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问题、原因及优化
2021-06-22杨军
杨军
[摘 要] 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推动专业内涵式建设与发展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向前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首先从专业认证的理念出发,提炼出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该达到的标准,并以此标准为衡量尺度,进一步对照并剖析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着重从学生、家长、就业单位的视角分析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进而以目标达成度为终点,重新构建起基于专业认证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专业认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专业认證为抓手推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KA200190154)
[作者简介] 杨 军(1975—),男,江西赣州人,经济学硕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6-0121-04 [收稿日期] 2021-01-10
一、前言
众所周知,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将其建设成为有实力、有特色的王牌专业,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1]。为此,国内不少教育界学者纷纷提出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推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以此实现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构想。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来讲,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应该构建怎样的课程体系,才能不断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呢?这是许多高等农林院校的教育学者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二、基于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标准
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产出导向、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与传统的教育体系相比,专业认证关注“五个度”,即达成度、适应度、支撑度、有效度和满意度[2]。以目前美国较流行的ACBSP商科认证为例,它的核心思想是以OBE理念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过程。因此,在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的核心理念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且持续改进”,亦即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内容符合学生未来发展之所需,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高效地将学校所学知识融入工作实践中[3]。从这个角度出发,不难推断出基于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应该满足两个基本标准:一是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内容与毕业之后的工作实践相吻合;二是毕业学生所从事的行业应该与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基本一致。
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蓝本,调查并分析了近几年该专业课程的建设情况、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总结出了如下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理论元素偏多,实践元素偏少。以2017年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除了通识基础课程外(44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总计70学分,占比46.4%,而实践环节的课程总计为37学分,占比为24.5%。这些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很多属于以纯理论讲授为主,几乎没有与之相应的实践内容。2020年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尽管实践课程增加了不少,很多实践课程与相应的理论课程也相对应,但是,实践环节的课程总计为40学分,占比仅为25%,较2017年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0.5个百分点。学生的实操训练还是不够,无法有效满足毕业生工作岗位的需要。除此之外,很多专业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进行知识传授,理论传授偏多,较少结合实际剖析问题。这些情况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这与专业认证的标准不完全一致。
2.专业课程的“农经”色彩偏重,弹性不足。受学校专业属性管理的限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都具有“农经”色彩,专业建设局限于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领域,与其他领域相关的课程较少。在2017年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中具有“农经”特征的课程占比近80%,2020年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几乎也是如此。不仅如此,近95%的实践环节具有“农经”特色,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都限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范围内,向其他领域拓展的空间较少,弹性不足。这就导致一部分非农就业的毕业生无法有效利用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所学与所用不匹配,这也是与专业认证的标准相违背的。
3.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与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出现了错位。课题组深入分析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2020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在农业领域(包括与农业相关的企业、政府部门)就业的人数仅占比20%左右,偶尔会达到30%,即有近70%~80%的毕业生属于非农领域就业。在非农领域就业的毕业生较少能够有效地利用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然而,目前在国内农林高校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均侧重于“农经”特色,学生掌握的农经知识较为扎实,因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在涉农领域就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在此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学生较少接触非农领域的学科知识,直接导致了专业培养目标与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方向出现了错位,毕业生在校所学无法有效应用于工作实际,这是与专业认证的标准不完全相符。
(二)原因分析
1.专业教师偏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指导。目前,很多在职的专业教师非常热心于课堂的理论讲授,课堂氛围非常好,也获得了很多好评。但是,在这些教师中,有一部分却并不热心于实践指导,把实践指导当成是一种例外的工作,而且常常将实践指导流于形式,简单敷衍了事,这种现象尤其常见于经管类的专业。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指导需要离开教室和校园,很多专业教师并不习惯于此种知识的传授方式,花费的时间较多,而获得的回报却较少;二是不少专业教师根本没有实践经验,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开展实践指导,因为这些教师所经历的职业都是在学校里,没有涉足社会工作,尤其是有些博士毕业后,理论功底很扎实,但在实践指导上基本一窍不通,无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学管理部门对专业的管控过严,导致专业建设背离了市场所需。农林院校的教务管理部门仅从专业的属性与要求出发,不允许各教学单位有弹性地调整专业课程的设计,也不允许任课教师有弹性地更改教学内容,比如不允许开设无“农经”内容的实践课程,也不允许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无“农经”内容的专业知识,导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只能在“农经”的狭小范围内发展。但现实是农林经济管理的毕业生大多数并未在涉农领域内就业,以致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多数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所需的知识、技能与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不能完全匹配,专业建设背离了市场所需。
