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代蛋鸡免断喙操作的可行性分析
2021-06-22武新钢
武新钢
(阳泉市农业农村局,山西阳泉 045000)
1 前言
商品代蛋鸡实施断喙操作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集约化生产条件下防止发生啄癖、降低死淘率和提高饲料转化率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方法和手段。雏鸡在6~9d利用专门的红外线设备将上喙的1/2、下喙的1/3进行切除,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这种操作是提高商品代蛋鸡经济效益的相对简便有效的方法。但随着近年来品种选育、环境控制、饲料营养及疫病控制等各个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商品代蛋鸡不进行断喙操作,其生产成绩也可以达到甚至超过饲养标准,成为商品代蛋鸡养殖者更好的选择。本文拟就免断喙操作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2 断喙的目的和作用
喙是鸡只采食及探知外界事物的器官。断喙则是通过物理方式缩短蛋鸡喙的长度,减缓啄癖产生的危害,以此来提升生产成绩的操作方式。啄癖是一种病症,表现为啄羽、啄肛、啄翅、啄趾等形为,通过断喙可以实现以下目的和作用:
2.1 断喙可以减少商品代蛋鸡因啄肛而产生的死淘现象。蛋鸡断喙后,尖锐的喙变得短而钝,减轻了因啄击而产生的伤害,延长了被啄蛋鸡的死亡进程,因而表现为降低了蛋鸡的死淘率。
2.2 断喙后蛋鸡相互之间的啄羽、啄翅、啄趾等行为人危害降低,羽毛、趾部生长良好,因而用于维持体温的饲料消耗减少,且鸡的活动减少了,因而导致饲料的转化率提高。
2.3 蛋鸡采食饲料时由于刨、挑和啄等行为将饲料从料槽中丢出,造成了饲料浪费,断喙后由于鸡喙变短,饲料浪费减少。
3 啄癖产生的原因
啄癖是一种病症,其产生原因包括遗传、环境、营养、疫病等因素,表现为啄羽、啄肛、啄翅、啄趾等。
3.1 品种遗传因素
利用喙采食、争斗及探索外界事物是鸡的一种正常行为,不同品种的鸡争斗性也不同。经过长期选育的蛋鸡品种争斗性逐渐下降,啄癖发生率也逐渐降低。同时,性成熟时由于体内性激素分泌增多,常有异常行为发生,其中最常见的为自啄或乱啄的恶癖。
3.2 环境因素
一是蛋鸡饲养密度大,笼内空间小,运动受限,产蛋后因拥挤得不到歇息而烦燥不安,泄殖腔难以恢复正常,造成脱肛,进而引起啄癖;二是鸡舍光线太强,有些开放、半开放式鸡舍的光照强度甚至会大于60Lux,使蛋鸡处于高度的神经紧张,出现烦躁不安,容易引起啄癖;三是鸡舍通风欠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大的浓度引起脱肛、啄肛,湿度太大或者太干燥都会使鸡群之间发生互啄现象。
3.3 营养因素
一是饲料中的营养配比不合适,例如维生素A的含量不足,会引起角质化泄殖腔黏膜,产蛋不顺,当用力过度时造成泄殖腔外翻造成脱肛,引起啄肛。氨基酸特别是含硫氨基酸的不足也可引起互啄;二是饲料中营养成份有效性的问题,使用超过保质期或夏季高温季节未用任何降温设施而贮存二三个月以上的饲料,与氯化胆碱、微量元素、酸化剂、抗氧剂、防霉剂等物质混合后而不及时使用,使得微生素大量被破坏而引起互啄。三是用发霉饲料喂鸡,引起胃肠粘膜伤害造成对营养吸收不佳,也能造成啄癖。
3.4 疾病因素
一是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引起的输卵管炎、腹膜炎、泄殖腔炎症等病引起脱肛。二是螨虫导致的体表炎症、感染球虫后肛门上粘有异物引起鸡群间的互啄。三是鸡患白痢、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早期都有啄癖表现。
3.5 管理因素
一是鸡舍内外界环境不安静,嘈杂有异响,或是陌生人进出鸡舍,鸡群受到惊吓产生啄癖。二是饲喂时间不合适、饲料喂量不够或饮水供应不足,长时间缺水、缺料、产蛋箱放置不合理或不足都可引起鸡相互啄斗。三是转群和日常巡查中,没有将体重差异、强弱差异大的鸡只分笼饲养,导致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这样就导致弱者被强者啄伤,互斗出血,对发生啄癖现象起到引诱作用。
4 断喙对应激鸡只的危害
实施断喙包括捕捉和断喙操作,对蛋鸡来说是一个很强的应激,如果应激的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超过鸡只的生理耐受能力,就会导致鸡生理生化反应紊乱,产生一系列的危害,严重影响鸡只生长发育甚至死亡。
4.1 显性的应激反应危害
捕捉鸡只时,同笼甚至同舍的鸡的兴奋性及敏感性异常增高,稍有惊动便出现“咯咯”乱叫、聚积、逃串等反应,当鸡只由惊恐期转入抑制期后其兴奋性及反应性又明显降低,精神屡顿、垂头搭翅、食欲减退、采食量明显降低,进而引起非病原性的生理机能障碍,青年鸡的发育迟缓,产蛋鸡产蛋量显著下降,整群鸡的发病率、死亡率上升。
