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语言 训练语感

2021-06-21刘苹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1期
关键词:仿写朗读语感

刘苹

摘要:“语感”一词多次出现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中。散文是培养学生语感素养的典范材料。《灯笼》是吴伯箫的散文名篇。积累、品味语言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自读教学中,指导通过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文情感;关注言语形式,品出语味感;借鉴中会仿写,写出多样感”来感知言语形式、品味言语内容,达到训练语感、体悟情感的目的。

关键词:语感 朗读 言语形式 仿写

散文的阅读教学,品味语言是重中之重,主题的把握、情感的体悟、手法的理解都是借助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去实现的。《灯笼》是自读课文,编者建议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慢慢地、细细地品味,读出语句的意味和情味,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积累词语的目的。如何在自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达到训练、提升语感素养的目标呢?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践。

一、指导美读课文,读出文情感

以“灯笼”为线索,文章串联起作者早年生活中的诸多往事,所记事情繁多、事件细碎、人物平凡、场面日常,作者写微小之事,用常态心境叙写日常生活,以小见大,以散文的自由笔法让情感自然流淌,长幼情笃、母子情深、青春绽放、慨叹沧桑、匹夫担当,所抒感情由细微深情转为豪壮激情。

文章的写作年代距离学生的生活久远,不多读几遍是无法感知文脉的。引导学生放声朗读,用心美读是自读课文学习的第一要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停连、重音、语调和语气的把握和转换,读出言语的美感,读出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师的朗读示范极为重要。好的朗读不仅是语义的呈现,更是情感的突显,以读者之口去传递作者心声。教参中,编者给出开篇第一段示例,笔者在教学中又多处举例,比如第二段:

提起/灯笼,(连)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连)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连)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停)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连)花生篮,(连)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连)花脸,(连)《司马懿探山》。(停)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从本段的朗读指导中,我们可以看出,读叙述性言语语气要平缓舒展,自然畅达,停连自如,让记忆的帷幕缓缓拉开。段末的抒情句,要通过重音强调,读出回忆的厚重,读出对灯笼的深情。

情感是课文暗藏的线索,每一处灯笼都是情感的连接点。通过美读课文,反复感知,学生对文章的情感、情绪感受能力越来越强,由欣喜向往、脉脉温情到历史慨叹、壮志豪情,作者情随笔至,情绪由自然平和转为悲壮激越,深情与激情在朗读中交织、升华,零散叙事的背后体现了抒情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關注言语形式,品出语味感

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指出,言语形式是语感的客观对应物,没有言语形式的存在,语感就不可能产生和存在。散文以它的言语形式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学生据此感知和领悟言语内容,形成对言语对象的美感。美的言语形式一定是在言语内容中渗透着作者自身敏锐细腻的感知和美好高尚的情感。

吴伯箫的散文作品并不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客,文本初读时会带来阅读的新鲜感和陌生化。《灯笼》写于吴伯箫散文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吴伯箫能够娴熟地将朴实无华的文风和典雅绮丽、含蓄蕴藉的语言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叙事描写言语简净,多用短句,具有节奏感。短句一般指形体较短、结构简单的句子,教参中指出:“短句多,一方面显出语言的简净,另一方面还表明抒情的节制、含蓄。”围绕“灯笼”,课文叙事零散,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作者叙事的本意不是追求记忆的完整与丰富,而是一种审美的回忆,是作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距离,在心理上回味过往生活的一种方式,而短句的特点正适合作者简洁明了的叙述和场景描写。

例如,提起灯笼,作者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等,在整个长句中,作者以短句来呈现与灯笼有关的画面,学生朗读到此处,会在语流的停顿中感受到连续出现的短句是作者深刻记忆的喷涌,与灯笼之“缘”喷薄而出。温暖的爱,由衷的喜,这种深情没有直露,而是含蓄而有节制地通过记忆的延展回荡在或温馨或热闹或幽远的画面中。

作者在叙事描写中又多引用古语,它们大多以四字形式呈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回忆的画面既温馨有诗意又古朴厚重,言简意丰,传递出岁月深情和历史况味。“金吾不禁”的元宵节,作者夜跑龙灯,伴灯入眠,绽放青春;“垂珠联珑”的朱门,时过境迁,褪去的颜色记录着岁月沧桑;“翠羽流苏”的宫灯,无缘一见,在追忆历史中心生怜悯;“挑灯看剑”的将军,作者为之叹惋,更愿做马前卒,沙场征战。作者运用自如,纵谈古今,铺排历史掌故、风俗民情,营造出幽远的氛围。这样的言语形式典雅蕴藉,会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但又是阅读的精神爬坡,教学时引导学生积累圈画,适当补充讲解,勾连内外,让学生浸润在书面语化的散文言语中,逐步形成对典范言语的美感,品出语味感。

三、借鉴中会仿写,写出多样感

这篇抒情散文情感细腻而深邃,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章所叙之事、所描之景形象可感,再辅以议论抒情句提升点睛,读者在叙事中和作者回味生活细节,在抒情议论中感受细微深情。文章表达摇曳生姿,行文多样富有变化,读起来耐人寻味,在温情质朴中传递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豪情。

以课文第5段为例,作者远离乡井,但年少时上灯学的时光历历在目,伴着母亲的吩咐,接过母亲的消夜食品,还有那记在心里的小纱灯,作者用语浅,情味深,在平静的叙述中自然引出末句“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的抒情议论。这句在议论感慨时光之悠悠,岁月之无情,母亲渐老,青春不再,可母子情深依旧镌刻在岁月的心屏上,成为滋养异乡游子的精神力量。

结合本单元的写作训练主题——学会仿写,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学习先“记叙描写”再“抒情议论”的段落写作模式,以叙为主,让记叙描写充分生动,以议为辅,让议论抒情深刻点睛。学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这也是中考作文的基本要求。

学生在习作《家乡的豆》中这样写道:

“在我的记忆中,蚕豆是一场雨唤醒的。驱走了一冬的沉寂,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染绿了大地,小巷中已经有人挑着蚕豆筐吆喝了。

吆喝的大多是小姑娘,耳蜗上别着一串浅紫色的蚕豆花,衬得脸蛋更清纯可人。‘蚕豆哟——,蚕豆价贱,三四块钱可得一大筐,姑娘们卖的钱,多是买了头花或是脸油。只是那清脆动人的吆喝,春雨般撩动人心,痒痒的。”

学生把记忆中小姑娘卖蚕豆的场景写的温情质朴,辅以结尾的抒情句,瞬间让读者内心微波浮动,感受到民俗美、人情美。以课文为例文,找到读写结合点,把语感训练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以“读—品—写”为主线的语感训练模式,通过“文情感、语味感、多样感”的课堂读品写活动,让学生学习典范的语言,生成语感,积淀语感,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达到语文教学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洪镇涛,马鹏举.开拓与坚守——语感教学二十年[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仿写朗读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挖掘阅读教材, 实践英语仿写
探究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教材为本 以读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