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浙江样本”

2021-06-22何燕华

传媒评论 2021年9期
关键词:联系点评议职业道德

文_何燕华

进入全媒体时代,新技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新闻传播格局与媒介生态环境。由此,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全国5个试点省市之一,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于2013年5月。它由省委宣传部组织领导,省记协负责具体事务,依据国家有关新闻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开展工作,受理社会各界对新闻机构以及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

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推进全省新闻队伍的道德建设和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建设,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和普及新闻道德教育,不断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结合浙江新闻业转型与融合发展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形成行之有效的“浙江样本”。

一、普及新闻道德教育,强化基层记者编辑的道德意识

1.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制度建设

2013年成立之初,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大胆尝试,边实践边总结,逐步细化举报查处、案例评议、调查研究等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办法,制订了《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章程》和《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办法》,建立评议制度、协调制度、通报制度、追究制度、警示制度、评估制度和监督制度等七项工作制度,为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的成立和运作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参考。中国记协书记处在半年多时间内两次派人赴浙江,对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的试点工作进行跟踪调研。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履职权威

省委宣传部十分重视省新闻道德建设工作,由常务副部长担任新闻道德委员会主任委员,由省记协副主席担任副主任委员。聘请各宣传管理部门、新闻媒体、新闻院校、教育、人事、公安、交通、卫生、环保、律师协会和新闻行业社会监督员等代表组成道德委员会委员。

省委宣传部统筹协调省新闻道德委员会、新闻宣传阅评组、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专家资源,对各类媒体进行定向、动态评议,从政治政策导向、文化价值导向、社会效果导向等维度,对新闻媒体传播宣传质量进行严格监督。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除在全体会议上对新闻道德委提交的典型案例进行评议、提出处理意见外,还对日常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加强新闻道德建设献计献策。

3.畅通举报渠道,强化监督力度

强化新闻道德建设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让群众监督媒体行为。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之初,就向社会公开举报投诉热线,常态化的热线成为接受社会各界对新闻界投诉的有效渠道,也成为广大群众反映问题的舆情窗口。8年来,接到各类投诉4600多件,涉及新闻单位的投诉450多件,其中涵盖新闻报道失实、片面报道、新闻敲诈、有偿新闻、不良广告等内容。新闻道德委员会对这些投诉举报通过调查核实、交办督办、处理反馈等方式进行受理,投诉件的办结率达到了90%以上。省新闻道德委员会还专门建立了“新闻道德投诉情况简报”制度,对典型案例的处理结果及时刊发简报,向全省新闻从业人员进行通报。

浙江新闻界专家研讨审读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案例材料

4.深入一线基层,着眼监督实效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转变工作作风,将关口前移到基层,注重更具实效的调查和监督。结合投诉举报案例查处,坚持到现场调查,组织上门评议,切实增强新闻道德监督的实效。在增强“四力”新闻业务专题培训中,新闻道德委员会整理数年来的真实案例,向新闻从业人员介绍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与危险,强调远离有偿报道、虚假报道、低俗报道、不良广告等新闻“四害”的重要性;破除对互联网资源的习惯性依赖,避免新闻侵权、洗稿的低劣做法。在贯彻落实《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专项学习行动中,组织道德委员会委员到媒体中去宣讲有关政策、法规,与一线采编人员面对面交流。

5.强化道德自律,彰显社会责任

有效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需要发挥好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监督机制。早在2013年,省记协和省新闻道德委与省内的新闻单位共同制定并签署了《浙江媒体新闻道德自律公约》。这个自律公约得到了浙江媒体的积极响应,共有151家新闻单位签署该公约,共同向全社会作出“坚持正确导向,忠实履行使命;坚持服务人民,大力改进作风;维护新闻真实,杜绝虚假报道;恪守职业伦理,打击新闻敲诈;注重传播效果,抵制低俗之风;加强媒体自律,重视社会监督”的庄严承诺,并把遵守自律公约作为新闻道德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抓住典型案例,增强新闻道德自觉水准

1.根据投诉内容,建立“负面案例清单”

