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学业导师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

2021-06-24张小辉李法社

大众文艺 2021年11期
关键词:本科生学业导师

张小辉 杜 威 李法社 祝 星

(昆明理工大学 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

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创新教育是以提高高校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尤其注重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尊重人的个性,努力开展基于个性差异的教育。因此,如何找到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并在加强和巩固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教育制度和模式,如何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国内许多高校也都处在不断的尝试和摸索阶段。

专业导师制度起源于十四世纪牛津、剑桥等几所世界著名大学,其实质是对研究生的“个别辅导制”,并不用于本科生,随着十九世纪后期哈佛大学开始推行本科生选课制和学分制,以指导学生选课和专业学习为主要目的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度也应运而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后本科生专业/学业导师制度才开始在世界各国高校中推广和发展。目前,国外一些著名高校仍然采用本科生导师制,该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北京大学于200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的试点,随后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开始在部分院系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入实施,各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全面型、复合型和专业型等人才培养计划,这就要求专业/学业导师制度在围绕以上基本职责的基础上,探索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专业导师制工作模式。

昆明理工大学实施班主任与学业导师结合的制度,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与传统的师生关系相比,在学业导师制度下,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师生之间形成了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环境,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发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时也促进了导师教育素质的提升和自身发展。学业导师制能增进导师对自身发展的认识,强化导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意识。导师的提高和发展又能增强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即是围绕昆明理工大学学业导师工作基本条例,结合新时代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创新型、全面型和复合型目标,在指导学生专业知识和提升学科认识,加强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借助于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试验平台,探索在学业导师制度下的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科生课外创新与实践教育,提出基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业导师工作模式。

一、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体系的建立

(一)分阶段、分层次的导师制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

首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学习指导与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指导。对于大一学生,新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会使他们感到困惑和迷茫。因此,需要指导他们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风(以情感/思想交流为主)。对于大二学生,逐渐接触到专业基础课程,则需要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了解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及各门课程在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以基本专业指导为主)。对于大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本知识,这一阶段则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和发掘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实践(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主)。对于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创业和升学的多重选择和压力,需要帮助和指导建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发展观和世界观(以培养和提升综合竞争能力为主)。

(二)基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和科研实践的课外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实践与研究

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和科研课题是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对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课题,能够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创业大赛与科研实践相辅相成,学生在参与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创新点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展示出来,而参与不同形式的竞赛又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三)课外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学业导师团队的建立

每个专业都有很多的学业导师,每个学业导师只负责一部分学生,而每个导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承担的课程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等。因此必须建立以专业为基础,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学业导师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导师之间、学生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互通,打破了传统的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对多”模式,而形成了以信息为主的多渠道信息流模式。

该体系的建立突出了在学业导师制度下的本科生创新教育,因此对于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在对学生进行基本专业知识和学科发展方向等学业指导的基础上,分层次并重点对层次较高的学生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形成的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1 学业导师工作制度下的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体系

二、体系运行的保障

首先,在学业导师团队的建立方面。课题组所建立的学业导师团队有9人,其中骨干教师均是担任大一到大四的优秀学业导师和班主任,并尽可能涵盖所有专业方向,同时也将学院实验中心教师和辅导员纳入学业导师团队。在组建学业导师团队过程中,也充分吸收了在科研团队中创新能力突出的年轻教师,充分借助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优良的科研资源,能够保证本科生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制度和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团队中也有担任多年学业导师和班主任的老教师,主持和参与过多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从制度建立和体系运行模式上给予指导;辅导员教师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能够在学生和学业导师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

其次,在建设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平台方面。学业导师团队中大部分教师属于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或云南省生物柴油制备与检测研究工程中心,这些科研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项目以及校企合作项目等,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培养了上百名研究生,并且近年在吸纳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上积累了较多经验。学业导师团队中教师在科研团队中有固定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以及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已有多名本科生在学业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研实验,并且发表了近十篇篇高水平科技论文和申请了国家专利,在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以科研团队为基础的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平台已初步建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采取理论论证、分阶段实施、定期总结、及时反馈、归纳统一的实施方案。首先进行理论论证,形成初步实施纲领,同时课题组人员集体讨论,形成统一后逐步实施,并且进行定期经验和效果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与学生沟通的信息渠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施方案和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形成师生对等的信息流,及时反馈与完善项目实施方案,最后形成完整的工作制度和模式。

第四,在探索本专业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本专业教学一线的各位老师和各部门的支持,分别获得了学校以及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同时,以本文所述的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探索所取得的相关成果为基础,获得了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实施过程

主要分三个阶段来建立体系和进行实践探索。

第一阶段:体系论证与建立。包括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模式和制度的论证与建立以及依托创新创业与科研平台的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平台的建设,并吸纳学生参与到体系的论证过程中。

第二阶段:分阶段实施。在体系初步建立之后,以课题组中不同年级导师为小团队,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培养模式的实施,同时高年级学业导师、班主任与专门负责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平台建设的老师重点对部分学生进行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课题组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对总体实施方案进行完善和深化。

第三阶段:总结完善。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以科研实验为基础进行学术论文和专利的撰写与发表;建立完善的分阶段、分层次培养模式和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平台;同时,课题组老师总结撰写以该课题为基础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交流探讨。

四、所取得的成果

通过所建立的本科生课外创新与实践教育体系,将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应用有机结合,打通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的桥梁,通过连续四届本科生的培养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获得校级大创项目5项、国家级2项;课题组教师连续五年(2016-2020)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课题组负责人参与的“冶金与能源领域创新型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得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2017年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基于该课外创新与实践体系的探索,课题组负责人获得了2016年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项。

五、创新与特色

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体系是在学校学业导师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提出的教学改革实践性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特色和创新主要体现在:

1.分阶段、分层次的导师制体现了逐步递进和不断提升的教育方法以及因人而异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以指导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围绕基于学科竞赛和科研实践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和引导实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3.建立以课外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学业导师团队,突破传统专业导师辅导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的多渠道信息流辅导模式。

六、总结

通过依托学业导师制度的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的实施,提升了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契合了新时期下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拓宽和加深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工作的外延和内涵,丰富和发展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所提出的基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业导师工作模式,将创新教育落实到了大学整个阶段,建立了完整的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课外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通过该体系和制度的实施,使得昆明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尤其是分阶段、分层次的本科生在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的探索上走出了一条将专业基础理论与科研课题有机结合的可行之路,再通过各类课外科技创新竞赛及教改项目申报等将创新实践成果得到较好的呈现。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可为其他具有工程背景的专业提供一条探索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的可行道路。

猜你喜欢

本科生学业导师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导师的猫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