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新闻道德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2021-06-22陈青华

传媒评论 2021年9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委员会道德

文_陈青华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崛起,传统媒体融合进度不断加快,媒体生态和舆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特别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成立后,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闻道德委员会原有的工作方式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亟待变革与完善。

问题一:媒体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漏洞,特别是县级媒体从“两张皮”甚至“三张皮”变成“一张皮”后,出现了很多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有的新闻从业者仅身份就有9种,监管漏洞很大,采编差错特别是政治差错和导向差错风险较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经过大量的市、县区媒体调研,把基层新闻媒体,特别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所虑、所需、所愿和道德委员会如何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更好地履行职能加以统筹考虑,提出树立服务意识,监督力量下沉的工作思路。

以往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工作方式就是守着一部热线电话和邮箱,有举报就处理一下,没举报就万事大吉,按照做生意的说法就是“坐商”。办案的时候跟媒体打下交道,平时几乎没有互动。我们觉得这样传统的工作方式过于简单和程式化,对基层一线的新闻媒体也缺乏了解和帮助。新闻道德委员会既是监督部门,更是服务部门,只有把服务工作做好了,才有可能减少事故的发生。从2019年至今,我们跑了杭州、宁波、温州、湖州、金华、衢州、丽水、舟山等地许多媒体,与他们面对面座谈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我们采用请上来、走出去的办法尽可能地帮助基层新闻媒体做好职业道德建设的学习培训工作。

2019年11月,我们和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合作,在萧山举办了一期有上百名省内各市县媒体从业人员参加的培训班,针对新闻侵权现象时有发生的现象,我们专门聘请了版权专家作版权知识培训,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秘书处则以案例解读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2019年12月,我们组织了省市主要媒体和记协的同志举办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学习交流会。会上,我们请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李文冰教授作了新《准则》的专题解读报告与会人员受益匪浅。

中国记协邮寄给我们200本新《准则》分发完后,我们又加印了5千本,尽量使省内每个媒体从业人员人手一本。我们还在2020年下半年启动了《违背新闻职业道德案例选编》的编撰工作,把2013年省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以来受理的典型案例以及国内的其他案例结集成册,印制5千册,作为省内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训的反面教材。

今年9月7日至8日在湖州德清举行的“全省新闻道德建设评议会暨基层联系点挂牌仪式”

2019年12月,我们专门组织省内部分媒体从业人员赴云南,和云南省记协、云南省新闻道德委员会联合召开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专题评议会,两省媒体的39位与会者围绕典型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入手,相互交流总结经验,探讨改进举措。中国记协网作了专题报道,肯定了媒体从业人员跨省交流的做法。我们还将专家送上门为媒体授课,先后去了金华、绍兴、宁波、温州、衢州、舟山等地为基层媒体解读新《准则》,以案说理。

今年9月7日至8日,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和浙报集团《传媒评论》杂志,联合主办2021年省新闻道德建设评议会。会上,我们特邀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授、钱塘学者沈爱国作了题为《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危害和治理》的专题报告,衢州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甬派新闻客户端、德清新闻中心分别作了典型发言,介绍各自结合实际开展新闻道德建设的经验和探索。

浙江有90多个县(市、区),量大面广,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力量也有限,如何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今年5月,浙江省记协和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联合发文,在全省东西南北中建立5个新闻道德建设基层联系点,目前已有浙东普陀、浙南平阳、浙北德清、浙中东阳、浙西开化5个县(市、区)融媒体中心挂牌,基本形成遍布全省的基层联系点工作网络。

5个联系点建立后,根据各个点的不同情况和需求,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不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去联系点上授课、交流,这项工作已经在平阳、东阳等县市开展,很受欢迎。接下来,省新闻道德委员会还将促进5个点的横向交流,互看互学,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促使各联系点的新闻道德建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并通过各地市记协和新闻道德委的及时推广总结,使5个点的新闻道德建设成为各自区域的模范生、排头兵,真正起到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以此带动全省的新闻道德建设。

问题二: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有的新闻媒体为了吸流量、博眼球,在节目制作和播出中“闯黄灯”,打“擦边球”,而且屡见不鲜。