4.2 隐性的应激反应危害
一是雏鸡在断喙后3~5d出现增重下降,与未断喙的鸡只体重差异明显,至35d时很难达到标准体重,且均匀度差,从而影响育雏效果;二是断喙对雏鸡免疫系统的发育一定的影响,胸腺、脾脏、法氏囊等器官均比未断喙的鸡只重量小,免疫器官发育不良。孙桂荣等研究表明断喙应激后雏鸡免疫器官胸腺细胞内可看到细胞核明显的应激反应,即细胞核凝集致密,部分细胞核溶解(或者核质排空呈空泡状),并出现一定数量的凋亡和坏死;三是蛋鸡育雏育成期正是免疫工作的重要时段,断喙和免疫在时间安排上有一定的冲突,免疫效果不理想。以新城疫为例,孙协军等研究表明首次免疫前2d进行断喙,免疫效果接近不断喙鸡只,断喙同时或以后进行的免疫,抗体水平达不到免疫要求;四是断喙时由于操作不当,易引发急性葡萄球菌等的细菌感染。
除此之外,断喙操作还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有经验、有耐心的技术工人才能胜任,否则仅就捕捉和断喙两项工作就会给鸡只造成羽毛脱落、肌肉拉伤、断喙失败等的损伤。
5 断喙的非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品种选育、环境控制、营养配比和饲养管理设备设施的进步和对蛋鸡行为学研究的深入,断喙操作可以被逐步替代。
5.1 利用智能化的环境控制系统,对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进行自动控制,使鸡舍内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不超过标准,为蛋鸡创造最佳的生产环境。
5.2 采用加深的饲槽和自由采食的方式,杜绝因鸡只的正常行为产生的饲料浪费。
5.3 严禁发霉变质的饲料进场入库,购买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营养要素配比科学、料度适中的饲料,并在保质期内使用完毕。
5.4 开放式鸡舍的采光不超过60Lux,封闭式鸡舍则按照饲养标准给光。
5.5 在笼内悬挂一条白色或黄色的聚丙烯捆扎带以引起鸡的啄梳行为,来转移一般的、非攻击性的啄羽行为,可以明显减少蛋鸡间的啄羽行为。
5.6 饲养人员应固定鸡舍,避免穿着颜色鲜艳的服装,工作时尽量轻拿轻放,对鸡只采取操作时尽量温和。
5.7 采用自然磨喙方式,英国的Roxell公司生产的 Vitoo 料盘有一体化的结构和粗糙的底盘,可在采食时自然控制喙的生长。跟断喙相比,自然磨喙的鸡死亡率减少了2%且无应激,鸡当天就能够采食。
6 免断喙操作的可行性试验
为进一步论证免断喙的可行性,我们选择本地一个规模化蛋鸡场2015年至今所饲养的8批蛋鸡,分别对每批蛋鸡设立断喙组和免断喙组,环境控制、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及卫生防疫保持一致,汇总整理生产记录,选择35d体重、19~74周龄产蛋和19~74周龄死淘率3项指标为试验的目标,见表1。
表1 免断喙操作的可行性结果
6.1 35日龄体重
使用Excel数据分析功能,采用t检验: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方法,α取0.05,得出以下结果(见表2),断喙组和免断喙组35d体重均值分别为345.8g和359.5g,免断喙组鸡35d体重大于断喙组的鸡,两均值有显著差异,说明免断喙鸡只35d体重明显大于断喙鸡。
表2 免断喙组和断喙组35d体重差异
6.2 19~74周龄产蛋
使用Excel数据分析功能,采用t检验: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方法,α取0.05,得出以下结果(见表3),断喙组和免断喙组19~74周龄产蛋均值分别为20.0kg和20.5kg,免断喙组鸡19~74周龄产蛋大于断喙组的鸡,两均值有显著差异,说明1个产蛋周期内免断喙的产蛋量明显大于断喙鸡。
表3 断喙组和免断喙组19~74周龄产蛋均值
6.3 19~74周龄死淘率
死淘率符合采用两个样本百分率的假设检验的条件,经过计算所有批次的t值均小于1.96(见表4),即全部8个批次无论断喙与否,19~74周龄死淘率无差异。
表4 断喙组和免断喙组19~74周龄死淘率
7 结语
免断喙的蛋鸡35日龄与断喙相比体重更大,在1个产蛋周期内产蛋更多,但死淘率却没有明显变化。
综合所有因素,我们可以认为断喙做为一种减轻啄癖危害的技术手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是可行而且必要的,它对于提高生产成绩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品种选育、饲料营养、环境控制等方面技术不断更新、设备逐步升级,以及新的饲养管理理念的深入,这项技术手段已经可以在不降低生产性能的前题下被替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劳动强度巨大,鸡只应激危害严重的技术操作手段一定会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