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副目光和一把凿子

2021-06-23余秋雨

领导文萃 2021年11期
关键词:凿子远征张骞

余秋雨

秦王朝为中国文化打下了一个底盘,汉王朝为中国文化树立了一个框架,除此之外,还有一副目光。现在,我们就要对视那副目光了。

任何杰出人士都有自己的目光,有的目光还相当锐利和深刻。但是,有没有一副目光,成了整个民族数千年的共同目光?这几乎没有可能,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有一副,那就是司马迁的目光。

司马迁的著作《史记》成了以后全部“二十四”史的“母本”,他的目光也成了几千年间所有历史学家目光的“母本”,代代延续。正是这代代延续的目光,使全部历史获得了比较近似的精神价值归向,进入了上下相通的文化传承系统。这便使复杂的历史更“中国”,也更“文化”了。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

汉王朝拥有司马迁,又残害了司马迁。结果,在浩荡历史面前,汉王朝既因他而骄傲,又因他而羞愧。骄傲,可骄傲到雄视百代;羞愧,可羞愧到无脸见人。

司马迁的悲惨遭遇,在历史书里都能看到,我就不细说了。我只想表达内心的一种隐痛,那就是:这个人给了中国人一副长久的目光,而我们的目光却不敢在他身上停留太久。他的忍受,让我们难以忍受。

不管秦始皇做了多少大好事,“焚书坑儒”是一件永远翻不了案的大坏事。同样,不管汉武帝做了多少大好事,残害司马迁也是一件永远翻不了案的大坏事。

说了司马迁,还是要回到他的时代,那个让汉民族和汉文化都认祖归宗、扬眉吐气的时代。

汉武帝又在做好事了。为了借助外力一起对付匈奴,他希望中國与域外沟通。这是一个军事、政治课题,但说到底,还是文化课题。他派出的使者张骞,担负的任务很多,但历史承认,最终还是文化使者。

在史书上,他派张骞“通西域”这件事,被称为“凿通西域”。这个“凿”字非常形象,好像是用一把凿子,一点点地去开凿原先阻挡在路上的一座座石山。工程很艰难,速度并不快,但决心很大,目标明确。

请注意,是“凿通”,而不是“打通”。用的是凿子,而不是大刀长矛。本来,汉武帝是很能打仗的,他手下也有一大批名垂史册的将军,但他平常用兵,只是为了扫除边防的战祸。对于他所不了解的西域,他放下了刀剑拿起了凿子。这种和平主义的思路,带来了和平主义的结果。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他一凿子、一凿子凿通的,是丝绸之路。

汉武帝有能力远征他国而不远征,这使他与世界上其他帝国的君主划出了明显的界线。

只要稍稍了解世界史的朋友都知道,早在汉武帝之前,亚洲、欧洲、非洲的那些帝国,都已经一次次打得昏天黑地。远征,已经成为一个帝国、一个帝王的最高荣誉所在。远征的目的,是要打败另一个帝国,俘虏它的臣民,消灭它的文化。这种事,汉武帝不做,后来的皇帝也不做。正是这种传统,验证了中国文化的一大本性,那就是“非侵略本性”。

因为讲到了汉武帝派张骞“凿通西域”,我想到了一件有趣的往事。

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考察人类古文明遗址到了波斯帝国的故地——伊朗。德黑兰早就计划修建地铁,但由于两伊战争,工程停了。战争结束后,工程也进展缓慢,当地民众贴出大标语,用波斯帝国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大帝的口气问:“德黑兰地铁,怎么到今天还没有凿通呀?”把老祖宗一抬出来,政府急了,赶紧在国际上招标,中标的是中国。

我到时,很多中国工人在那里挖凿隧道。我参观了他们的工程,就在演讲中讲到了汉武帝派张骞“凿通西域”的历史。我说,第一凿起自汉代,现在,汉代的凿子交到了你们手上。

我还说,我们过去总喜欢讲战争的故事,为什么不多讲讲凿通的故事呢?战争,很可能是在破坏文化,而凿通,却一定有利于文化。因为文化的本义就是“凿通”。

(摘自《中国文化课》)

猜你喜欢

凿子远征张骞
新的远征
远征
张骞探西域
第12个凿子
张骞探西域
第12个凿子
第12个凿子
第12个凿子
英文摘要 关键词
张骞出使西域故事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