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舞蹈艺术领域的一场革命
——试论《仙女》的剧本构成

2021-06-23胡昕恬

戏剧之家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两面性舞剧仙女

胡昕恬

(北京舞蹈学院 研究生部,北京 100081)

无论是坊间传闻,还是学术研究都显示,当前世人所见之《仙女》为布农维尔的丹麦版本。最早的塔里奥尼版本由于时间过早、记录太少,实际也很难复原。所以,本文的对象受制于历史局限,以布农维尔版本为主。仅从剧本本身来看,前后两版并无太大差异,因为基于“Taking the original libretto of Charles Nourrit,he commissioned a new score from Herman Lovenskjold and created his own choreography.”(布农维尔曾在巴黎看过塔里奥尼的《仙女》。采用查尔斯·诺里特的原创剧本,他委托赫尔曼·洛文斯克约德创作了一首新乐谱,并创作了他的舞蹈)的历程回顾,不难想见,对故事的解读无疑是关照前后两版都不应回避的重点与原点。

一、镜花水月——人物形象两面性显影

优质的文艺作品常常富含着犹如明镜般照进现实的社会价值,透过自身视像的直接投影,转换方位,揭示以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种特质不仅显现在文艺与社会的联系上,更同时显示于艺术作品内部的创作层面之中。人物形象的两面性在芭蕾舞剧《仙女》中贯穿始终。男主詹姆斯对爱情的犹豫不决,仙女对待他人的似善非善,女巫面对求助的帮与不帮……这些两元对立的人物性格,正是在剧本矛盾冲突的不断激化下得以铺开。而这也同样成为了人物形象立体化、形象化、深度化开展的前提与关键。

如果说第一幕是现实中的理想,那么第二幕则是理想中的现实。在第一幕中,詹姆斯就在多处表现了他的彷徨与无奈。先是见到艾菲之后,詹姆斯心理状态的变化:“James is delighted with this amiable bride but the memory of the Sylphide soon returns to his soul.”(詹姆斯很高兴有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新娘,但对仙女的记忆很快又回到了他的脑海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仙女时,他又想起了艾菲。剧本中写道“Despite his love for the Sylphide and the magical power that irresistibly sweeps him away with her,the memory of Effy still returns and points out to him the injustice he has inflicted upon her.He becomes melancholy once more and he feels as drained as if he had been intoxicated.”(尽管他对仙女的爱和神奇的力量不可抗拒地把他俩凑在一起,但对艾菲的记忆仍然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并向他指出了他对她所造成的不公。他再次变得忧郁,他感到筋疲力尽,好像喝醉了一样)詹姆斯这单一个体就既有对于艾菲的真挚情感,也有对于仙女的热烈爱意。正是在如此复杂纠结的情感驱使下,本剧所呈现的众多哑剧语汇与行为逻辑在人物两面性的探索中就显得更加合乎情理。相较于詹姆斯两面性的显而易见,仙女的两面性却时常为人们所遗忘。

多数人观看《仙女》都会为其白裙芭蕾的审美形态与足尖功力的高超应用而惊叹,但隐藏于形式背后的却是仙女作为剧中主要角色的“尖锐两面性,她对詹姆斯的爱至真至深,不顾一切且无微不至;虽然拥有纯洁的外表,可是在引诱詹姆斯时却表现出尘世女子的风情万种;在劝说他抛弃未婚妻与自己私奔时又表现得楚楚可怜;而在追逐丝巾时则表现出毫不亚于尘世女性的渴望。”这也正是《仙女》这部作品与仙女这一形象备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一方面,仙女达到了每个人心目中的理想状态,她并非作为活生生的人而存在,却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仿佛一伸手便可以触及到的梦想边界;另一方面,仙女的性格特点呈现出异于时代环境下常人女子所独有的执著与坚韧。对待爱情的她,显示出无限的勇气与决心,虽然夺人所爱是不耻之举,但这却并未消解观众对她敢作敢当、努力自信性格的喜爱。

当然除了以上对于男女主人物形象两面性的分析,实际上在作品中其他人物也同样兼有此种特质。无论是巫婆玛吉道出真相力挽狂澜的善与诱骗男主害死仙女的恶,还是艾菲与格恩这对终成眷属的情人于前期对于他人的喜爱与朋友的嫉妒,都同时构成了勾画人物具体形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看似是在谈论某种难以捉摸的幻象,但一旦将视角转回人本身,则是对人物走向情感化、整体化的共通性与个体性表达的综合阐释。

