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分析

2021-06-23史娜

管理学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人事管理事业单位

史娜

[摘 要] 人事管理是事业单位的关键性工作。事业单位内部职工规模较大,且具体职责有差异,对应的管理工作也需加以区别。此项管理工作中一旦出现问题,会制约机构内的正常运转,阻碍事业单位整体发展。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依旧在继续,需要梳理其现存的问题,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整改举措,维护其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文章重点讨论人事管理的体制内问题与改革方向,仅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人员配置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08-0059-03

事业单位对社会的服务功能极为重要,为充分发挥出事业单位此项作用,需要全方位执行优质的人事管理,彰显人事管理对事业单位运营的积极性。人事管理中暗藏的问题,会导致职工质量下降,事业单位无法借力于原本的人才优势推动自身长效发展。如今,事业单位正面临改革的重要阶段,人力资源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期,社会整体发展对于事业单位要求有更高的服务水平标准,因此革新人事管理体制是必要的。

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现状分析

事业单位聘用大量的专业人才,是我国人才储备的主要方式,但传统的管理模式是政府机关优化人才利用效率的阻碍因素。虽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往的管理方式曾具有适用性,但我国当前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是必要的。事业单位划分方式较多,主要按行业、经费来源、组织机构、服务项目等划分,国内主要采用最后一项分类标准划分,继而形成管理、经营与公益三类事业单位。原有的人事管理体制对事业单位本身有积极效用,但由于其直属机构为政府,属于社会型的团体,未能基于实际发展趋势与当下状态,设置高灵活度的管理体系。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和社会主义整体运转之间协调性不足,应当进行深度改革。

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的问题探究

(一)人员的总量偏多

现如今,事业单位吸纳人才达到数千万,其中事业单位中教育机构占比相对偏多,占据1/3左右,农业机构占1/10左右,科研方面的人才约为总人数的3%。事业单位每年会消耗数千亿元的财政资金,占据国内人才总量的半数以上,医务工作者能吸纳九成左右,并且三成左右的研究资金均投入到事业单位中。维持事业单位平稳运转的资金基本为财政资金,并在国企改革及院校安排包分配等多项政策相继颁布后,事业单位的财政消耗量几乎是持续提高的状态。同时,政务人员规模扩大,导致财政支出在此方面的投入量提高,造成实际薪资增加趋势放缓,容易打击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单位的联系偏少

国内事业单位最明显的特征是行政,近几年,事业单位已经组织开展全面改革,管理模式从原本的政府主导,调整至政府与单位协作管理,但受到其他因素和法规的影响,造成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不足,缺乏关联性。即使起到的社会价值类似,也基本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无有效的交流,现有资源的共享效果不佳,资源运用效率有限,出现资源重复使用及浪费的问题。此外,个别事业单位有一种自我优越感,阻断和其他部门联系的通道,制约各单位配合协作,造成公共资源出现大量的不必要的消耗[1]。

(三)岗位实际有偏差

岗位设置为人事管理的关键,必须体现出科学性、精简化、高效性等特征,确保岗位制定符合人事管理需要,始终保持依需设岗、竞争聘用、依岗吸纳以及合同签订的原则。但如今,部分事业单位内的岗位制定依旧有不适宜的问题存在,具体体现在:首先,根据岗位确定人员的管理方式未能全面执行。结合有关管理需要,聘用期间,需根据真实身份开展具体的管理举措,干部对应管理职位,工人则对应技能型的职位,拥有技术资格可应聘技术职位。但现实情况与设定情景有差距,事业单位会结合资格证书吸纳人才,但空缺岗位和证书内容不同。其次,界线模糊问题。部分事业单位规划内部岗位期间,无职责说明,导致各职位出现负责的工作可能有交叉的情况,造成大量优质人才流失等问题。

