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民俗文化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21-06-22黄翠艳
黄翠艳
近年来,随着外地民工不断涌入,我园幼儿来自各个省会的家庭日趋增多,蕴藏着自然、社会等多种地方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将多元民俗文化作为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突破口,促进了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幼儿园内涵的发展。
一、用“文化”创设民俗环境
根据幼儿主要来自的省会资源,选择了安徽、云南、浙江、山东、四川、江苏这些省会地方的多元民俗文化,着力打造以“地方特色”为主题的班级环境。
安徽馆:以石头、葫芦、彩泥为主,在布置环境时三种材料融合进入主题墙、各个区域。皮影戏让幼儿流连忘返,孩子们每天在浓郁的徽文化环境里涂涂、捏捏、画画、演演。
云南馆:打造了多姿多彩、极具民族特色的竹文化。将“竹”巧妙的融入区域游戏中,竹筒等竹制品进入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茶艺展示、品茶活动等,让孩子们了解了云南少数民族丰富的民俗文化。
浙江馆:创设了以绍兴酒馆、宁波汤圆、义乌小商品为主的区角,教室的下裙墙设计了杭州丝蕴之路巧手馆板块,多彩的扇子装点活动室,显示了江南的柔美和神秘。
山东馆:以“海边拾趣”为主题,创设妙趣横生的海边渔米氛围,甜甜的苹果、风筝天地融进了山东的文化。走廊里的编织网上挂起孩子们剪的小鱼、小虾,在鱼篓子上画画、做做,感受着山东海边韵味。
四川馆:憨态可掬的熊猫和碧绿的竹子,让你仿佛置身于活泼可爱的熊猫世界。教室内的四川麻辣美食一条街让你垂涎欲滴。川剧院里挂上了自己制作的川剧脸谱,配上川剧表演服饰和道具,就能让你置身在巴蜀独有的文化气息中。
江苏馆:以南通蓝印花布作为主要元素创设特色环境,开设了蓝印花布工作坊,布置蓝印花布相关知识背景墙饰,同时把麻绳和蓝印花布图案融合进班级的主题墙、区域创设等,彰显了南通本土特色民俗文化的内涵。
二、用“智慧”打造民俗课程
(一)小班:走進云南,竹初探
云南馆在创设时,我们以竹作为主材料,植物角的种植器具、主题墙的装饰、孩子图画的展示墙,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遇见竹。于是,孩子们对竹产生了兴趣,为此我们生成了有关竹的课程。春天里冲破泥土的竹笋令孩子们好奇不已,竹笋从哪里来?实践活动《挖竹笋》、《剥竹笋》让孩子认识、了解了竹笋。美术活动《竹子吹画》可以体验不一样的作画方式。游戏活动玩竹梯、竹筒让孩子们和竹子亲密接触,感受别样的运动乐趣。
(二)中班:悠悠茶香,再深究
孩子升入中班后,他们对云南的普洱茶感兴趣,我们在区角里创设品茶区,孩子们自己泡茶,学习泡茶的技能,了解以茶待客的文化,这是社会与实践相结合。以此为契机,孩子们了解茶的种植、采茶的时间等。美术活动中捏捏茶壶、茶杯,让幼儿感受茶文化的内涵,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及艺术表现力。跟随音乐跳一段欢快的采茶舞,培养幼儿高雅的气质。
(三)大班:创意百变,竹文化
大班孩子的运动需求更大了,根据《指南》要求,从生活出发,以幼儿感兴趣的、生活中常见的竹梯为活动器械,体育活动《好玩的竹梯》以爬、跳等方面技能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在探索中寻找不同的玩法,在玩中想、玩中学、玩中乐,满足了孩子们好玩、好动、好奇的想法。小小的竹筷也有大大的本领,瞧孩子们巧思妙想,动手搭了一个竹桥,精巧的设计,灵巧的小手,让竹文化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种子。
三、用“自主”营造民俗氛围
开展民俗主题活动容易限制孩子自主游戏的开展,因此在开展主题游戏时,只设置主题游戏的框架和情景,但在游戏时把自主权还给了孩子,整个幼儿园用心营造自主游戏的氛围。有全园游戏的预约墙,晴天每个班每次可约1-3个区域,雨天也能约1个区域,保证了孩子自主游戏的需要。班级还设有区角预约墙,每个幼儿都能凭着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经验进行游戏建构和设想,他们可以去玩自己感觉兴趣的,“想玩什么”、“跟谁一起玩”等一切都随幼儿自己的意愿而定,幼儿参与民俗游戏的内部动机被激发。