二、有案可稽——社会主题的重温与反思

浪漫主义并非唯法国所独享,其在现在看来,作为文艺创作、批评等方面的方法之一,可以说,是跨地域、跨门类的集体智慧结晶,其影响深远,并在后世继续得以推进。作为古典主义的反叛者,或者更应当被认为是创新者,浪漫主义“抛弃了那种普遍而绝对的共同美,着力追寻个体内心世界的理想美,试图揭示个人的心灵和独特的自我……自然形象不再是创作的原型或模仿的对象,而是一种‘假托’被赋予诗意的想象和热情。”从中可见,从古典主义转向浪漫主义,突出表现在对内心世界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而这背后,实际饱含着珍贵的现实性,集中呈现出对社会主题的重温与反思。

以芭蕾舞剧《仙女》作为切入对象,应该看到,其故事本身围绕着爱与被爱的相互关系展开探讨,主要讲述了年轻农夫詹姆斯在结婚的前夜于梦中遇见仙女,由于控制不住自身情感,在婚礼当天追随仙女进入森林,最后导致仙女死亡,自己也悲痛晕倒做结。以浪漫主义文论派的角度分析,正对应着理想与现实的依存关系,詹姆斯在两者间的徘徊,正是社会群体所普遍存在的基本状态。其中,詹姆斯作为勇于追逐理想的英雄而为人们所同情,仙女更是被视为勇敢表达、为爱献身的代表,成为了大众寄托情感的崇拜对象。整体观之,《仙女》作为浪漫主义的经典代表作品,其从剧本到表达都贯穿始终地赋予其不断更新的华丽色彩,“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神秘莫测的超自然的境界,传达人们在世俗空间中难以如愿的理想。”

不过,倘若深度思考其中的诸多细节之处,便会发现隐藏于戏剧性深处的众多观念,更加涉及到中西共通的社会议题。首先体现在伦理道德之中。詹姆斯最初是要与其表妹艾菲喜结连理,但却因为梦中萦绕着仙女的倩丽身影而不能自己。剧情的设定一开始就极其有趣,仙女只为詹姆斯一人所见的对应点,就无疑成为了接下来一系列事件的导火索。并且,在詹姆斯辗转反侧之时,仙女的不断引诱,使得两个人竟然从真实世界步入到了仙女所在的幻想世界,并选择了“私奔”这一违背道德的行动逻辑。而另一边,失去新郎的Effy“although deeply distressed,is nevertheless moved by the slighted Gurn’affection,and she allows him to escort her home.”(艾菲,虽然深感痛苦,但仍然被格恩的爱所感动,允许他护送她回家)也在很大程度上选择了接受现实,也接受别人对她的爱。一边是轰轰烈烈、超出常理的仙凡之爱,一边是平平淡淡、似水长流的陪伴之情。两者的鲜明对比,不仅加重了整部作品的戏剧色彩,带动着独舞、双人舞、群舞的交叉进行,同时还为后续情节做好了充足铺垫。

其次,更聚焦于情感属性中。从仙女的欲擒故纵、百般吸引詹姆斯的肢体行动来看,一开始她对于詹姆斯存在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强烈占有欲。而当目的得到满足,将詹姆斯留在身边之后,却又忽冷忽热,难以琢磨。可令她始料未及的是,詹姆斯的爱逐渐显露出恶狠狠的占有欲,他在巫婆玛吉的虚伪帮助下,用丝巾束缚住了仙女的身体。正当他以为可以“possess her forever”(永远拥有她)的时候,仙女大声怒斥“I could not belong to you”(我不能属于你),这成为了他美梦破碎的根源,而仙女的死更使他回归现实,感受痛苦的爆发点。不难看出,这里面的爱无所谓忠贞善良,都不过是欲望中心的占有罢了。也难怪这种扭曲的爱情终究没有得到好的结局。实际上,透过剧本的情节推动,清晰可见编剧的用心良苦,直接体现在前期詹姆斯的犹豫不决与格恩衷心付出并修成正果的最终结局,形成更深入的对比。旨在通过对男主与仙女,艾菲与格恩两组关系中所牵涉的系列伦理纲常、道德规范再度加以重申,并借助于美好意象的呈现,反向引起大众对于理想与现实的反复思考。

