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班级游戏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021-06-21林翠芳
林翠芳
摘 要:游戏对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通常游戏的形式五花八门,随意性较强,处理不好会对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设计有系统、有目的、有意义的班级游戏,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完善的制度,详细的实施方案,保证班级游戏按时有序地开展;学生参与策划游戏内容,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开展;考虑全面,营造班级游戏安全幸福的氛围。合理开展丰富多样的班级游戏,能高效助力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积极心理。
关键词:班级游戏;心理品质;身心发展;积极心理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即便是在小学阶段,儿童生活的重心由游戏逐渐转入到学习中来,游戏仍然是儿童内心世界与外界形成联结的媒介,能够很好地促进儿童的成长。通过游戏能够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开拓智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集体凝聚力;通过游戏能培养小学生承受挫折、抗打击的能力与意志品质;通过游戏能够启迪思维、益智健脑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发性,使之在自我研究、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以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合适、有针对性的班级游戏
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先天潜能和后天环境教育相互作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具有建设性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为个体实现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它细分为六大美德和24项积极心理品质,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24项积极心理为依据,我们制定了适合学生使用的《高新小学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问卷》,初步评估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教育状况。然后针对学生总体比较薄弱的方面,选择有针对性的班级游戏,如笔者本年接手的四年级,他们在合作、服从命令、遵守纪律等方面的得分比较低,所以,笔者为他们选择的班级游戏侧重这几方面的能力。合作和服从命令这两方面可以归纳为团队精神方面的品质,针对培养团队精神的游戏有:爱心传递、破茧而出、智取大逃亡等。教师在游戏实践中适时地给予方法指导,遇到表现不理想的学生,机智地给予提醒,被教育的學生由于游戏的愉悦氛围影响,他们也很乐意接受教育。学生通过多次的关于团队精神的游戏的强化,他们在游戏的实践和反思中,慢慢地就会懂得合作才能共赢;知道坚持和放弃都是为了集体利益等道理;能遵守纪律,宽容对待他人的失误。
二、完善的制度,详细的实施方案,保证班级游戏按时有序地开展
孟子曾说过:“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班级工作亦是如此,它的对象是人,需要长期的系统强化,才能获得成效。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详细的实施方案,是很难保证工作的实效。
每次接手一个新班,笔者都会对学生进行评估、分析后,制定一份三年规划,在这三年内,重点培养该班学生哪些方面的品质。三年规划制定好,接下来是每学期的计划,包括每学期的目标和准备开展什么游戏。最后是每个游戏的详细方案。每个游戏都有固定的步骤:第一步,明确游戏玩法,分组,这一步通常在课前准备。第二步,情境导入。情境导入的目的就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后续游戏活动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第三部,游戏体验。第四步,问题引导。班级游戏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具有一定体验性和启发性,游戏结束后要有理性的回归,提出明确、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游戏中受到教育。最后,总结升华,教师针对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进行整理与完善,然后,用几句简短的语言总结本游戏的收获,强化游戏主题。
另外是时间上的保证,每周三最后一节课后托管课是学生的班级游戏课,时间和模式都形成常规,班级游戏游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坚持长时间、有规划、按时有序地开展班级游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一定会得到提升的。
三、学生参与策划游戏内容,开展学生喜欢的班级游戏
新课改教育理念下,教育必须遵从“人本主义”。在教育管理中,人本主义就是必须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依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制定合适的管理培养计划。特别是对于仍处于高速成长期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心理承受力较脆弱,如果采用强硬的管理手段,必定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而相比之下,班级游戏活动则是一种“曲线救国”式的管理方式。它寓教于乐,注重从游戏中引导教育学生,循循善诱,最终使学生自我意识到问题所在。
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笔者从设计游戏内容开始,到学生开展游戏,都是以尊重学生为原则,全程让学生参与。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长负责组织,在开展游戏前一周,把游戏方案发到每一个小组手上,每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游戏方案,可以进行修改、补充,他们在每一个游戏中,都很乐意提供自己的生活素材进去。从游戏的设计、开展、总结,其实就是一种集体生活的实践,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口、动脑,思考、创造、人际交往等能力,自然就得到锻炼和提升。
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不再居于被动地位,而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这些环节中来。因此,组织班级游戏活动是一种与时俱进、创新独特的管理方式,学生时时处处都参与,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和培养肯定是高效的。
四、考虑全面,营造班级游戏安全幸福的氛围
班级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产生快乐、满意、兴趣、自豪、感激和爱心等积极心理情绪体验。但是,班级活动游戏的环境、过程都是自由、开放的,随着学生的开展而进行调整的,并不是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有时候会由于教师考虑不周、设计环节不当,以及经验不足等原因,对学生造成“衍生性伤害”,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
(一)安全性是班级游戏实施的前提条件
做游戏就要考虑周围环境和人身安全。例如,器材和场地的选择一定要谨慎、周全,不平坦的地面、尖锐的器材、不稳固的设备等,都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可能会使学生受伤。因此,要根据游戏需求选用教室或平坦、开阔的场地;要使用安全坚固的器材设备;还要加强游戏中纪律的管理,避免个别学生因打闹而引起人身伤害。
(二)关注对学生心理安全的保护
营造尊重、真诚的游戏氛围,避免同学间的奚落与讥讽带来的心理伤害。一方面,制定好游戏公约,游戏过程一定要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为总原则,文明有礼,不埋怨,不挖苦,违反的同学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另一方面,及时表扬友善守纪的同学。每次游戏结束都进行无记名民主投票选出十名“文明守纪之星”。
(三)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增强班级活动游戏的幸福氛围
游戏本来就是幸福快乐的,但是,有时会因为某些细節,会对学生造成压力,在心理上造成伤害。如玩“身体组字”时,全班分组,每个小组5至7人,并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指挥组员完成组字任务。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但是不擅长玩游戏,学生选组长时,通常都会以成绩为标准进行推选,有些学生被推选为组长后,他们不愿意承担,这时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判断学生是因为能力不足还是因为胆量不足,如果确实能力不足,教师可以委婉地让他们重选一名组长,如果是胆量不足的话,教师可以给他鼓劲,迈出第一步。又如玩“爱心传递”时,开始请学生手放在背后围成圈站好,闭上眼睛,教师在圈外走两圈,同时随机在三名学生的手心里抠一下,然后,学生睁开眼睛,随意走动、相互交流,被抠手心的同学随意选择三个人把这一行为传递下去,但动作要隐蔽,五分钟结束后,让同学们猜猜被抠手心的人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给乖的学生提醒,抠手心的时候,注意多关注一下班里某些比较内敛、不怎么被关注的同学,他们受到关注,心里肯定非常高兴,幸福感满满,长此以往,班里的同学关系会更加融洽、和谐。
参考文献
[1]王燕.心理游戏用于初中班级管理的实践及效果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
[2]李博睿.心理游戏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
[3]王婷.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5.
[4]张爽.游戏辅导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1).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高新小学,广州510000)