(四)考核激励不完善

一方面,考核體系尚不成熟。首先,考核内容缺少新意,事业单位每年的考核中,主要从德行、能力、勤奋以及业绩几个方面考察,缺少细致化的考评要素,无法完全反映出现实的工作情况。各岗位的人员考评,运用同一套考评方案及指标,无法实现针对性管理。其次,等级划分需加以细化,考核结果分级较少,难以体现出人员的能力差异。达到优秀的人员偏少,大多为合格级别中,且极少会出现不合格的情况。而此种设定,无法显示出工作者考核成绩的差距,对于个人能力突出的人才,容易打击其积极性。最后,每次考评的时间较长,并可能忽略工作期间的个人表现。大部分事业单位仅是根据相关管理规定的要求,每年的年底组织全体考核,未开展日常评价。

另一方面,绩效管理问题。其一是管理机制落实有限,缺乏对绩效考核的关注度,薪资和绩效联系不大。其二是工资待遇差异性明显。薪资管理缺少弹性,个人付出与报酬不相匹配,极易降低人员工作热情。其三是选拔机制,人员调配均有既定模式,但现实中,升迁和业绩不匹配现象较多。

(五)管理模式不健全

现如今,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形式缺乏时代性。首先,个别管理者思维模式较为陈旧,造成落实效果不佳。事业单位和常规市场经营主体存在根本上的差异,处于区别化的体制约束。改革需求明显,但未能被基层人员理解。其次,后续培养效果有限。第一,事业单位包含多个领域,人才总量偏多,支出总额相应较大。第二,部分事业单位对挖掘人才潜能方面重视度不足,限制人员获取新知的机会,难以和社会发展相契合。再次,负责人事管理的工作者个人能力需要强化。管理者能力是制约体制改革的主要因素之一,个人能力不足则影响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最后,制度体系建设存在滞后性,虽有关于人事管理的法律,但无细致且可执行性高的协同规定。

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途径

(一)调整人员配置

事业单位体制调整总体方向偏于多元化,且需要组织改革调整的部门很多,对此,应当落实全局分类,事先进行全面规划,循序渐进开展调整,具体可实行六种处理方式。其一是“转”,把任职于事业单位的部分人才转至企业,使人才合理流入市场,以市场的角度落实资源分配,把事业单位从常规的生产运营,调整至市场化形式,利用市场经济激起其发展动力。科研技术单位属于科技主体,可采取股份制改革,运用原有的科技优势,改良资源配置结构[2]。其二是“改”,实行政企分离,让原本发挥行政作用的单位,归纳到公务员或参公组织,使各部门在人才与财政层面上,实现合理整改,转化成独立运营的主体。其三是“撤”,综合筛选,淘汰贡献值偏低的单位,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的精简程度。其四是“并”,为控制人员总量,可把负责项目类似的单位及运转效率偏差的相关单位,合并管理,以调整人员结构,实现优质资源的一体化,同时通过体制改革,精简现有的人员结构,以减轻财政压力。其五是“压”,部分日常业务量偏少,同时也不可缺失的事业单位,可通过压缩编制的方式,重新设定此类单位的具体职能,缩减在编职工。其六是“调”,基于具体业务内容,调整职能与管控模式,实现改进升级。

(二)实施整合布局

事业单位有明显的层级划分,导致各单位难以建立稳定的协作联系,继而降低事业单位领域布局的合理性。组织机构实行层级划分,造成大量资源被应用在类似的用途上,浪费现象比较明显。在当前的体制改革期间,可适当推进事业单位朝着市场化经济方向调整,改进资源配置模式。在以往人事管理模式下,有诸多问题需要处理,对此,各单位首先应分析当前自身在管理层面的总体情况,梳理出限制自我发展的阻碍因素,完整罗列出来,继而明确改革的方向,以便实行精确地调整。比如,具体职责类似的岗位,或处理效率偏低等情况,实施全面整改,从而优化管理模式。整合布局期间,需保持精准“杀伐决断”,及时清理无法适应国内当前经济状况的事业单位,可进行全面整改,甚至撤除,优化事业单位队伍。反之,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单位,应在调整的同时予以扶持。另外,需实行整合统筹,强化政府在体制改革方面可以发挥的价值,以全局的视角,调整运转布局,提升现有资源的分配格局,降低财政及公共资源的消耗量,改进人员吸纳安排机制,提升人事管理的实效性。