(一)民间游戏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滚钢圈、跳房子等丰富的民间民俗游戏。例如在创设竹竿舞民间游戏时,我们开展了“三角竿跳”、“十字竿跳”等多种玩法,使幼儿感受到民间体育游戏带来的刺激。不定期地邀请家长助教来园指导民间游戏,使民间游戏内容不断丰富。
(二)民俗手工
幼儿园创设了专用的民俗手工坊活动室,在民俗手工坊中,我们结合各地的传统文化创设了多个游戏区:印染区、编织区等,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巧手,创造出富有民间特色的手工艺作品,展现各地的民间艺术。各个班级围绕各自的班级特色民俗文化,开设多样化的民俗手工游戏。
(三)建构乐园
我国具有标志性的古代建筑很多:南通的苏通大桥、错落有致的高架等,我们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去引导幼儿熟悉这些现代建筑的特点。在了解古现代建筑的基础上,提供木板、圆筒等各类材料,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自主搭建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古现代建筑作品。
(四)舌尖上美味
舌尖上美味相当于现在幼儿园流行的生活馆,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各地美食,每月选择1-3样简单易做并具有一定地方代表性的美食,请家长助教来园指导,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由选择,自主制作,自我创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做煎饼、包饺子等带来的幸福时光。
四、用“研训”提高师资队伍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因此,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的教师研训:支架学习等,改变教师固有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树立课程游戏化理念,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我们每班设置了观察墙,要求每位教师每天至少观察幼儿两次,并进行便签式记录,每个月在便签式记录中挑两个重点案例,写成详实的幼儿观察记录,然后在业务学习时进行交流和分享。教师评价儿童的方式也由注重技能评价转为多元化的分享交流,可以是问题讨论,可以是经验分享,也可以是幼儿答辩。在各种形式中,孩子们多了一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他们将游戏中的个体经验变成群体经验,个体问题通过同伴互助寻求解决方法,提升了教师对民俗游戏课程的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等。
五、用“唤醒”促进课程提升
在我们的民俗课程中,还有一块孩子们的乐园——青青世界,那里花开花落,不同的季节我们和孩子们一起种植不同的植物,这个学期中班孩子们商量种花生,有的没有剥壳,硬硬的,有的是剥了壳的花生籽,光滑的。种剥壳的?种不剥壳的?听听孩子们是怎么说的。于是开展了实践活动《种花生》,种花生也有方法的哦。春天的迟迟到来也让花生躲在地底下不愿出来,怎么办?科学活动《种子的发芽》告诉孩子除了种子本身发育完全,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水分、温度、空气和光线。于是我们请有经验的奶奶来帮忙,给它们穿一件暖暖的衣服,翘首企盼中孩子们发现不管有没有壳,花生都发芽了。每个星期都去照料它们,拔拔草、浇浇水、松松土,并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花生成长的每一个足迹。照料时孩子们发现植物园里每种植物的叶子都不相同,有的长,有的圆,有的上面毛毛的,有的边上带着小刀,我们马上围在一起生成了谈话活动《植物的叶子》,了解叶子的不同形状与作用。通过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我们将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到园本课程中,与儿童一起触摸教育的温度、厚度与深度,和孩子们一起体验课程带来的奇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