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促学,提高阅读效果
2021-06-23王冬兰
王冬兰
摘 要:教师注意教给质疑方法,把握质疑时机,使质疑过程适时为教学服务,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质疑;方法;时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而思考源于质疑。“疑”是一把钥匙,正是这把钥匙开启了书本知识大门这把铁锁,从而让学生深入到书本内容中去,弄懂书本的真正内涵。因此,教学生学会质疑就是教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教学生学会质疑,既要教给质疑方法,又要把握质疑时机,也就是既要教给方法,又要导得适时。
一、教给质疑的方法
1.抓住课题题眼质疑
题眼即课题中的关键字词。抓住题眼展开质疑,便于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前,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在深入学习之前就可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题眼“脚”展开质疑:“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墙的?”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辐射到了全文内容,有些直接切入了文章的重点,很有探讨价值。教师在肯定了他们的质疑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这些问题你们是根据什么提出的?”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悟出是围绕课题中的“脚”字提出的。这时教师可随机点拨,根据题眼展开质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类似《爬山虎的脚》这样的课文都可以采用。后来的学习实践中证明,学生已经学会了这种质疑方法。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时,学生就懂得抓住题眼“毁灭”展开质疑:(1)是谁毁灭了圆明园?(2)什么时候毁灭的?(3)怎样毁灭的?(4)毁灭后可以重修吗?(5)圆明园的毁灭造成了多大的损失?抓住题眼展开质疑,既能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意,又能让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语言训练。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质疑
重点词语与课文的中心思想关系密切,含义深刻且富有感情色彩。抓住重点词语质疑,有助于学生掌握词语之间、词语和句子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例如,《观潮》一文的开头是“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根据重点词“天下奇观”展开质疑:“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知道吗?”学生提出:“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是怎么样的?”这里学生的质疑既是理解重点词语的过程,又是运用词语练习说话、积累语言的过程,更是把握文章中心、展示教学目标的最佳手段。教师这时应趁热打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质疑又是一种质疑方法,可以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去。为了巩固学法,教师可在本节课或今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运用。
3.根据观察方法、表达方式质疑
从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式这一角度去质疑,既能加深对課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引导学生认识语言运用的规律,做到从读学写,以读促写。例如,在教完《爬山虎的脚》这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方法、表达方式质疑,使学生认识到了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样清楚是因为作者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并且边看边想,写的时候能紧紧围绕“脚”这个意思展开叙述。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优秀的观察品质,还学习了“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写作方法。教学体现了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目的。掌握了质疑的方法,学生的质疑才能由浅入深,才能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真正做到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二、把握质疑的时机
教学生学会质疑,不是让学生自由满堂发问,必须把握引导质疑的时机,这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灵活掌握。
1.检查预习情况时引导质疑
这时候安排质疑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对教材掌握的程度,使下一步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2.教学过程中引导质疑
例如,在教完《海底世界》这课的第二节后,学生知道了海底是个宁静的世界,但是静中有动,暗中有光。这时,引导学生质疑:“学到这儿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饶有兴趣地提出:“想知道海底有没有声音?海底有多少动物,它们怎样活动?海底有没有植物和矿产资源……”这样由学生自主地把教学引入下一环节,改变了教师逐段讲解的老一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学结束时引导质疑
这时候的质疑便于检查教学效果,及时给予查缺补漏,也有利于教学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这课的教学末尾,我这样引导学生质疑:圆明园的毁灭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愤怒,让我们不忘国耻,牢记历史。学到这里你还有问题吗?立刻有学生提出:如今,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为什么不重修圆明园,再现它的辉煌,让世人一睹它的风采?这一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深思,激发了大家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怒,激起了大家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斗志,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把本课的教学推向了更深更广的领域。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注意把握质疑时机,有的放矢,防止学生漫无边际地盲目提问,使质疑过程适时为教学服务,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