以理想人物所具有的超现实特点与空想派风格解构主要内容,是法国大革命时代浪漫主义创作的重要思路。显影于舞剧《仙女》中,企图通过仙女与凡人的相处与相爱,传递出“大爱”的种种可能。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时代进程下所热衷探讨的现实议题。《仙女》剧本本身,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追逐梦想是值得肯定的,但当这种价值探索需要以违背有序的行为规则为前提时,则终将受到现实的阻碍,也必然难以实现自身的梦想。结合当今的时代语境,再度反思,心中顿时萌发了对于浪漫主义创作的敬佩之情。在看似美好的愿景营造下,却无处不在地提醒着我们现实的无情。由此种种,都难能可贵的触碰到了现实内隐层面的真实性,实现了对社会主题的重温与反思。

三、顺势而变——《仙女》剧本的当代启示

巴兰钦曾对《仙女》有着高度评价:“浪漫主义芭蕾舞的时代始于《仙女》,而这个时代的余绪至今仍与我们同在。”确实如此,《仙女》无论从主题思想上,亦或是风格样式中,对于当下芭蕾艺术的发展依然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更大范围来看,其对于目前中国舞剧的创作,仅就剧本的编写角度而言,无疑带领着我们收获了多维向度的启示与思考。

其一,对于庞杂故事情节的有效串联。关于中国舞剧剧本因循守旧的批评,一直都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于好的、优质剧本的呼唤则更加引人注目。“理想的舞剧剧本,除了文学描述之外,更应该是一本说明书,更应该是一本操作手册。”“说明书”意味着应当将基本的故事情节进行解释,目前可见的主要故事情节基本上都是以围绕着男女主角而来的不同情境下的意境创设为主。其中,如何解构整部作品的比例,如何连贯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成为考验优质剧本的审核标准。其二,对于具体人物形象的建构。目前整个舞剧行业对于人物形象塑造都不免呈现出雷同化的取向。难怪有言论反思到:“在人物塑造这一点上是舞剧艺术相对薄弱的,因为它不说话,所以很难塑造人性复杂的一面,所以导致我们在看舞剧的时候,感觉好多舞剧的男女主角没什么差别,都是女主角美丽善良,男主角勇敢坚强。”此种现状不应单一归结为作用于视觉经验的形式表达,而应该向原点追溯,搜寻到在剧本编创初期对于人物性格、动机开展的具体思考。舞剧剧本绝不只是无数人物的收纳箱,更应该成为突出重点人物多样性的万花筒。其三,对于艺术表现手法的预设。之所以在舞剧《仙女》这部作品中,能呈现出戏剧性与多样性交织的整体表达,主要可归结为对于作品本身所将要使用的编创方式的提前设定。比如针对人物两面性而来的对比,亦或是凸显典型形象的反串……舞剧剧本在这之间,既应该作为操盘手,有机协调着舞与剧的积极开展,也要随时化为风向标,成为舞剧编创过程中各方面行动开展的指明灯。

临近结尾,再度对《仙女》这部作品的突出地位与时代意义加以审视,不难发现,一部艺术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而这里所谈到的结合,绝不等同于数列加减的累积,而是于时代境遇下相互作用着的对位表达。由此可高度评价“舞剧《仙女》实现了浪漫主义作品的内容主题与戏剧形式的变革,将舞蹈和哑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提高芭蕾的表现力。”其中剧本的写作也正是在度过了几百年的岁月征程后,依然使其显现出独树一帜的舞蹈风格、散发着经久不衰的耀眼风采的核心之匙。

注释:

①选自芭蕾舞剧《仙女》英文剧本(1)(2)(3)(7)(8)(9)。

猜你喜欢

两面性舞剧仙女
百科全书舞剧
小妖怪和小仙女
舞剧《瑞鹤图》剧照
理性看待经济数据的两面性
匹诺曹遇到小仙女
农村大学生“失业”具有两面性
外部技术影响企业绩效的两面性——一个非线性视角的实证研究
专利制度的两面性
舞剧《红高梁》——一种对于生命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