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维生素D 在小儿脓毒症合并维生素D 缺乏中的应用

2021-06-22周生虎王艳荣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游离钙组内肌肉注射

周生虎, 王艳荣

(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银川 750004; 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PICU,银川 750004)

维生素D 于1921 年被发现,在钙磷代谢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维生素D 与感染有密切的关系。脓毒症是人体对感染免疫失调而导致的危及生命的脏器功能障碍。脓毒症患者维生素D 缺乏的发生率高达77.8%[1]。维生素D 在佝偻病防治中的剂量和疗程已比较成熟,但在维生素D 缺乏,尤其是各种疾病合并维生素D缺乏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比较了两种维生素D对脓毒症合并维生素D 缺乏患儿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 2017 年 8 月 1 日至 2020 年 4 月 30 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PICU 收治的脓毒症合并维生素 D 缺乏患儿 40 例。纳入标准:(1)年龄 1~14岁;(2)明确诊断为脓毒症;(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1 岁以下;(2)近期存在外伤及手术者;(3)既往存在高钙血症、高磷血症、肾性佝偻病、心功能不全、高胆固醇血症及肾功能不全者。本研究通过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1.2 诊断标准

1.2.1 脓毒症诊断标准[2]参照《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2015 版)》中的诊断标准:发热(肛温>38.5 ℃)或低体温(肛温<35 ℃),心动过速(低体温者可以无心动过速),伴以下至少一个功能异常:意识改变、低氧血症、血清乳酸增高或洪脉。

1.2.2 维生素D 缺乏诊断标准[3]参照《维生素D 缺乏及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中的诊断标准:血清 25(OH)D<20 ng·mL-1定义为维生素 D 缺乏[3]。分级:<5 ng·mL-1为重度缺乏,5~12 ng·mL-1为中度缺乏,12~20 ng·mL-1为轻度缺乏[4]。

1.3 分组及治疗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40 例患儿分为维生素D3口服组和维生素D2肌肉注射组,每组各20 例。维生素D3口服组患儿按照《维生素D 缺乏及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中推荐剂量给予维生素D3滴剂[国药控股星鲨制药(厦门)有限公司生产,规格400 IU×30 粒],每日 4000 IU(10 粒),一次性口服[3],连用5 d,总量20000 IU;维生素D2肌肉注射组患儿给予维生素D2注射液[江西赣南海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 1 mL∶5 mg(20 万单位)]200000 IU 一次性肌肉注射。

1.4 检测指标

1.4.1 临床相关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总住院时间、住PICU 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1.4.2 实验室检测指标 检测两组患儿入院时、治疗后第 5 天、第 10 天血清 25(OH)D、血钙、血磷及血游离钙水平,计算钙磷乘积。钙磷乘积(mg·dL-1)=[血钙(mmol·L-1)×4]×[血磷 mmol·L-1)×3.1]。采集静脉血5 mL 分别检测血清25(OH)D[全自动生化分析仪(VITROS 4600)]及血钙、血磷[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VITROS 5600-3)],同时采集动脉血1 mL 检测血游离钙(丹麦雷度血气分析仪ABL90 Series)。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比较采用t 检验,不同时间点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40 例脓毒症合并维生素D 缺乏患儿,其中男性 20(50.0%)例,女性 20(50.0%)例,平均年龄(3.19±2.60)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维生素D缺乏程度、总住院时间、住PICU 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钙、血磷、钙磷乘积、血游离钙及血清25(OH)D 水平比较

不同治疗方法对患儿血钙、血磷、钙磷乘积、游离钙及血清 25(OH)D 均无影响(P 均>0.05),不同时间点患儿血钙、钙磷乘积、游离钙及血清25(OH)D 均有差异(P 均<0.01),见表 2。

3 讨论

人体维生素D 主要由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的光化学作用转变而成,天然食物中含量很少。皮肤来源的维生素D3和食物来源的维生素D2摄入血液循环后与血浆中的维生素D 结合蛋白相结合后转运到肝脏,在肝细胞发生第一次羟化生成25(OH)D。循环中的25(OH)D与α-球蛋白结合被运载到肾脏,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中的1-α 羟化酶的作用下再次羟化,生成有很强生物活性的1,25(OH)2D,通过其核受体发挥调节基因表达的作用。维生素D 是维持钙磷代谢平衡的主要激素之一。25(OH)D半衰期为 1~2 月,1,25(OH)2D 半衰期为数小时。目前采用血清25(OH)D 评价维生素D 的营养状况,血清 25(OH)D 达到20~100 ng·mL-1为适宜的维生素 D 营养状况[3],<20 ng·mL-1为维生素 D缺乏。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血钙、血磷、钙磷乘积、血游离钙及血清25(OH)D 水平比较()

