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中外 匠心精断
2021-06-22徐时仪刘静静
徐时仪 刘静静
摘 要 《经律异相》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佛教类书, 《经律異相校注》广搜博检现存各本,比勘异文,从语音、词汇、语法各要素联系着手,考斠是非,补正成说,有裨于汉语史研究及文献的整理校订和语言辞典的编纂。
关键词 《经律异相校注》 版本 异文 考斠
汉魏以来,佛教传入中国,大小二乘、三藏圣教等释典成为汉语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梁僧宝唱等纂集的《经律异相》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佛教类书, 博采释典所载传说、寓言、譬喻等因缘故事,以类相属,阐释佛陀“真如本性”和随缘说法的方便法门,不仅展现了大千世界的纷繁事相,而且劝谕世人弃恶扬善,集出世与入世思想于一编,具有佛教百科全书的性质。
《经律异相》早于隋虞世南所编类书《北堂书钞》近百年,更早于唐释道世所编《法苑珠林》一百五十年,对《北堂书钞》《法苑珠林》等后出类书的体例及内容皆有重要影响。200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周叔迦、苏晋仁校注的《法苑珠林》点校本,而《经律异相》的点校一直阙如。值得庆幸的是,2018年巴蜀书社出版了董志翘教授等所撰的《经律异相校注》。志翘教授多年来倾心力于训诂研究,长于考证,硕果迭出,著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校注》《世说新语笺注》《大唐西域记译注》《启颜录笺注》等,以其在汉语史和佛典语言学研究上的厚实功力,校注《经律异相》可谓得人矣。该书以《大正新修大藏经》所收《经律异相》为底本,以《中华大藏经》本对校,并以南宋《资福藏》《碛砂藏》,元《普宁藏》,明《永乐南藏》、《径山藏》(即嘉兴藏),清《清藏》(即《龙藏》)以及新发现的日本古抄本三种——七寺古抄本、金刚寺古抄本、兴圣寺古抄本为参校,既有详细的校勘和通俗易懂的注释,又有精当而严谨的考证,具有僧俗皆宜、雅俗共赏的特性,填补了释典校注的这一空白。
读好书是人生的一种享受,读到好的校注更有颇多心有灵犀豁然开朗的享受。细品其书,主要体现有如下三大特色。
一、 注重版本的精益求精
要做《经律异相》的解人,首先要知人论世。作者对宝唱的生平事迹及《经律异相》的成书等做有专门的研究,可谓对宝氏其人以及有关研究了然于胸,尤其是作者积数十年专注研究佛典语言之功,十分注重语料的可靠性,力求使所做校注建立在扎实的基石之上,从书中所做考证可见其考察了《经律异相》现存于世的每一种版本,不仅囊括中土,而且旁及域外。作者早在2011年就以通行的《大正藏》作为底本,以《赵城金藏》《高丽藏》《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1]等八个版本作为对校本,从文献学的角度对《经律异相》做有点校,撰成《〈经律异相〉整理与研究》(董志翘2011),凡94万字。嗣后又广搜博检,爬罗剔抉,张皇幽眇,将视野拓展至域外写本藏经中的日本七寺、金刚寺、兴圣寺藏古写本《经律异相》,进而使《经律异相》的校注更上层楼。七寺、金刚寺、兴圣寺藏古写本所据底本可能是我国早期未经刻版印行的写本,与刻本相比,甚有特色。如七寺一切经被认为是继二十世纪初敦煌藏经窟出土大量经文以来的又一大发现,受到各界的瞩目。[2]七寺建于奈良时代天平七年(735),正式名称为“稻园山正觉院长福寺”。据落合俊典(1990)《七寺一切经和古逸经典》一文所考,七寺所藏写经源自奈良古写经,属于较早传入日本、非常接近原典的奈良朝写经系统的经典。其中有不少学术价值很高的古逸经典,有些经文的原本我国本土已不明去向,甚至被认为是“虚构的经典”。如久已失传的署名“罗什造”的《大乘入道三种观》、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及《马鸣菩萨传》等。因此,这三种古写本《经律异相》可以说是汉语史研究的理想语料,运用了大量俗体字、简体字、异体字,从中可见汉文文献东传日本过程中汉字使用上发生的一些变化,为中古汉语的音韵、文字、训诂研究及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修订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经律异相校注》既是作者多年来研究《经律异相》的心血结晶,也是日本七寺、金刚寺、兴圣寺藏古写本《经律异相》研究的新成果,不仅奠定了日本古写本《经律异相》研究的扎实基础,而且也必将推动日本古写本藏经的研究更加深入。
二、 注重异文的洞微烛幽