中医有“治未病”的说法,我们提出树立“治未病”意识,关口前移,抓细抓小抓苗头。就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而言,我们的着眼点不是结案越多越好,而是案发越少越好。这就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在做日常监督时不是被动地跟着投诉走,而是充分发挥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和社会监督员的作用,从细微处着手,抓苗头性问题、倾向性问题,在还未酿成事故前及时提出问题,善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今年3月,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省记协特聘社会舆论监督员李志成老师反映浙江电视调解类节目的一些倾向性问题。经过调研,我们于3月15日向省委宣传部作了专报《我省电视调解类节目存在的几个问题》,主要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主题设置不当,社会导向偏离;二是新闻伦理失范,人文关怀缺失;三是破坏节日氛围,造成负面影响。我们据此提出三点改进意见:一是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强化媒体从业人员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三是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此专报经过省委宣传部批转到具体新闻单位后,相关单位均对节目作了整改,效果比较明显。

平日,我们在案件受理中深切体会到,很多媒体的不实报道与职能部门沟通不畅有很大关系。比如,甬台温高速猫狸岭隧道火灾,杭州某都市报的报道因为记者缺乏交通专业知识,事先也没和相关部门作沟通,导致报道部分失实。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新闻道德委员会各位委员的作用,让他们所在的部门强化与媒体的沟通。如浙江省银保监局率先建立了与媒体的恳谈机制,我们在今年的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上大力推广他们的做法,并建议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教育、卫生、公安、交通、民政、环保等部门的道德委委员切实履职尽责,并建立委员履职台账制。

我们还将关口前移到高校,给未来的记者授课,让在校大学生参加培训。去年11月24日,我们受邀去浙江传媒学院给大学生们作了《新闻道德与记者底线》专题授课。今年5月25日,我们在温州平阳举办新入职记者培训班,还特意请浙江传媒学院邵飘萍班的学员参加培训听课。

这一系列举措带来的成效也是实实在在的。2020年,我们接到各类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邮件共122件,其中涉及投诉新闻媒体的30件,比2019年减少了53件。浙江媒体这些年来不断加大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力度,采编经营违规和道德失范现象大为减少。

问题三: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手里都有麦克风,假记者、假媒体、假新闻大行其道,虽然他们不是真媒体,却起到了舆论误导作用,混淆视听,甚至有些传统媒体也被带偏节奏。

假记者、假媒体炮制的假新闻,从传统意义上说不属于新闻道德委员会的监督范畴。但是他们确实起到了影响社会舆论的作用,如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后果十分严重。由此,我们提出树立全面监督意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去年7月下旬,一则杭州碎尸案牵动了各方读者的心。各大媒体特别是自媒体为抢热度、博眼球、吸流量,更是将案件推向了舆论的巅峰。自媒体由于其民间性和广泛性,信息传播比传统媒体更加迅捷,但与此同时,其非专业性和逐利性,又导致信息传播过程中漏洞百出、乱象丛生。我们与浙江省公安厅政治部合作,对收集到的针对该案件的上百条自媒体信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向省委宣传部作了《杭州碎尸案之自媒体乱象》的专报,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散布虚假不实信息,混淆视听,误导舆论;二是违背新闻伦理道德,扰乱公共秩序;三是借题发挥,蛊惑人心,影响社会稳定。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媒体的文章和言论、标题、图片等佐证。

针对这些乱象,我们提出两条建议:

1.加强自媒体的管理和监督。强调正确的舆论导向,调节自媒体生态,推动网民实现自律和自治;加大监管的力度和效率,维护良好的网络空间秩序,促进自媒体良性健康发展。

2.传统媒体在转载自媒体文章时应该慎之又慎,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积极拥抱新媒体的同时,应该从大量信息中有选择性地挖掘和报道,对于信息来源、内容真伪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仔细核实,确保信息可靠性及报道准确性。切勿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跟风炒作,造成报道失实,损害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根据中宣部的统一部署,今年8月10日浙江省出台了“打假治敲”(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方案,我们将根据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做好行业评议监督工作,推动全省各地各家新闻媒体严格自律,恪守职业道德,以人民为重,忠实履行党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委员会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有多少委员会(答读者问)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指导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