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行知思想,强化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

2021-06-22张前前

文理导航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活资源实践运用数学知识

张前前

【摘 要】陶行知先生所创立的各种教育理论,都将真实的生活和情境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做”为实践的模式,一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弊端,实现了书本与生活之间的有效勾连。教师要遵循学生内在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运用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实践操作、教学做合一等理念,不断优化数学教学模式,塑造学生内在的认知个性,以锻炼学生内在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行知思想;数学知识;实践运用;生活资源

陶行知师从杜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实践家。陶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的研究,创设了丰富而多元的教学思想,很多都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理论的颠覆,对于当下的教育教学影响广泛。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陶行知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越发紧密,教师借助行知思想,强化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地不断发展。

一、链接生活资源,唤醒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强调:“唤醒动力,学生才会有兴趣,才能以最佳状态和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去。所以学习与乐趣是不可分离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也是枯燥无味的,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过程中的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源头活水,就是学生丰富而多元化的生活。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要在生活中寻找教育、为了生活而教育,学生所生活的社会就是学校。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依循小学生的好奇喜新,但学习自主性、目的性以及有意注意持续性差的特点,巧妙地依托于所要教学的数学内容,找准与生活之间的链接点,积极创设生动、活泼、形象、可感的生活情境,将所要教学的重难点揭示出来,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提升学生数学基本素养地不断发展。

以教学“年月日”这一课为例,如果教师始终只是从教知识的角度来考量,学生必然会觉得索然无趣。因此,教师可以想方设法,与学生的生活取得联系:比如导入新课时,可以从学生过生日入手,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但此时教师相机宕开一笔: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每年过生日。一石激起千層浪,学生面面相觑,表示不敢相信。此时,教师故意卖起了关子,然后再用生活中的案例娓娓道来:有一位70多岁老爷爷,截止到2020年,才过了20个生日都不到。很多学生表示不敢相信,此时教师则相机揭示“年月日”的内容。这一导入过程将知识的引入与揭示都融入到有趣味、有意境的生活案例中,契合了小学生的内在见解,学生也就自然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在争先恐后的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渗入到语文知识的层面上,激发了对数学知识渴求的欲望。

二、尝试实践操作,深化学生的数学认知体验

陶行知先生一直都积极倡导“手脑相长、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其核心之处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中积极尝试操作与实践。小学生正处于直观性思维向着抽象性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于具体的实物和模型,具有天然的思维优势。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具体操作与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取感性的感念认知、获取具体的数学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遵循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和好动爱玩的思维特点,密切关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资源以及较为感兴趣的事物,适度地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契机,让学生在数一数、画一画和拆装拼接的操作中,将动手和动脑有机结合在一起,丰富学生内在的感性认知,不断引领学生从形象到表象,实现从感性到理性地逐步认知。

以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为例,如果直接教给学生圆周率3.14这个知识性层面的内容,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很快,但却失去了让学生动手和探究的契机,最终只是知其然,而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师设置了两个实践操作的板块:首先,用圆规画出并剪下不同大小的圆,用长线测量出每个圆的周长和半径,积极探究彼此之间的关系,很多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发现,这些数值基本都在3.14之间。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半径对于圆的周长的影响,教师还设置了第二个实践操作环节:用两个长短不一的长线,分别在两根长线的一端系上橡皮,另一个端捏在手上,同时甩动两根长线,并引导学生观察,系在另一端的橡皮经过的轨迹,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半径越长,圆形的周长也就越长。

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组织学生亲手实践和操作,亲身感受了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了积极参与的体验,获取了成功的愉悦感,也巧妙地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思维力地不断发展。

三、基于课堂实践,推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方法上,尤其关注和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对一直以来长期困扰着教育教学的“劳力”和“劳心”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曾经明确指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这就需要教师要创立一切条件和可能,将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以及方法,整合到生活情境中去,不断夯实数学的可操作性,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的原型中,借助于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融通,积极展现数学所蕴藏的价值,从而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

比如,在学习了数学分类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书包和玩具,并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跟老师、家人和伙伴说说自己是怎样进行分类的;比如学习了关于时间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忆自己一天的生活,积极制作一天的学习时间规划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来自于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进入到数学本质,渗透关于数学意识地不断培养;在学习了“分数的性质”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家庭中,与父母玩一玩“分西瓜”的游戏,并尝试运用在课堂中所学习的语言描述“分西瓜”的过程,从而将从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的实践运用中落实和巩固。

试想,如果数学教学仅仅局限于书本、局限于课堂,学生就只有知识和信息层面的叠加,而无法真正形成语文实践能力地发展。生命不止,思考不息,创造也就不能停歇,这是生活的基本规律,更是教育的必然趋势和逻辑,同时也是陶行知先生所创立的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在教学完书本上的知识后就直接鸣金收兵,而是将课内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有机联系,将所积累、所获取的知识与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有效融通,更好地搭建了实践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平台,为学生的实践表达和积极体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纵观陶行知先生所创立的各种教育理论,都将真实的生活和情境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做”为实践的模式,一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弊端,实现了书本与生活之间的有效勾连。因此,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感性认知,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的实践愿望和能力培养,在积极推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找准教学内容与行知理论的链接点,让学生在获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真正参与到实践、体验和探索的过程中去,为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玉梅.继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打造小学数学“善学课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12):48-51.

[2]张兰.贯彻“行知思想”  优化数学教学[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20):83-84.

猜你喜欢

生活资源实践运用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
利用生活资源,激活生物课堂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试论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生活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