(三)优化准入规则

事业单位需构建以人才为中心,职位可上下调整,可进出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基于本单位实际负责的业务工作,实现因现实业务的需要设置岗位。同时,确保每个岗位均有对应的职位说明,保证所有职位需完成的工作都能清晰明确。此外,应依法进行事业单位的管理。准入方面需有明确的指导办法,人事管理均需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实行公开招聘,以前期的报名资格审核开始,以及后续的笔试与面试,所有环节都需严格根据规定落实,避免出现随意缩小报考资格的情况[3]。另一方面,应强调人才自身能力和空缺岗位的契合度,保障招聘工作开展的实际价值。在招聘及岗位配置过程中,需综合分析个人的知识储备量、爱好、个性特征等,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了解人员,对其的工作能力有精确的评估,保障职务安排的合理性,以免杀鸡用宰牛刀。同时,也可避免某人的工作能力评估虚高,导致其无法完成负责岗位上的工作。由此,降低人才浪费的概率,提高人员安排管理的合理性。

(四)改进考核机制

首先,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考核属于常见的评估员工工作情况的方式,整个过程需保证公平公正。基于现实状况,把考核内容加以公示,并注重被考评人员的想法。其次,强调考核工作的可落实性。最终的结果应可以真实体现出对应人员的真实情况,确保可执行性与实效性。设置明确的考核项目与对应指标,每个岗位均需设定具体的目标,把任务进行量化处理,以彰显实际工作的价值。对此,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的负责工作,同步推进季度与年度考评,并落实自评与被服务对象的建议等,提高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再次,实行分类考评。简单而言,管理岗和技能岗的人员不能实行统一的考核模式,前者强调管理能力与效果;后者注重任务完成质量及技能水平。采取分类考评机制,可促使事业单位考评机制与管理体系的有效协调。最后,充分使用考评结果,直接与奖金、职位晋升等有关,确保激励价值得以發挥。

(五)强化日常管理

其一,深度创新管理体系。在社会经济持续进步的过程中,事业单位所处的内外部条件均有所改变,由此需要各单位基于机构运行特征,调整创新管理。由原本的指令式管控,发展成人本管理,循循善诱,发挥激励效力的价值,构建相对平等的环境,使人员均有意愿为事业单位贡献力量。其二,强调对人才的深度发掘。单位需基于人员的现实需要,设计培训项目,并及时组织落实,以提高人员的服务能力。其三,增强单位管理干部的工作水平。判断事业单位是否具备长期发展的实力,管理干部的个人能力对此具有明显的影响。所以,需组织有关的工作技能培训,增强其分析并处理问题的实力,并配备全过程督促及监管,保障落实程度。并借助后期调查,总结培训效果,强化其合理创造能力。其四,强调制度建设,分析单位运转整体方向及负面现象,持续改进法律法规,确保所有管理行为均有据可依[4]。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探讨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的事业单位目前急需深化体制改革,针对现有的管理问题进行全面调整。从人员构成本身入手,注重对准入机制的优化,强调日常管理,提高对工作过程的关注度。继而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事管理体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亦婷.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途径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21,(01):44-45.

[2]杨叶,肖红,郝楠,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J].办公室业务,2020,(11):145-146.

[3]付仲鑫.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的有效性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9,(30):78-79.

[4]王志娟.新时代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中小企业,2019,(05):94-95.

猜你喜欢

人事管理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方法研究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人事管理的问题与路径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新形势下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研究
浅谈现代企业人事管理工作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