《经律异相》共50卷,40万言,博取佛经中782则故事传说。这些故事传说大都构思巧妙、哲理深邃、譬喻贴切,后渐演化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和民间传说,为戏曲、小说所取材。如出自《贤愚经》的国王智判二母共争一儿案的故事,至元代演变为《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杂剧,近代和现代欧洲又有人把它改编成《高加索灰阑记》等三种戏剧;原出《摩诃僧祇律》的商人驱牛以赎龙女得金奉亲的故事,启迪产生了唐代龙女牧羊、柳毅传书的传奇;众多的神怪、动物故事则对六朝、隋唐志怪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催发和推动作用。值得指出的是,《经律异相》引用的270多种佛经,既有早期佛教的重要经典四部《阿含经》,也有部派佛教的重要律典,还涉及大乘佛教时期的相关经典,不仅可供钩沉今已亡佚的近百种佛经原文,而且提供了类型丰富的大量异文,较全面地反映了东汉至梁代的语言事实。这270多种佛经既有错综复杂的各本异文,又有所录文献与所出原经的异文,还有所录文献及相关传世佛典的异文。其中相关传世佛典的异文涉及不同佛典中同一内容的异文,如《诸经要集》《法苑珠林》《出三藏记集》等其他佛典所载同一佛教故事的异文,慧琳《一切经音义》和可洪《随函录》所释《经律异相》2000多条音义的异文,《碛砂藏》所载《经律异相》每卷下2000多条音义的异文,《大正藏》《卍续藏》所载历代佛经义疏所引《经律异相》的异文,尤其是慧琳《一切经音义》和可洪《随函录》所载往往多为早于现存藏经的异文,其指出的文字正俗、通用或体、非误等现象反映了《经律异相》最初的原貌。作者指出分析《经律异相》的这些异文,不仅为破解佛典和相关文献中的疑难疑义词提供了信息和帮助,而且促进了中古汉语在文字、词汇、训诂方面的研究和语料发掘。
三、 注重是非的考斠识断
点校的功夫不在于罗列异同,而在于勘定是非的识断力。作者逐词比勘了日本七寺、金刚寺、兴圣寺藏古写本《经律异相》的异同,积累了大量翔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确保了考斠的周密可靠,不仅列出了诸本异文,纠正了有关此书校注中的一些失误,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修正了原来的一些断句和标点,而且精于探索,善于考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慧眼独到的学识见识,注释了一些较难理解的佛教术语和中近古的方俗词语,尤其是就一些异文的是非做有考斠,不仅力求知其然,而且于明其所以然上亦用力甚勤,胜义叠出,每每从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各要素联系着手,于众说纷纭中独辟蹊径,创立新见,补正成说,所下断语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多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有裨于汉语史研究及文献的整理校订和语言辞书的编纂。
下谨略举八例以见其三大特色之荦荦大者。
(1) 如来应迹投缘,随机阐教,兼被龙鬼,匪直天人。(《经律异相》卷一“序”)
投缘,作者认为当从日本《七》《金》《兴》三本作“逗缘”。指出在佛典中“逗缘”出现较早,《大藏经》中就有近百用例。如隋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今以付属汝,汝可秉法逗缘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人也。”(T50—192b)而“投缘”在唐宋以后方见到,且在《大藏经》中仅一见。
(2) 自兹厥后,传译相继。(《经律异相》卷一“序”)
传译,《丽》《资》《碛》《普》《南》《径》《清》本作 “翻译”。作者认为当从日本《七》《金》《兴》三本作“传译”。指出“传译”“翻译”意思虽相近,但早期汉译佛典中均用“传译”,“翻译”则较为晚起。如后汉支娄迦谶《道行般若经》卷一: “善出无生,论空持巧,传译如是,难为继矣。”(T08—425b) 又如与《经律异相》同时代的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二: “古经现在,莫先于四十二章。传译所始,靡踰张骞之使。”(T55—5b) 僧佑《出三藏记集》中“传译”凡十二见,而未见“翻译”。
(3) 又勅新安寺释僧豪、兴皇寺释法生等相助检读,于是博综经籍,择采秘要。上询神虑,取则成规,凡为五十卷。(《经律异相》卷一“序”)
