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倡议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探索
2021-06-23谢环
谢环
摘 要: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占据主导者的地位,学生在课程中只充当了倾听者,对于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没有自我思考的时间,这样的教育方式逐渐被淘汰。现如今,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应随之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运用更多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结合教学经验,通过对高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方式进行阐述,以构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自主学习;高效教学
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是为了使学生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及道德品质,但不少教师由于个人教学方式错误,致使学生不能明确掌握课标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导致上课效率低下[1]。为了培养学生的品德、发展学生的道德自主性,教师需要传递人类社会已有的道德生活经验,它或是叙述道德生活的故事、历史文化事件,或是展现不同的传统习俗、习惯,或是直接呈现学生能理解的道德生活知识、道德规范,从而帮助学生拓展其道德生活的视野,使其获得超越个人生活经验的可能性,引导学生思考其面对的道德问题,对教材内容作出评析乃至质疑。
一、提升学习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精神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针对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要帮助学生从自主养德的角度去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纵观教材,无论是哪一章节的内容都会采取配图、故事或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文化来引入核心知识内容,究其根本,是为了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教材的统一化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老师若是完全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授课,并不能称之为我们所追求的最好的授课方式。故而,我们在课堂中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授课模式,通过改良教学设计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方能保证学生全面进步。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之时,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幼儿园与小学生活的不同之处进行讨论,之后再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形成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能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合理运用思维导图,综合发展道德方面的知识
在以往的教育体系中,通常由老师以论证结构为授课的主要模式。这种方式不能唤醒学生潜在的道德自主构建能力,故而现在的主要授课模式转变为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也转变为刺激学生学习主动性,我们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他们在自身生活案例与经验、图文教材与逻辑框架、讨论探究与评析质疑之间平衡发展,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建构思维图形与框架,发展学生的道德自主构建能力。这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比如,在讲授六年级上册“我们在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应当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所享受的权利与义务呈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教材内容逻辑清晰,更能促使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记忆,大大提升了授课效率,开阔了学生的道德生活视野。
三、创设教学情境,将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人的道德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學习,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自主建构的能力。[2]一个人的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不是在头脑中自然产生的,也不是在孤立、狭窄的自我生活圈中得到的,它是在关系中形成的,必须积极地与人类已有的道德生活经验相链接。比如,在面临“老人在路上摔倒了,到底扶不扶”等类似问题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此做相应的探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也可以将分组学习与情境教学相融合,排练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情景短剧,并在班级进行演出,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当然,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演出舞台,有效利用学生的课余生活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相关的知识。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教学模式就目前的教学状况而言尚未完善,教师仍须对构建高效课堂进行不断探索,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应当摒弃以往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完备自身的知识理论体系。我们在授课期间可以融入小组合作、思维导图等多种辅助方式,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当然,这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老师应当更加注重自身知识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看待道德问题应有的修养,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真正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辉.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探究[J].赢未来,2019(23):1.
[2]于海慧.自主学习倡议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探索[A].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南昌会场)论文集(三)[C],2020.
注:本文系“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专项课题“借思维导图发展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道德自主构建能力的实践研究”(立项号:宁师院继教[2020]2号2020X11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