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德育观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启示
2021-06-23乔玮
乔玮
摘 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社会要求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要知识和德育一把抓。家长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文化水平,为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针对德育观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启发进行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家长;德育观;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孩子的性格、为人处世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可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过多关注。殊不知,家庭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分析,如今很多家庭的教育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何才能给孩子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是颇受关注的话题。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最初形成的道德观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自己的父母。孩子后期的发展不仅包括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如求知欲、进取心、意念、沟通交流等,这些都是从小就形成的。而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会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可见从小注重孩子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的培养是多么重要,足以引起每位家长的重视。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1.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很多家长的思想还停留在只重视成绩的阶段,根据学习成绩对孩子下定义,片面地认为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自然各方面都是优秀的。平日里疏于道德的教育,使有些孩子不能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其道德素养的提升。同理,若是孩子考试考差了,很多家长的处理方式都存在问题。根据城乡接合部学校的调查发现,有将近50%的家长会严厉批评,甚至使用暴力。有24%的家长会选择惩罚,例如,取消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儿的资格或者是以往对孩子的承诺(如周末出去游玩)不作数等。有16%的家长会选择不理孩子或者是无所谓的状态。只有10%左右的家长会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分析没考好的原因。造成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源于城乡接合部的部分家长的家庭情况:他们的土地被城乡统筹以后,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文化程度较低,有好逸恶劳的习气,孩子耳濡目染,也不认真学习,害怕吃苦,缺乏学习的动力。平时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不上心,认为这是孩子个人的事情,学不好就说明不是读书的料,消极对待孩子的學习。
2.对教育的理解有偏差
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在城乡接合部,有些家庭父母双方在社会上打拼多年,家底殷实,就想着把孩子送去更好的学校读书。虽然这些家长阅历丰富,不怕吃苦,给孩子树立了敢于拼搏的榜样,但是这些家长由于文化有限,教育理念及方法都很欠缺,与学校所要求的有所偏差。虽然这些家长很重视教育,但是他们受社会影响大,认为教育就是会读书、写字就可以了,以后到社会上最主要的还是社交能力。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潜意识里认为孩子以后能在社会立足和赚钱就可以了。所以这些家长过早地给孩子传达要有经济头脑,要会社交手段,甚至经常带孩子去一些大人的聚会,并学习敬酒方式和说敬酒词等。还有一种现象:家长到城里做些小生意,孩子随父母进城读书,但并不珍惜在城里学习的机会。与农村的孩子相比,没有学习劲头,缺乏上进心,认为进城里读书了,比农村孩子强了,“混”的就好了。而农村的孩子,鼓足了劲儿提高自己,为了将来有好的前程进城市发展。孩子因年龄小,不具有分辨力,在这些思想的灌输之下,只会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事,无法将重心放在学习上,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
三、德育观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1.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好的家庭氛围对一个孩子心理上以及性格上的影响都是很深远的,所以,要想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营造一个好的德育环境是首要条件。首先,家长自身要摆正态度,多看相关书籍,提高自身的素养。其次,要保证家庭干净、整洁,东西排列有序,不杂乱,这样有利于孩子养成爱干净的习惯。再者,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动孩子多看书、少玩手机,让孩子学会静下心来,并和孩子沟通交流书中的内容,加深孩子对书籍中所含道理的理解。最后,家长要组织家庭活动,多陪伴孩子,摆正对长辈、小辈的态度,让孩子看在眼里,形成尊老爱幼的价值观,要理解孩子的想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2.学校帮助相关家庭强化德育的意识
为了强化德育的概念,学校可以针对此专门成立一个德育小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家长德育概念的形成。例如,可以多安排家长会,或者组织相关的德育活动,鼓励家长积极参加;举办讲座,邀请专家来演讲,让家长意识到自身的教育责任,明确德育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老师和家长携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唯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甚至于一生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家长应当时刻提升自己,改变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努力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孩子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明蕾.我国城乡结合部的形成分析[J].当代经济,2017(21).
[2]陈红艳,高欢.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