神虑,《资》《碛》《普》《南》《径》《清》本均作“宸虑”,作者认为原应作“神虑”,当是后之版本改为“宸虑”,应从《大藏经》《丽》本及日本《七》《金》《兴》三本作“神虑”。指出“神虑”“宸虑”虽皆有“天子的思虑、意图”义,但“神虑”一词出现较早。如《三国志·魏志·刘劭传》: “陛下以上圣之宏略,愍王纲之弛颓。神虑内鉴,明诏外发。”而“宸虑”之“宸”原指“屋檐”,引申有“深邃的房屋”义,又指北极星所居,即紫微垣,再引申有“帝王之住处”,从而用以称代帝王。由“帝王”这一义位组合的复音词如“宸心”“宸念”“宸旨”“宸恩”“宸威”等无不产生于唐宋之后,“宸虑”的最早用例也始见于唐代。如柳宗元《王京兆贺雨表四》: “臣以无能,谬领京邑,上劳宸虑,运此岁功。无任喜惧屏营之至。”李德裕《论救杨嗣复李珏陈夷直》: “伏望陛下特回宸虑,下纳愚忠。”
(4) 入池沐浴,诣香树下,枝条垂曲,取香涂身、衣庄严具、华鬘宝器、果实乐器,各有树出。(《经律异相》卷一“四天王天”)
作者指出据宝唱原注,此段文字出《长阿含经》第二十卷,又出《大智论》《楼炭经》。例中“衣庄严具”,《资》《碛》《普》《南》《径》《清》本作“衣具庄严”,认为当从日本《七》《金》《兴》三本作“衣庄严具”。“庄严具”即装饰物,亦可简称“严具”“庄严”。所谓“衣庄严具”指两物,即衣服和装饰物,与下文之“华鬘宝器,果实乐器”均为并列关系,乃言衣服、庄严具、华鬘、宝器、果实、乐器各有树出,可随意所取。
(5) 其四园中各有二石垛,各各纵广五十由旬,七宝所成,软若天衣。(《经律异相》卷一“忉利天”)
作者指出据宝唱原注,此段文字出《长阿含經》第二十卷,又出《楼炭经》《大智论》《华严经》《涅槃经》。例中“垛”,《大藏经》《资》《碛》《普》《南》《径》《清》本均作“堕”,日本《七》《金》《兴》三本作“随”,当从《丽》本作“垛”。考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二: “石: 徒果反,《通俗文》: ‘积土曰。经文作堕非也。”(T54—650c) “”乃“垛”之异体,“堕”乃“垛”之同音借字,“随”乃“堕”之形近而讹。
(6) 遍净天(梵言韦细,《依品》云: “以上方便生此天。”)王名净智,四臂捉具持轮,御金翅鸟。(《经律异相》卷一“遍净天”)
作者指出宝唱原注此段文字出《长阿含经》第二十卷,又出《楼炭经》《大智论》。经查阅,“韦细”“捉具”,《长阿含经》中未见,然其他经文及工具书均作“韦纽”“捉贝”,认为当从日本《金》本及《大藏经》《资》《碛》《普》《南》《径》《清》本作“韦纽”“捉贝”。“贝”为西域传来的螺、蠡一类吹奏器,可用以令兵聚众,也可僧道用作法事。“轮”是一种能抛掷出去并可回收的轮状杀器。印度武器中有 cakra(烁迦罗或斫迦罗)可译为旋轮、投轮或斗轮、剑轮。考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 “轮者,西国有战轮,以作轮,上施利刀。漂飞遥击,断彼命根。或伤手足,或损身分。其轮却回,巧妙接取。名曰斗轮。远即弓弩,次近用轮,更近羂索刀棓及用枪矟矛。”(T54—708b)慧琳所释反映了其时作战,远距离用弓弩,不近不远用斗轮,很近的距离用刀枪棍棒。战轮是其时一种可以飞掷出去伤人,又能再收回的中程武器。据周纬先生(1993)《亚洲古兵器图说》介绍印度古兵器说,印度民族有一种用手指遥掷的兵器,名为恰克拉,系以第二指摇转旋动远掷,以伤敌人之头颈、咽喉而置人死命的杀人圈。佛经中又称此兵器为剑轮,据志翘教授(2000)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剑轮”最早见于汉译佛典。从文献用例来看,“剑轮”当是一种人工制作的,可以飞掷出去伤人的,遍施锋刃的轮状武器,大致可以看作是冷兵器时代的一种中程武器。
(7) 一切恶道及阿修伦,皆悉荡尽。罪终福至,皆集第十五天上。十四以下,尽成炎墨。(《经律异相》卷一“三大灾”)
炎墨,作者指出当从日本《七》《金》《兴》三本及《大藏经》《资》《碛》《普》《南》《径》《清》本作“灰墨”,认为“灰墨”指暗黑色的劫后余烬,在中土文献及佛教文献中常见。如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 “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 ‘臣愚不足以知之。曰: ‘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 ‘经云: 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也。乃知朔言有旨。”隋达摩笈多《起世因本经》卷九: “彼等如是,极大炽然,猛焰洪赫,无有余残灰墨燋烬,可得知别。”(T01—410c)而“炎墨”,查遍中土文献、汉译佛典皆未见,仅大正藏版《经律异相》中一见,显误无疑。
(8) 又方一由旬石山,士夫以迦尸衣百年一拂,拂之不已,石山锁尽,劫犹未竟。(《经律异相》卷一“劫之修短”)