指标 时间 维生素D3口服组(n=20)维生素D2肌肉注射组(n=20) F 值 P 值血钙/(mmol·L-1)入院时2.18±0.142.10±0.22F 组间=3.328P 组间=0.076治疗后第 5 天 2.32±0.14 2.24±0.15 F 组内=56.117 P 组内<0.001治疗后第 10 天 2.44±0.14 2.36±0.16 F 交互=0.016 P 交互=0.960血磷/(mmol·L-1)入院时1.42±0.281.48±0.29F 组间=2.983P 组间=0.092治疗后第 5 天 1.45±0.21 1.53±0.18 F 组内=1.552 P 组内=0.221治疗后第 10 天 1.47±0.22 1.59±0.18 F 交互=0.195 P 交互=0.793钙磷乘积/(mg·dL-1)入院时38.08±6.9438.63±9.18F 组间=0.470P 组间=0.497治疗后第 5 天 41.59±6.96 42.52±6.55 F 组内=13.551 P 组内<0.001治疗后第 10 天 44.42±7.46 46.48±6.95 F 交互=0.166 P 交互=0.847血游离钙/(mmol·L-1)入院时1.08±0.071.05±0.10F 组间=3.412P 组间=0.073治疗后第 5 天 1.14±0.06 1.11±0.06 F 组内=22.316 P 组内<0.001治疗后第 10 天 1.24±0.20 1.17±0.05 F 交互=0.920 P 交互=0.372血清25(OH)D/(ng·mL-1) 入院时12.83±3.8313.50±4.11F 组间=0.303P 组间=0.585治疗后第 5 天 19.61±4.47 17.90±4.92 F 组内=129.686 P 组内<0.001治疗后第 10 天 21.40±4.99 20.28±4.51 F 交互=3.186 P 交互=0.068

近年研究[5-8]发现,维生素D 受体存在于人体众多组织中,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胰腺、乳腺、红细胞、前列腺、结肠等,与高血压、糖尿病、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脑血管病变和癌症等多种疾病相关。维生素D 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作用于固有免疫系统中的上皮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均具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肽[9],同时能够增强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吞噬性和抗菌活性[10-11]。另外,维生素D 直接促进Th2 细胞分化,抑制Th1 细胞的活性和分化[9],并预防炎性因子的过度产生[12]。脓毒症患者维生素D 缺乏发生率高,且合并维生素D 缺乏的患者具有更差的临床结局。我国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患儿维生素D 缺乏发生率高达77.8%[1]。一项来自印度的研究显示,1~12 岁儿童脓毒症患者维生素D 缺乏发生率为50.8%[13]。多项研究显示维生素D 缺乏患者患脓毒症风险增加[14-15]。维生素D 缺乏提高脓毒症患者病死率[16-17]、机械通气需求增加[18]、加重疾病严重程度和延长住PICU 时间[13-14],且与抗菌肽 LL37 呈正相关性[19]。由此可见,纠正维生素D 缺乏无论对脓毒症抗感染治疗还是炎性反应方面均是有利的。

脓毒症患者往往存在胃肠道水肿和炎症,导致许多营养物质和药物的口服吸收受到影响,且容易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而影响维生素D 的吸收、羟基化和转运。Wang 等[20]研究发现,一次性给予150000 IU 维生素D 能够安全有效提升25(OH)D。Vanden 等[21]发现,每天口服 500 IU 维生素 D3仅能使 25(OH)D 轻度升高,每天口服 200 IU 维生素 D3的患者 25(OH)D 仍较低。也有研究[22]显示,大剂量口服维生素D3(250000 IU 和500000 IU)7 d 后能够安全有效地提升25(OH)D。本研究提示,维生素D3滴剂20000 IU 口服及维生素D2注射液200000 IU 肌肉注射均能有效提升血清25(OH)D、血钙、血游离钙及钙磷乘积,对血磷无影响,与Narang 等[23]报道相同。

有文献[20]报道,一次性给予150000 IU 维生素D3可使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 水平下降。另有研究[23]显示,大剂量口服维生素D3(250000 IU 和500000 IU)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住ICU 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并无改变。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住PICU 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无差异。

脓毒症患者病情危重,维生素D 缺乏普遍存在,临床应快速纠正维生素D 缺乏以改善临床结局使患者获益。目前,普遍认为血清25(OH)D>30 ng·mL-1为维生素 D 充足,>100 ng·mL-1为维生素 D 过量,>150 ng·mL-1为维生素 D 中毒。一项关于维生素D 与骨骼健康的研究[24]指出,最佳血清25(OH)D 为75~110 nmol·L-1(30~44 ng·mL-1),最佳维生素D 口服剂量为每天1800 至4000 IU。另一项针对多发性硬化患者尿钙肌酐比值的研究[25]显示,25(OH)D 的安全范围为 75~200 nmol·L-1(30~80 ng·mL-1)。大剂量维生素D补充可快速提升25(OH)D,但过量补充维生素D 会出现维生素 D 中毒。Zhang 等[26]研究提出,一次性给予维生素D 150000~200000 IU 肌肉注射能使 25(OH)D 达到正常,给予 300000 IU 则需要监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另有研究[27]提示,每日摄入维生素D 40000 IU 不太可能出现维生素D 中毒。一项荟萃分析[24]显示,8.3%的研究出现维生素D 中毒时,患者血清25(OH)D 在240 nmol·L-1(96 ng·mL-1)以下,说明维生素D 剂量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本研究中,维生素D2注射液肌肉注射组中1 例患儿于治疗后第10 天出现一过性高钙血症,无其他不适反应,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25(OH)D 均未达中毒剂量,可见维生素 D3滴剂20000 IU 口服及维生素 D2注射液200000 IU 肌肉注射是安全的。两组患儿治疗后第10 天血清25(OH)D 水平均未达充足状态。本研究不足之处为病例数少且观察期短,不能充分评价维生素D 剂量反应关系及患者长期不良反应。

综上,维生素D3滴剂20000 IU 口服与维生素D2注射液200000 IU 一次性肌肉注射能安全、有效提升脓毒症合并维生素D 缺乏患儿血清25(OH)D 水平。

猜你喜欢

游离钙组内肌肉注射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异丙酚静脉麻醉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咖啡易引起骨质疏松症吗?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
无痛肌肉注射新法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探究
基于坐位肌肉注射的关键问题探讨
肌肉注射给药致臀部大出血1例
西红花苷-1经大鼠肌肉注射的体内药动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