省新闻道德委根据投诉的典型案例建立“负面案例清单”,严肃查处通报惩戒,扬善除丑滋养正气。被列入“负面案例清单”的案例,新闻道德委员会逐一评议,并提出评议意见,由涉事媒体或其主管部门对当事人或媒体进行处理。这些典型案例涉及报道价值导向失当、报道倾向低俗、报道细节失实、不良广告等情况。我们曾对《浙江城市广播电视报刊登不良广告的情况》《浙江民生休闲频道有关“车震”报道的情况》《绍兴电视台公共频道有关拆违报道失实的情况》《南湖晚报有关报道细节失实的情况》等众多案例进行过评议。“负面案例清单”的建立,从一定程度上倒逼新闻从业人员增强道德自觉,提升职业素养,做有情怀、有担当的优秀新闻人。

2.统筹各方力量,形成良好联动机制

在坚持日常监管的同时,省新闻道德委主动借助社会力量,建立健全常态化联动机制,来解剖新闻界存在的问题。2014年1月起,省新闻道德委用了半年时间,与浙江传媒学院联合举办“媒体道德和社会责任”大型调研活动。召开了“媒体道德和社会责任”研讨会,专题探讨新闻敲诈和新闻“四害”的成因与治理对策;完成典型案例剖析的论文撰写及审核工作,出版了《守护与敬畏》;组成“媒体道德和社会责任”巡回宣讲团,赴全省相关媒体开展巡回宣讲。此外,全省聘请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监督员500余人,我们把这支队伍作为新闻道德监督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啄木鸟”作用。

近年来,温州市积极开展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和评议活动

3.启动负面案例选编,强化警示作用

从2020年11月开始,省新闻道德委着手整理自2013年以来处理过的各类案例,从4000多个案例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2个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分类,编撰《违背新闻职业道德案例选编》。书中分成政治差错与导向错误、虚假不实报道、有偿新闻、低俗报道、违背新闻伦理、新闻侵权和违法广告等七大项内容,议事说理。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案例是警示教育;对于新闻单位来说,则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把违规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探索创新之路,提升新闻道德监督水准

1.强化监督机制和社会责任报告试点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的成立是新形势下加强全省新闻队伍建设、解决新闻界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浙江作为全国首批建立的5个省市试点之一,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行业自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近两年来,省新闻道德委在进一步做好浙江卫视社会责任报告的国家级试点工作的同时,逐步扩大省内地市及县级媒体试点范围,开展对杭州交通91.8、宁波甬派、德清县新闻中心等市县级媒体社会责任报告的试点工作。2021年,又将浙江日报列入试点范围,加大日常新闻道德建设与监督力度。

2.拓展工作领域,扩大监督范围

近期,随着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加强,传统媒体的一些失德、失范现象逐渐减少,但更多的却发生在新媒体领域,包括传统媒体主办的新媒体。因此,新闻道德监督工作需要积极向基层延伸,向新媒体甚至自媒体延伸,力争做到全方位、无死角。近来,省新闻道德委积极响应中宣部、中记协关于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更好发挥新闻道德委员会作用的安排部署,探讨交流新时代新闻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经验,先后在杭州、宁波、金华、温州等地组建成立了市级新闻道德委员会,有效推进基层各级各类媒体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工作。

3.建立新闻道德建设基层联系点

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基层媒体从业人员的新闻素养,创新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工作机制,2020年省记协和省新闻道德委员会联合发文《关于建立省新闻道德建设基层联系点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选择5个县(市、区)融媒体中心作为浙江省新闻道德建设基层联系点,进行授牌。一旦挂牌后,省新闻道德委员会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帮助联系点的媒体内部建立职业道德建设的规范、制度,不定期组织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大专院校的教授、省内外资深媒体人,上门与联系点的媒体从业人员交流、授课。此外,主动邀请联系点的编辑记者等基层新闻从业人员参加省记协和省新闻道德委组织的研讨培训、考察交流活动,5个联系点之间建立横向的互相学习交流机制,共同推进全省新闻道德建设进程。

猜你喜欢

联系点评议职业道德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基于特征数据的开放式同行评议关键因素的实证分析
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实现“全过程民主”的硬核力量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人大“评议+询问”:助推漯河转轨发展“快车道”
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大作用
立法联系点:群众爹与立法新途径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