“石山锁尽,劫犹未竟”,日本《七》《金》《兴》三本均作“石山销尽,劫犹未竟”,作者指出当以写本为善。又据宝唱原注此段文字出《大智度论》《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考“劫犹未竟”,《大智度论》卷三十八作“劫犹不澌”。“‘澌,【宋】【元】【明】【宫】作‘儩‘赐。”“尽”“赐”“澌”为同义词,均有“竭尽”义。考扬雄《方言》卷三: “、铤、澌,尽也。南楚凡物尽生者曰濮生;物空尽者曰铤。铤,赐也。”作者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异文说明了一个重要语言现象,“尽”为通语,“赐”“澌”为方言词。《经律异相》此则原本作“劫犹不赐”,而《大智度论》中原本作“澌”或“赐”(因为当时“澌”即音“赐”,两字同音,方言往往用记音字),日本的古写本很好地保留着原貌(外国人不可能用方俗语“赐”去替换通语“尽”),而我们国内宋后刊刻《大藏经》时,已部分用通语词替换了方俗语词(将《经律异相》中的“赐”改成了“尽”,而《大智度论》中的“澌”仍保留着)。这正符合官方刻书“改俗为雅”的常例。
凡此种种,足见作者建立在扎实的语料与实学实证基础之上的深厚功力及卓有创获。
四、 结语
释典义理博杂,名相浩繁,“吾侪今读佛典,诚觉仍有许多艰深难解之处。须知此自缘内容含义,本极精微,非可猝喻”(梁启超1936)。释典的校注非急功近利者所能为,没有语言文字训诂方面的扎实功底亦难为也,而《经律异相》的校注更是需要有金刚钻才能做的瓷器活,唯有乐于上下求索而不倦者方能为矣。陈寅恪先生(1930)在《敦煌劫余录》序中曾指出: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综观全书,可见作者善于利用域外文献资料从事古典文献整理与汉语史研究,在取用新材料以研究新问题上可以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入流”来概其大要,且于所校所注的字里行间满溢着作者从事古典文献整理与汉语史研究的强烈使命感。该书作为志翘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史语料库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可以说实实在在地展示了作者多年来辛勤耕耘所做的新开拓,从中可以触摸到作者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语言及文献功底,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学术高峰攀登的辛劳甘苦,更可以感觉到一个有志于古典文献整理与汉语史研究的学者志向的高远和脚踏实辛勤耕耘的难能可贵。
附 注
[1]上文提到的几本古籍在下文中均写作简称: 《中华大藏经》以下简称《大藏经》;《资福藏》以下简称《資》;《碛砂藏》以下简称《碛》;《普宁藏》以下简称《普》;《永乐南藏》以下简称《南》;《径山藏》以下简称《径》;《清藏》以下简称《清》;《七寺古抄本》以下简称《七》;《金刚寺古抄本》以下简称《金》;《兴圣寺古抄本》以下简称《兴》。
[2]参名古屋稻园山七寺的介绍资料《稻园山七寺の由來と沿革》。
参考文献
1. 陈寅恪.敦煌劫余录·序.∥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编辑委员会.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一本第二分).1930.
2. 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 董志翘.《经律异相》整理与研究.成都: 巴蜀书社,2011.
4. 董志翘.日本七寺、金刚寺、兴圣寺古写本佛教类书《经律异相》的异文考察.∥徐时仪,梁晓虹,松江崇.佛经音义研究.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5. 董志翘.经律异相校注.成都: 巴蜀书社,2018.
6. 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 中华书局,1936.
7. 落合俊典.七寺一切经和古逸经典.∥日本佛教史学会.佛教史学研究(第三十三卷),1990.
8. 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修订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 周纬.亚洲古兵器图说.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徐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0234)
(刘静静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 200083)
(责任编辑 刘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