3.农业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偏少。农业一直以来属于弱质产业,哪怕是在现代化、智能化农业生产的情形下,农业仍然无法与工业、服务业的效率相媲美,所需的高素质劳动力非常有限,不能像工业、服务业那样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管理应用人才。而且,在“三农”领域同样面临非农专业、非农林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导致“三农”领域留给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合适的岗位十分有限,所以每年一大批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毕业生流向了非农领域。即跨专业就业的现象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最终导致很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所学与工作所需不完全匹配。
4.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就业的意愿较低。农业是一项需要付出较多辛苦劳动的行业,工作环境大多比较艰苦,即使在完全实现了现代化和智能化的情形下,也不能排除它艱辛的一面,可以说这是其自然属性导致的。另外,农业的产出效率普遍低于非农产业,产业利润不高,导致在农业领域就业所获薪水普遍低于非农领域,对毕业生的吸引力非常有限,最终导致在农业领域就业的意愿较低。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非农领域就业的情况下,大多数不会选择在农业领域就业。最终也导致了多数毕业生在校所学与工作实践所需不完全匹配。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优化的目标
1.课程体系符合学生和家长的期望。据课题组的调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很多不是自愿填报该专业,大约有80%属于调剂生。但是,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希望通过四年的学习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使他们即便跨专业也能顺利就业,并能胜任岗位的职责。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有必要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使课程体系优化后能符合学生和家长的期望。
2.课程体系基本符合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需求。以ACBSP专业认证标准为例,其中一项是要求大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一致。这就要求课程体系能够充分体现这种需求。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通过专业学习掌握各项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中掌握与该门课程相关的基本技能,不能只有空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动手实操的能力,从而达到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能力相统一,使课程体系优化后能与毕业生的工作基本一致。
3.课程体系基本与毕业生的就业行业一致。
鉴于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多数未在农业领域就业,因此,课程体系优化的目标能适用于农业领域和非农业领域的工作需要。优化之后的课程体系具备较大的弹性,体现出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培养的特点,从而实现课程体系基本与毕业生的就业行业一致的目标。
(二)优化的内容
1.专业理论课程的优化。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密切关注毕业生的去向和工作岗位的基本需求,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动态匹配。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可看出,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进一步完善农业领域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急需增加一些非农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商务运行管理、商业计划书、商务统计、大数据挖掘、市场调查与预测,以及其他实用的、非农业类的专业理论课程。为了避免与专业属性、要求相冲突,可以把这些非农业类的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并提醒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地选择这些课程。尽可能地使专业理论课程符合学生和家长的期望。
2.实践课程的优化。由于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还要进一步完善实践环节的课程,使实践环节的课程与毕业生工作所需之间形成良性的动态调整,保证实践环节的课程不仅实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和工作岗位相统一。这就要求在实践课程中不仅要涉及农业领域的专业实操环节,还要涉及非农业领域的实操环节,比如商务运营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商务统计与大数据挖掘等实操能力的训练,可以把这些非农领域的实践课程作为实践环节的选修部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这些非农领域的实践课程。同时,要保证实践环节切实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优化之后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目标与内容,优化之后的课程体系可用如图1来展示。
图1充分展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目标达成度为终极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需要通过四大平台(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实践课程平台)来实现,其中专业课程平台和实践课程平台可以从专业认证的视角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主要通过选修平台来实现,从而使得课程体系既能包含“农经”元素,又能包含经管类其他元素,也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复合型应用人才,保证学生在校所学与毕业后就业岗位的所需基本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专业认证的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项持续改进的工作流程,如果上述目标达成度不高,则要及时反馈信息,并进行适度调整,使目标达成度不断提升,体现出持续改进的理念与要求。
参考文献
[1]江作军,钱素平,黄文祥,等.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优化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19(12):
61-64.
[2]蔣述东.专业认证背景下如何做好专业内涵建设?[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3(1):129.
[3]吕永军,宋莹,张丽萍,等.“双一流”学科建设与专业认证背景下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10-311.
Curriculum System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Problems, Causes and Optimization: A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YANG Jun
(College of Economy and Trade,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25, 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professional connotativ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he standard that should be reach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extracted. Taking this standard as a measurement scale, this paper furth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and their cause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bjectives and main content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udents, parents, and employers. And the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is reconstructed by taking the achievement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s the final goal of education.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curriculum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