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差评师”一个“法律差评”
2021-06-23王琦
王琦
来自安徽合肥的汪小军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经营一家蛋糕店多年,信誉一直良好,但在某电商平台上,竟然被人投诉说“蛋糕中有虫子”。据办案民警介绍,这一团伙以“公益打假”为名,通过组织未成年人及各类闲散人员制造“网上碰瓷”,以恶意评论、灌水等施压手段要挟网店商家索要“保护费”,在电商平台上形成恶劣影响。
网络平台的飞速发展给很多行业和个人带来新的机会,注入新的生机,从网购到外卖、跑腿、滴滴等等,这是一个更丰富更广阔的市场,而这个市场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另一些“行业”。在线下“不给钱就捣乱”,不是万圣节小鬼,就是收保护费扰乱社会的黑社会团伙,而线上则有刷差评实施敲诈勒索的“水军团伙”。两者同样都是恶意扰乱消费环境,扰乱行业和市场良性发展环境,其社会危害性是同样恶劣的。随着“打黑除恶”专项行动的开展,线下的黑社会团伙基本得到了控制,保护费等现象已基本消失,不能任由这一现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网络打黑”也应纳入行动,差评勒索等网络水军团伙应是打击重点。
如今,“网络差评师”已经从“个人作战”逐渐形成集团化、行业化,发展为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作案”。专找好欺负的初期创业商家、诱导其微信或电话联系避免被平台收集证据、单笔不超2000元造成立案难等等手段频出。无本的生意,只要发几条差评就能财源滚滚,这如何不让人心动?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形成“网上黑社会”模式,吸引更多妄图不劳而获的人加入这一行业,严重影响网络商业市场的正常发展,影响消费者的正常消费环境。疫情期间,网络市场展现出了它强大的功能和力量,给我国商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一定保障,因此,维护网络市场环境向上向好发展,治理差评师等网络商业水军势在必行。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报道中的差评团伙36名骨干成员中,除两人22岁外,其余人员均在15岁至20岁之间。青少年心智未成熟、法律意识不强,极易被利诱,这种错误的投机意识一旦被灌输,将严重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建立。
再者,“职业差评”只是网络水军团伙的业务之一,“刷好评”“刷流量”等现象同样让行业发展和消费者深受其苦。网络消费时评论是最直观的参考,而不真实的数据让消费者无法辨别,让行业失去诚信。
对此,首先应建全网络水军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措施,畅通网络举报通道,加大打击力度,严惩团伙作案和蛊惑青少年入伙行为。一旦查处则应加大惩处力度,给“差评师”一个“法律差评”。其次,平台应担起责任,积极探索应对之道,对选择平台的商家和消费者负责,利用科技手段健全差评、刷好评等假評假单举报机制。一旦发现,平台应给予相应惩处,力求还商家和消费者一个干净诚信的消费平台。此外,有关部门应加强相关宣传,避免青少年在网络冲浪时被拐入深坑,加强青少年相关法律意识。商家对此应提高警惕,一旦遇到疑似网络差评勒索,应及时报警投诉,莫因怕麻烦等因素放任犯罪,否则麻烦会不断“引火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