自由支配及静态时间上升,宅居率、抽烟率、电子产品使用率上升,造成身体素质直线下降。体育课程承担主要健身功能,高职体育课程的技能学习,运动素养培育均是体育课程健身延续性的追求。三是层次性。当前高职体育课程普遍实行年级分层,以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项选修课、体育保健课的选课模式。年级分层选课模式往往忽视学生技能水平差异性。由于高考本科、高职分段招生制度,制约体育生选择空间,部分身体素质出众与体育技能精湛的体育生考入高职院校。另外一方面,中小学体育各年段体育课程内容重复教学,导致部分学生12年体育课未掌握一门体育技能已成常态。技能水平差异性造成体育生缺乏体育课程学习兴趣,也造成部分学生厌学体育现象。四是短期性。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周期基本采用“2.5+0.5”或“2+1”模式,在校时期仅仅2年或2年半,一般体育课总课时为108课时。在这段时间内要弥补中小学体育技能教学不足,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具有很大的现实挑战性。

1.2 高职体育课程存在问题

第一,体育课程价值观模糊:高职学生体育课程价值含糊不清,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及意义,大学生自身未必确定,体育考核合格,学校体育任务是完成体育课程唯一目标,社会发展需要怎么样的体育能力,体育对于健康的价值,未做深入思考。第二,体育课程内容单一及重复:大、中、小体育课程无衔接体系是现实问题,上12年体育课,完成1400节左右的体育课程内容,未能掌握一门运动技能已是不争事实,要通过整齐划一的108节高职体育课完成技能掌握,难度巨大。第三,体育课程健身价值弱化:连续30年体质健康下降数据中,高职学生体质数据下降幅度最大,主导因素来源于自身缺乏锻炼、自律性不强等内因,也不可否认宅居、电子产品等外因影响,内外部因素共同形成体质下降。第四,体育课程文化缺失:当前体育课程文化尚未形成,存在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文化割裂的现象。同时受娱乐文化影响,当代高职学生关心体育明星,伪球迷居多,不踢球却熬夜看球、参与赌球现象层出不穷。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缺失,培养出更多的伪球迷,不管奥运会、世界杯体育盛会关注度火热,缺乏文化与精神的体育都是昙花一现。

2 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体系路径

2.1 核心素养培育的体育课程结构设计

根据技能形成理论,运动能力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经历反射性不自主、基本自主、连续自主、特殊应用4个阶段,最终内化形成运动控制能力[7]。研究发现,当发展到第三个运动阶段时,环境因素、活动参与因素大于基因对个体影响。高职阶段学生基本处于三、四阶段,研究认为通阶段性干预,可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运动技能。

根据高职学生技能特征及需求,基于技能形成理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采用四级制。考核标准:A级学校运动队,B级课堂精英,C级课堂强化,D级培育合格型。A级代表校队精英及社团骨干,B级代表课堂骨干,C级课堂合格技能,D技能需特殊教学。A级层面:特殊应用阶段,校队精英及社团骨干为主,采用课内外教学,以课外训练为主,在课堂中需做好助教工作,同时参与体育社团管理工作。B级层面:课堂精英,技术技能动作由连续自主过渡到特殊应用阶段。B级阶段时身体练习手段、运动负荷是运动技能提升的关键,必须提高学生身体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保证练习时间,增加练习密度,提升练习强度。C级层面:课堂教学技能掌握,基本技术掌握及基本自主应用。C级阶段有意识练习提高基本动作技能阶段,是提高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学习经历,是课程结构化设计的主要实践手段。D级基础练习及动作纠正,通过纠正技术弱点,分组练习增加有效练习时间来巩固意识并强化技能,在这个环节中助教发挥主要作用,对于学习者来说有意识的练习需要集中注意力,要求学习者认知上和身体上都保持专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随着3年课程实践,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循序渐进式技能等级培养体系,遏制了技能分层现象进一步扩大,分层技能目标设立既培养并保护了技能学困生的运动兴趣,也为体育精英技能实践与提升开了一扇窗。近几年,该校各项运动相关数据明显上升,在运动兴趣培养方面,参与自主健身运动人数不断提升,在校园两级赛事参与方面,赛事参与人数明显上升(见表1)。

表1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篮球六级赛事参与人数一览表

2.2 自我健康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

GregoryJ.Welk在社会生态模型、社会认知理论、期望—价值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模型(YPAM)[8]。YPAM模型认为,3种主要因素与青少年身体活动相关。第一个是社会支持因素,朋友支持是关键变量。第二个是易感因素,基于自我效能感设定目标并完成目标。第三个是促成因素,个体参与体育活动促进了健康体适能的改善,形成正向反馈刺激个体参与。考核制健身跑体系符合YPAM模型。高职学生作为群体,学生群体关系构成社会支持体系;每学年180km基础线促进自我效能实现;体测各项数据的提升促进个人参与体育活动。

基于上述理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自2016年开展校园健身跑项目。运动类软件在很多学校在开展,各学校开展过程及效果各有差异。该校在公里数、时速、课程考核设计上具有自身优势。指标及要求:每学年总公里数不低于180km,每次记录成绩区间1~3km/d,每公里时速区间2'11"~10'00"。课程考核:健身跑成绩占期末考核的10%,健身跑总里程数未到90km/学期,期末考试不合格。每增加30km期末考核加5分。经过3年坚持,参与人数、耐力成绩提升、省体测排名各方面取得进步(见表2)。

表2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健身跑相关数据一览表

2.3 体育精神引领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与学校培养目标相关联,体育活动沉淀最终以体育精神表达并形成文化[9]。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器物层,校园体育设施设备,依托校园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建立环学校健身步道3km。校园健身设施亮化工程:体育设施白天全开放,夜间全亮化。引入专业健身俱乐部进校园:健身场馆面积1000m2的专业健身设施,培育学生自我健康投资理念。第二个层面为制度层,主要表现为体育工作、体育活动的相关制度。组织机构:成立执行校长为主任的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副校长为主任体育文化节组织机构,机构成员涉及二级分院、各职能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成立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心,负责学生体育活动及体质健康测试日常管理工作。常态化活动机制:体育活动融入体育文化节、公寓文化节、社团文化节、新生文化节等活动。第三个为体育精神文化层面,体现着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该校健身文化正在形成,2018年全校参与健身跑师生人数达7967人,健身跑已成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赛事文化正四大文化节、六级赛事体系中包含普及赛事及精英赛事,体育赛事文化培育了校园体育明星。体育需要明星,需要引领与示范,2018学年体育优秀个人(团体)评选活动,354056的访问量,正诠释着师生及校友对该校体育工作的支持与关注。

3 结语

健康取向多元学科体系,分层技能教学,自我健康管理模式,校园体育文化引领促进了高职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培育。高职体育课程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技能重复性教学及健身习惯的培养问题,仅仅通过高职体育课程彻底解决不现实。如分层教学涉及教学场地问题,健身跑运动负荷、强度、密度的科学性也值得探讨。体育核心素养培育,不仅要从源头抓起,形成一体化中、小、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也要抓后续问题,健身跑与健身行为的延续性也值得推究。

猜你喜欢

校园技能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