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氨甲环酸在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1-06-22肖长青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氨甲环酸股骨头

肖长青

(德江县人民医院,贵州 德江 565200)

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髋关节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该手术属于大型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其围手术期的失血量较多。在对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期间若未对其实施有效的止血处理,易导致其出现失血性休克、血管内溶血等并发症,可增加手术的风险,不利于其术后康复[1]。氨甲环酸也叫凝血酸,是一种抗纤溶蛋白溶解的氨基酸,它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本文主要是探讨为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应用氨甲环酸对减少其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历资料完整;具有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指征;认知功能正常且对治疗的依从性良好;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对氨甲环酸过敏;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或血栓栓塞性疾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28例患者。在试验组中,有男性15例,女性13例;其年龄为45~76岁,平均年龄为(60.28±8.43)岁;其中,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有16例和12例。在对照组中,有男性16例,女性12例;其年龄为43~75岁,平均年龄为(60.18±8.62)岁;其中,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有15例和1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对其均进行全身麻醉,手术入路均为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术中在为试验组患者切皮前,为其静脉滴注1 g的氨甲环酸(溶于250 mL的生理盐水中),滴速为40~60滴/min,手术结束时停止滴注。术中在为对照组患者切皮前,为其静脉滴注250 mL的生理盐水,滴速为40~60滴/min,手术结束时停止滴注。术后为两组患者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48 h将引流管拔除[2-3]。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的引流量(术后48 h内通过容积法计算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肌间静脉血栓等)的发生率。总失血量=围手术期的显性红细胞丢失量+隐性红细胞丢失量。术前、术后1 d及术后3 d,比较两组患者Hb的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如术中的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的引流量、Hb的水平)用±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的失血量、总失血量及术后的引流量

试验组患者的总失血量和术后的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的失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的失血量、总失血量及术后的引流量(mL,± s )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的失血量、总失血量及术后的引流量(mL,± s )

组别 例数 术中的失血量 总失血量 术后的引流量试验组 28 293.38±20.71 980.77±28.25 463.58±34.59对照组 28 301.82±21.46 1250.84±26.97 675.91±36.75 P值 0.14 <0.01 <0.01

2.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2.3 对比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Hb的水平

术前,两组患者Hb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3 d,试验组患者Hb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Hb的水平(g/L,± s )

表3 对比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Hb的水平(g/L,± s )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试验组 28 132.28±21.55 105.41±15.21 97.25±28.34对照组 28 133.56±21.42 92.82±16.77 82.71±24.54 P值 0.82 <0.01 0.04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指利用人工股骨头和人工髋臼取代患者发生病变的髋臼和股骨头,以改善其髋关节功能的一种手术方式。人工髋臼较厚、直径较小,由人工股骨头和人工髋臼组成的髋关节具有头臼稳定、摩擦力小及引起的局部反应轻微等优点[4]。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包括类风湿性髋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创伤性髋关节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骨折、股骨头骨折等。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其围手术期的失血量较多,部分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对此类患者进行输血虽然能解决其大量失血的问题,但可能引起输血反应,且血液制品的费用较高,可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来说,如何有效地减少其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已成为外科医生关注的焦点[5]。氨甲环酸是由赖氨酸衍生而来的一种抗纤溶蛋白溶解的氨基酸,与纤溶酶的赖氨酸结合区或纤溶酶原的亲和力较强,可对纤维蛋白中赖氨酸与纤溶酶的结合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可抑制纤维蛋白凝块的分裂,起到止血的作用[6]。在对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为了避免其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目前临床上通常不为其应用止血药。但相关的研究表明,在围术期(即纤溶亢进期),可适当为患者应用少量的止血药物,以防其发生大出血。氨甲环酸的作用主要是阻止纤维蛋白与纤溶酶的合成,减少纤维蛋白的降解,并不会使纤维蛋白的合成增加,因此不会增加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7]。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肌间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为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应用氨甲环酸并不会增加其术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研究指出,对于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来说,将其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按照“术中的失血量+术后3 d内的引流量”这一公式计算并不科学,因为忽略了术后隐性的失血量。郭永传等[8]报道称,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隐性的失血量可占到其总失血量的五分之三左右。因此本次研究中笔者采用“围手术期的隐性红细胞丢失量+显性红细胞丢失量”这一公式计算患者的总失血量。这种计算方法既考虑到患者异体输血的情况,也考虑到其隐性失血量的情况,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为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应用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其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和术后的引流量,且用药后其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用药的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氨甲环酸股骨头
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的疗效观察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在对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期间用不同的氨甲环酸止血法对其进行止血的效果
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单髁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
局部注射联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